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是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金融业长期存在的顽症。对于民企融资困境的成因,业内总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有人认为“这是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存在‘所有制歧视’造成的”,也有观点认为“缓解民企融资难可以让信贷投放力度再大一些”。
8月30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牵头负责的《2020·径山报告》正式发布。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牵头的分报告四《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简称“报告”)指出,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是市场风险定价的结果,不能据此认定有“所有制歧视”。从总量来看,中国的信贷供给相当充分。民营企业融资在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处于相对合理水平,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民营企业当前存在的融资困难,不是总量上的融资难,而是结构上和微观层面的融资困境。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到底在哪?报告提出,这是由供给端因素、需求端因素、公共政策与外部环境因素和突发性危机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体现在高杠杆基础上的再融资难、具体融资过程复杂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等方面。
解除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需要建立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报告提出六大建议:首先,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第三,民营企业要获得融资,就必须赢得市场的信任,而不是博取社会舆论的同情;第四,优化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应当真正做到“放管服”,减少对具体企业经营发展的直接干预;第五,激发金融机构活力;第六,创新融资模式。
注:以下内容为《2020·径山报告:“十四五”时期经济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分报告四《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简版,分报告执笔人为刘晓春、周琼、肖蕾、祝修业。
刘晓春发布《2020·径山报告》分报告四
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和融资现状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1]。民营经济自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发展。2019年,我国私营企业利润总额为1.8万亿元,为2004年的1370.2%,而国有控股企业2019年的利润总额仅是2004年的207.9%。
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民营企业也高度依赖银行贷款。2016年前后,受“去杠杆”等因素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出现利润增速下滑,民营企业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明显下降。
2018年以来,国家更加重视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提升,贷款利率下降,利息费用增速有所下降。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来看,股票融资规模自2016年后有所收缩,债券发行量下降明显,债券违约事件集中出现,且民营企业违约债券回收率显著低于国有企业,2018年下半年民营企业产业债信用利差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通过分析数据和比较国际经验,报告认为:从总量来看,中国的信贷供给相当充分。民营企业融资在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处于相对合理水平,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民营企业当前存在的融资困难,不是总量上的融资难,而是结构上和微观层面的融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企业是高杠杆基础上的再融资难。第二,企业个体获得融资的流程难。报告认为,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是市场风险定价的结果,不能据此认定有所有制歧视。近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利率明显下降,积极的一面是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定价体系扭曲,不能完全贯彻风险定价原则。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体现在高杠杆基础上的再融资难、具体融资过程复杂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供给端来看,经济快速发展使融资供给端强调规模效应,追求体量和速度。在融资效益与效率的权衡中,市场主体往往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优先提供服务。政策的非预期变动往往对企业造成非预期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员工的严格考核和严厉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营企业融资的不畅。从需求端来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在于融资有效需求不足。大型民营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往往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载体,使得部分民营企业将自身问题社会化,造成权责不对称的怪现象。一些民营企业兴起于粗放式的高速发展,通过偷税漏税、打政策擦边球、提供虚假信息等行为博取短期利益,规范性不足。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时往往伴随着高负债,且高负债更多依靠短期借款、票据融资,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易受流动性变化的影响。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受观念认知和发展经验的限制,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不够,表现为短借长用,期限错配,以及资产与负债内部项目之间的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资金始终处于紧运行状态,在资金极度饥渴的同时,暴露了偿还能力虚弱的窘境。中小民营企业大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透明使许多评估融资可行性的关键指标处于“黑箱”状态,给资金供给方增加了调查成本。中小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观念不强,容易引发税务风险、劳动纠纷、法律隐患、环保风险、行政处罚等政策风险,甚至出现逾期、失信、跑路等问题,造成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缺乏信心。应收款拖欠问题更困扰着中小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依附于产业链上的大企业,应收账款往往被拖欠,而中小企业普遍资金实力弱,应收账款占比往往较高,一旦资金流中断,中小民营企业更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近年我国开始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有例如地方补贴拖欠、政府采购款拖欠等问题存在。公共政策与环境因素也是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成因。宏观调控政策对民营企业有明显的外部性,政策的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差别对待等问题。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直接鼓励、扶持甚至干预具体企业经营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形成干扰。当前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量刑不一、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还需要得到更多保障。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突发性危机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值得关注。总的来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是由供给端因素、需求端因素、公共政策与外部环境因素和突发性危机共同影响的结果。民营企业融资难集中体现在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民营企业的贷款和融资需求大于其自身能够承担的支付能力。融资过程复杂受供给端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是市场风险定价的结果。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规模歧视”,少数民营企业的个体行为影响整体信誉和形象。解除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需要建立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我们需要综合考量各方面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全面考虑如何在控制风险、提升质量的同时使有还款能力的民营企业更容易、更有效地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从而进一步激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活力。首先,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竞争中性强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平等市场竞争地位,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消除因所有制造成的资源配置上的扭曲状态,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增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竞争力。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报告提出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的国家担保体系;二是建议研究出台我国的“准时付款法”,完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存在的不足,对商业交往中的付款行为做出可操作的法律规定,提升执法的可行性和尺度的统一性。三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完善对商业信息披露的规定和要求,明确定罪标准,加强执法力度。第三,民营企业要获得融资,就必须赢得市场的信任,而不是博取社会舆论的同情。民营企业应当减少对政策和政府的依赖,直面市场进行经营和竞争。民营企业应当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注重流动性风险管理。民营企业应当知法懂法,熟悉政策方向,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第四,优化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应当真正做到“放管服”,减少对具体企业经营发展的直接干预。地方政府应当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法治有序的发展环境,转变监管理念,强化政府的法定职能意识;应当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结合疫情,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特定行业、区域的支持力度,助力经济恢复。第五,激发金融机构活力。金融机构应强调长效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以战略眼光客观看待风险,防止短期行为对企业经营和融资活动带来的冲击。报告提出建议:一是完善追责考核制度。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客户战略设立相应的不良资产容忍度,缓冲企业融资和信贷人员风险责任之间的目标冲突。二是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企业应该选择相对稳定的服务银行,诚实、全面地披露各类信息,争取银行充分、持续的信任。银行要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中小企业和遇到暂时性困难的企业,能够识别、加以扶植,建立长期关系。三是完善贷款品种和期限政策,满足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第六,创新融资模式。创新的融资模式应当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及行业的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补足非传统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或加快资金清算等,从而达到支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减少企业融资总额、降低负债率和融资成本的效果,而不是单纯获取资金、增加信用,无谓地增加企业的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报告建议,应建立针对小微企业各个发展周期的系统化融资供给体系,改变不论成长阶段及周期均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的现状。针对初创期、成长期、以及其他银行不宜介入的阶段,提供更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总体来看,长效机制有机协调民营企业与金融体系产生交互的各个组成部分,使各参与方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运行方式来看,长效机制遵循市场规律,完善规则制度,减少行政干预,激活参与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来看,长效机制注重与时俱进,充分考虑我国“十四五”时期超大市场规模的“新优势”,注重结构调整和模式优化,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1]引自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