疫情过后,经济增长缺口如何填补:启动二次房改
疫情期间的经济停摆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缺口。疫情过后,如何采取必要的非常规措施增强经济动能?
2020年3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数字金融讲坛】第六讲暨第142期【朗润·格政】论坛──《疫情之后,如何增强经济动力?》,论坛以线上视频研讨会的形式开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主持研讨会,数字金融领域的高校学者、业界专家以及多家单位的媒体记者代表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建国以《疫情的经济后果:以二次房改增强经济动能》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徐建国指出,假定疫情在一季度结束,全国经济生产在4月基本恢复正常,根据工作日损失与GDP行业分布进行粗略估算,总体经济损失大致在3万亿元左右。目前已经出台的经济政策总体上是“亡羊补牢”型,不是“增强动力型”,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政策的操作空间都相对有限。
徐建国认为,理想的政策类型需要促进短期经济复苏,能够夯实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且要有利于长期社会综合治理的改善。
为此,徐建国提出“大规模建设安居房,启动二次房改”的建议。针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市民,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套均面积50平米,套均投资100万,每年直接投资10万亿,在短期内可快速促进经济复苏,中期可保证10-15年每年5%以上的高质量经济增长,长期可改善社会综合治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图源 / 网络
徐建国强调,“二次房改”与“一次房改”在历史主体、人口体量、产业特征与城市特征上有重要区别。“二次房改”的基本方向是引导农民工市民化,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思路是政府定思路,市场为主体,由政策部门确定方向,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保证方向的正确和任务的实现。政策抓手是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大规模建设安居房。
作为二次房改抓手的安居房政策要坚持购房资格、户型设计、房屋销售、购房贷款、城市选择、区位选址、开发建设、土地来源、社保体系以及公共服务等10个基本要点,和“房住不炒”政策保持一致。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进行了讨论演讲。张斌认为,安居房建设为克服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思路,当前需要短期政策,但更重要的是兼顾到长期效果。
张斌指出,现在中国经济最大的短板,就是两三亿农民工不能安定在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新市民。让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融入到现代化城市,不仅可改善其自身生活水平,还可以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潜力,进而为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他提出,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安居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这需要配套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可以根据市场化原则自由转换。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则可以考虑降低私营进入门槛,通过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准入政策的调整,来满足新市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CF40学术顾问、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发表总结演讲表示,在疫情发展比较重要的节点上讨论新的增长动能很有意义。疫情过后,某些行业可能会出现反弹,但几乎一个多月的经济停摆,必然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个硬的缺口,这就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对冲措施。大都市圈的发展,是中国今后5-10年最重要的结构性潜能。
刘世锦认为,“二次房改”的核心是给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解决住房问题。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力军,甚至是主力军,二十多年来在不断为城市做贡献,也在上缴税收,安居房实际上是政府本就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安居房不仅可以补上短期的硬缺口,从今往后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也能对整个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一个托底的作用。
刘世锦指出,建设安居房的意义还包括多个方面:
一是能够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
二是通过为农民工提供稳定居所,培养人力资本,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四是让农民工安居乐业,接受教育,从长远看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
刘世锦判断,今后十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将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大都市圈,在大都市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推出新的改革措施加以解决。只有打开中国都市圈发展的增长空间,才能够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这不仅胜过各种各样的刺激方案,也将有助于迎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等机构发起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目前挂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心致力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领域的学术、行业、政策研究,提升理论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自成立以来,中心研究人员已经独立或联合开发、发布了四个数字金融方面的指数,推出了新金融书系,完成了36个研究项目,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政策报告。中心目前已有29名全职、兼职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