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40观察 | 现代货币理论是错误的理论,更是错误的药方
有一种小众但流行的观点认为,现代货币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宏观政策的理论,并进一步推论认为中国也应实行类似政策。虽然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确实具有(准)财政性质,全盘实行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并不存在。
本文首先试图论证现代货币理论是一个错误的理论,然后说明了美国并没有实行现代货币理论的政策,最后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政策也并非好的政策。存在远比现代货币理论更好的政策选项。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可阅读全文。* 本文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郭凯。本文版权归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或引用。受版面所限略去附录和参考文献。
”现代货币理论是错误的理论
更是错误的药方
文 | 郭凯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美国出现过去几年的经济表现,很大原因是美国实际上执行的是现代货币理论(MMT)所鼓吹的政策。这种观点的一个推论是:中国也应该严肃考虑现代货币理论的政策。
思考宏观政策问题可以有两种大的模式。一种模式是根据某个理论框架来映射现实,这个时候选对理论就很关键,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有成立的前提和适用的条件。
刚刚去世的诺贝尔奖得主索罗教授就曾说过,在思考一些问题时,他是一个新凯恩斯主义者,在思考另一些问题时,他是一个新古典主义者,但他不认为这两者有任何矛盾。索罗教授的这番话就体现了选择正确理论范式的重要性。
另一种模式则是从历史的、跨国的经验教训出发,用发生过的经验教训来映射现实,这个时候知道实际上发生过什么就很关键。
这两种模式并不互相排斥,而是高度互补,用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事实交相印证,才能既不闭门造车,又不盲人摸象。回顾理论和事实,我们认为MMT既是错误的理论,更是错误的药方。
什么是现代货币理论(MMT)?
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能发行主权货币的国家,永远不会像家庭或者企业那样面临硬的预算约束,因为政府总是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支付账单。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支出可以没有上限,或者说不会受到赤字规模或者债务规模的限制。如果说政府支出有上限,那上限就是支出过多,以致于引发了通货膨胀。
根据现代货币理论,政府可以增加很多支出项目,例如全民基本收入,也就是保证每个公民有一个最低的收入;又如就业保障计划,即政府可以为每个需要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人创造一个工作;再如绿色新政,即政府可以大量进行绿色投资,快速实现绿色转型。这些支出不足的部分,都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满足,只要不引发通胀就可以。
MMT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的理论,在过去十多年才开始更受关注,这背后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大致说来是三条: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和债务大幅增加;第二,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集体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特别是量化宽松政策,也即央行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第三,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多数时间里发达经济体处于低通胀状态。不难想象,MMT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但其实并非如此。
为什么MMT是错误的理论?
证明MMT是错误的,其实并非易事,原因是这个理论本身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的理论,没有什么明确的、可以将其与其它理论区别的预言,从而可以用数据进行检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明确说自己制定宏观政策的指导理论是MMT,从而可以通过观察这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来验证。所以,下面的论证不能算是严格的证明,只是一些观察。
第一,一个能发行主权货币的国家明显也有预算约束。
提出MMT的人,心中想的国家也许是美国、欧洲或者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这些经济体似乎确实没有面对预算硬约束的情况。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甚至亲口说过,美国永远不会对自己的政府债券违约,原因是美国总可以通过印钱来偿还债务。
但从检验理论的角度说,如果把观察的视野稍微放大一点,多数新兴市场国家虽然能发行主权货币,但同时也是面对预算约束的,通过印钞来偿还债务并非真正的可能选择。
最近的例子就是阿根廷。这个拥有主权货币的国家,现在似乎既借不到外债,也借不到内债。但阿根廷绝非唯一的例子,主权债(无论是内债还是外债)重组的案例数不胜数,走投无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救助的国家也比比皆是。
如果不是碰到了硬预算约束,这些能发行主权货币的国家何至于重组债务或者要去找国际货币基金呢?
第二,看似践行了MMT的经济体都有着严格的现代央行制度,特别是央行独立性,在制度上避免出现货币政策被财政主导;而无法践行MMT的经济体往往都尝试过央行为财政融资。
或者更简单地说,那些有着充分信誉不会实行MMT的经济体才是有条件实行MMT的,而那些真的想实行MMT的反而不具备实行MMT的条件。这段绕口令的意思是,能实行MMT的央行和想实行MMT的央行的交集是一个空集。
美联储、欧央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些央行可能是最具备条件实行MMT的央行,但这些央行在制度上是独立央行,均有着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决策过程透明度高,市场沟通充分。这些央行之所以能大规模扩张资产负债表、实行量化宽松,看似在践行MMT却没有产生恶性通胀的后果,本质上还是由于市场和公众相信,这些央行并非在为财政埋单。
而像阿根廷这样的经济体,也许确实有心实行MMT,央行也真的为财政融资,但因为市场和公众知道这些,所以对央行及其发行的货币缺少信心,最后的结果是,政府还是要面临市场的硬预算约束,不能靠印钞解决赤字问题。
第三,MMT描述的政策实践其实非常原始和笨拙。
MMT对应政策实践的核心是两条,一条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一条是通过财政政策来管理总需求从而管理通胀。
对于第一条,全球最古老的央行之一英格兰银行,成立之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间的战争提供融资。当时之所以需要成立一个中央银行为战争提供融资,是因为两个基本的原因:一个是威廉三世能够动用的财政资源非常有限,英国当时更多的资源被掌握在教堂和封建领主手上,国王能够动用的有限资源还要受到议会的制约;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发展良好的资本市场,难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
事实上,需要通过央行来给财政融资的情况大致都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即政府的资源动员能力有限和缺少一个能够为政府提供足够融资的金融市场。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对一个有着充分资源动员能力的政府和足够发达金融市场的经济体而言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更像是无奈之举。用MMT指导一个现代国家的货币政策,就像有了汽车之后还在推荐使用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一样。
对于第二条,通过财政政策来管理总需求从而管理通胀,并非在理论上不可能,事实上老凯恩斯主义里面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财政政策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程序,使得财政政策频繁调整既不严肃也不可行,不可能像中央银行加息降息那么灵活和迅速,因此通过调整财政政策来管理通胀可操作性有限,做得不好可能还会放大经济波动。在货币政策有调节空间的时候,运用货币政策来管理通胀才是更有操作性的方式。
当然,上述这些理由也许仍然不够有说服力,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美国在2020年以后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同时美联储大幅购买国债,这难道不就是MMT吗?如果不是MMT,还能是什么呢?
为什么美国2020年以来实行的并非MMT?
(未完待续,扫码查看完整版)
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在知识星球开辟了新的成果集合地——CF40观察。星球每日更新,初期仅需50元/年(约0.14元/天)即可加入,扫码获取更多原创研究报告吧!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