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晓晶:新发展格局下稳杠杆之难

张晓晶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1-07-12

提要新发展格局下,消费驱动将成为最重要的内容。由于短期内收入分配格局很难改变,以消费信贷支持消费驱动就是很自然的政策选项。但目前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购房,任何增加消费信贷的努力大都会被购房所吸纳,凸显居民稳杠杆之难。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稳杠杆过程中,要看到居民、企业、政府杠杆之间的交叉和关联,因此要从系统观念、公平思维角度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更多承担起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提供更多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来减轻居民加杠杆压力,以政府加杠杆来支持居民稳杠杆(甚至去杠杆)。另外,要推动企业部门去杠杆,尤其要压降僵尸企业、融资平台和低效率企业的杠杆。针对融资平台企业的去杠杆,实际上是去掉了政府的隐性杠杆,有利于政府杠杆的稳定。——张晓晶 CF40成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新发展格局下稳杠杆之难 
文 | 张晓晶

新发展格局与消费驱动

新发展格局有多重含义,包括创新驱动、消费驱动、科技自立自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等。过去我们更多从供给层面进行分析,如产业链、供应链。但实际上,需求层面的探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央提出要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这就意味着消费驱动将成为新发展格局中最重要的内容,需求将逐渐成为影响产业发展和经济复苏的最重要因素。稳杠杆就是从需求视角来进行思考。

如何实现消费驱动?影响消费的核心因素是居民收入。此外,信贷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短期内,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图1),因为涉及到再分配、利益博弈等多方考量。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且居民收入可能被高估,实际可支配收入或更低),且宏观收入分配格局短期内难有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消费驱动呢? 

图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居民杠杆率能否实现消费驱动?对这一问题有很多讨论。

实际上,央行有篇工作论文提出,居民杠杆率上升对消费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因为负债端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它反而会对消费产生挤压。

直觉上,居民抵押贷款和房价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图2显示,居民总贷款和房价的关系更密切。因为即使抵押贷款不够满足购房需求,居民也可以通过其他信用贷、个人经营贷、短期消费贷等进入房地产领域。这进一步表明,居民杠杆率上涨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是住房。

图2 居民贷款增速与房价变动
居民、企业、政府杠杆之间存在交叉

很多经济体都面临着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福利国家,由政府提供部分的居民住房保障;二是信贷国家,通过信用扩张缓解问题。

图3反映了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和消费信贷之间的紧密关系,展示了次贷危机前的情况。实际上,次贷危机的起因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无抵押物、无收入保障、“无依之地”人群的住房问题。消费信贷,尤其是没有抵押物的消费信贷是他们获得住房的重要支撑。

图3 美国收入不平等与消费者信贷走势一致

这样看来,稳杠杆不仅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或是化解债务风险的手段,而是关乎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我们要有更开阔的思路,思考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由此衍生出对福利国家和信贷国家的讨论。一般认为,信贷和社会支出存在一种权衡(tradeoff)。如果政府不能负担过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就要通过信贷方式来解决。经验研究也发现,经济体对信贷的依赖程度越强,福利国家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反观中国,中国并不是一个福利国家。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社会性支出占比相对较低,社会不平等程度则相对较高。如果延续上述思路,直接的结果就是要提高居民杠杆率。但目前国内很多政策都要稳居民杠杆、甚至去居民杠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在提降杠杆,一方面是降低融资平台的债务;但政府降杠杆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在降低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那么,居民杠杆和政府杠杆之间是否具有某种相关性?过去我们多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维来解决杠杆问题,各部门稳(去)杠杆,就能达到总体上稳(去)杠杆。但居民、政府、企业杠杆之间是有交叉和内在关联的,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种办法很难行得通。

首先,居民和政府杠杆之间存在交叉。

居民的很多杠杆是源于买房,我曾经提出过,如果要去居民杠杆,除非房地产价格崩溃,现在我要修正一下这个说法,居民去杠杆的更合理途径是,政府提供较多的保障性住房,那么就可以在房价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居民去杠杆,但条件是政府部门要加杠杆。

比如长三角等新的增长极、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等,都需要增加更多的住房来保障流入人口的住房需求。那么应该由谁来加杠杆呢?是居民还是政府?这是居民杠杆和政府杠杆交叉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政府和企业杠杆之间也有交叉。

中国企业杠杆率“全球之最”其实是一个误解。在我国实体经济总债务中,企业债务占六成;企业债务中,国有企业债务占六到七成;国有企业债务中,近一半为融资平台债务。

也就是说,政府杠杆与企业杠杆有很多交叉重叠部分,主要是融资平台债务。如果企业去杠杆,也应该去掉融资平台杠杆,因为这属于政府的隐性负债。所以政府和企业去杠杆需要协调配合。不能因为按2015年实行的《新预算法》,融资平台债务归入企业部门,政府就可以坐视不管。

去杠杆要坚持系统观念、公平思维

首先,去杠杆要坚持系统观念。以往我们解决杠杆率的思维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坚持系统观念。

过去,去杠杆主要采用分子分母法。分子是债务,所以强调放慢债务扩张,控制地方发债和信贷增速。分母是GDP,一是要提高经济增速(实际GDP),二是要提高通胀水平(名义GDP)。

二战后,虽然很多国家通过通货膨胀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应对。这种分部门各负其责的方式,也没有考虑到部门杠杆之间的有机关联,因而会出现努力去掉企业杠杆、边际去掉政府杠杆,但最后居民杠杆快速上升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已经上升到60%以上,超过了日本和德国。背后的原因,就是无法平衡企业、政府和居民杠杆率之间的冲突。而如果三大部门都去杠杆,又会抑制总需求,不利于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其次,去杠杆除了要考虑效率和风险,还要关注公平性问题。未来三十年最大的主题是共同富裕。习总书记已明确提出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关实施方案也会很快推出。共同富裕的构建必然离不开金融支持,离不开杠杆政策的配合。

从加杠杆来看,如果实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僵尸企业活下去,就会维持低效率的运转模式;而且还可能引发金融动荡,给低收入群体带来严重冲击。实际上,无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2020年新冠疫情,受冲击最大的都是低收入人群,不利于社会公平。

从去杠杆来看,企业部门贡献最大,而其中主要是去掉了民营企业杠杆,国有企业债务占比还在不断上升。目前国有企业债务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57%上升到当前的70%以上,可见去杠杆也存在严重的公平性问题。

因此从政策角度看,居民去杠杆的前提是政府要承担起相应责任。一是要积极承担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帮助居民减少这方面支出,降低杠杆。二是要稳定房价。另外,要推动企业部门去杠杆,尤其要压降僵尸企业、融资平台和低效率企业的杠杆,不能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去杠杆,实际压降的更多是民营企业杠杆。

总之,我们要彻底反思当前的稳杠杆政策,从系统观念、公平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要求居民部门杠杆率相对稳定(甚至下降),那么政府部门就要提供更多的住房保障,即政府要适度加杠杆。



责编: 潘潘 |视觉:李盼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