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驳危言耸听的中国“滞胀论”
文/邓海清 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陈 曦 九州证券金融市场部研究中心主管
2月工业增加值回落至5.4%,CPI回升至2.3%,经济向下、通胀向上,市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将出现“滞胀”。
市场的“滞胀”论主要有三个逻辑: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反弹,导致输入型通胀;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食品通胀压力;
央行货币超发导致通胀,而经济起不来,结果就是滞胀。
在2015年底,我们最早提出“美元周期见顶,大宗商品见底”,也同时最早提出2016年“通胀归来”和“周期归来”,市场表现已经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2015年底市场担忧的还是“通缩”,短短几个月过去,市场的担忧已经变为“滞胀”。我们认为,无论是当时的“通缩”,还是现在的“滞胀”,都是杞人忧天。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回顾历史,看看“滞胀”究竟有几种类型;然后提出现在的PPI回升与70年代的供给冲击完全是两回事,不可能导致“滞胀”;再论述“通缩利空经济,通胀还利空经济”是不可能的;最后提出在中国未来几种前景的概率:“复苏>衰退>过热>滞胀”,滞胀的可能性最小,而复苏的可能性最高,看好大宗商品周期归来,以及基本面驱动的股市“健康牛”。
所谓滞胀,指的是通胀很高、而增长停滞阶段。
务必要注意,滞胀一定要求“通胀很高”,至少要明显高于政府政策目标;同时也要求“经济增长停滞”,至少经济显著下滑,或者低于政府政策目标。
如果通胀和增长都在政府目标之内,或者在某一合理区间窄幅波动,那并不能称为滞胀。对照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只有CPI中枢超过3%,同时GDP跌破6.5%的底线,才能称为滞胀。
经典投资理论美林时钟理论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复苏→过热→滞胀→衰退。但值得注意的是,滞胀并非是一个经济周期中必将经历的阶段。1980年代初之后,全球范围的滞胀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经济周期已经变为:复苏→过热→资产价格泡沫→衰退。由于货币不再只在实体经济内流转,而是更多在金融市场(包括房地产在内)内进行周转,因此货币超发更多表现为资产价格泡沫而非滞涨。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1980年之后,资产价格泡沫出现过多次,包括日本房地产泡沫、美国互联网泡沫、美国次贷泡沫等等。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除非政府政策严重失误,或者有地缘政治问题,否则“滞胀”几乎不可能出现。
就“滞胀”而言,历史上出现过四种类型的滞胀:
供给冲击型,典型案例是1970年代,中东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石油价格暴涨,进而导致全球滞胀;
国家动乱型,新中国之前民国时期国内战争频繁,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国家治理紊乱,法币严重贬值,也出现了滞胀;
汇率崩盘型,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恶化、汇率崩盘,进而导致进口价格飙升,最终导致滞胀;
税制改革型,2014年日本提高消费税,导致通胀大幅飙升(CPI飙升至3.5%以上),而经济严重下滑(GDP跌至-1%),出现了持续约1年的滞胀。
就中国目前而言,既没有供给冲击,也没有国家动乱,更没有汇率崩盘,同时中国的税制改革是减税而不是加税,因此上述四种滞胀的条件中国都不具备。
在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讨论2015年底以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1970年代的供给冲击有什么不同。
2015年12月17日,我们发表报告《大拐点将至:美元周期见顶&大宗商品见底》,在国内最早提出美元周期见顶,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上行的逻辑。对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们认为主要逻辑是:
美元周期见顶,大宗商品见底
从2016年之后,尤其是2月份以来,美元的相对弱势更加明显,从2月初的99.68的高点到目前的95,美元累计跌幅已经达到4%左右。3月10日欧央行全面降息,但美元当日大跌1.01%,再度让看多美元者大跌眼镜。
我们一直认为,美元指数走强的核心是前期欧美货币政策严重分化,而本质则是欧美央行对相似基本面的两种极端不同理解。
2015年底以来,欧央行尽管在降息但是反复低于市场预期,且暗示未来不会持续降息,美联储则开始考虑全球经济及前期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素,因而欧美货币政策开始边际收敛,这导致美元指数明显走弱。从计价货币角度考虑,美元周期见顶是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基础。
全球经济见底,需求底部已现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全球范围内经济仍然并未有显著起色,但是至少经济再次下滑探底的风险已经很小。从欧、美、日GDP同比来看,2014-2015年已经比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2年欧债危机时期好太多。全球经济见底,意味着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出现底部企稳回升,这是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全球基本面基础。
图1 欧美日GDP与08年相比已经显著回暖
中国需求端,房地产、基建回升
2016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结束了近半年的负增长,同时基建投资增速低位回升。此外,一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市场对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回暖预期升温。
从历史上看,地产与基建对于扭转中国经济周期至关重要,因此工业品价格也在市场预期的带动下迅速上行。
图2 2016年初基建、地产投资均回暖
中国供给侧,去产能预期强烈
从2015年年末开始,供给侧改革就成为市场的热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两会,供给侧改革的热度只增不减。供给侧改革下,关停小厂和兼并重组的预期强烈,市场多预期与1998年的去产能措施或有相似之处,基于此,虽然供给侧改革具体方案尚未落实,但预期已经先行。
显然,此轮工业品价格回升与1970年代的供给冲击完全是两回事,不具有导致“滞胀”的可能。1970年代供给冲击是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原油价格飙升,与各国基本面完全脱钩。而本轮的工业品价格回升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既有货币因素,也有供需因素;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供给侧因素,也有需求侧因素,是对基本面或者基本面预期的反映。
通缩利空经济
通胀难道也利空经济?
对于2014年以来的经济下滑,一种重要的理论解释是“债务-通缩循环”。其逻辑是,PPI严重为负、工业部门通缩,导致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PPI)被动提高,从而增加债务压力,进而导致企业减少生产,加剧经济下滑;而经济下滑也将加大PPI下行压力,同时直接增加债务风险。
因此,这一理论认为,中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降息(降低名义利率)才能降低实际利率,扭转经济下滑。
到了现在通胀回升,“债券-通缩”循环理论已经很少有人提了。但是,既然通胀利空经济,那么通胀总该利多经济了吧?前述理论的正向循环也是存在的:工业部门PPI回升,导致实际利率降低,从而降低债务压力,并促使企业增加生产,促进经济回暖;而经济回暖也将减少PPI下行压力,同时降低债务风险。
从企业盈利角度,也可以证明温和通胀有助于经济回升。企业利润看的是名义利润,即包含价格因素,因而PPI回升将直接提高企业名义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生产和投资。
从库存角度,也可以证明温和通胀利好经济。在PPI下滑时,企业倾向于去库存,因为存货越多,在价格下跌过程中赔得越多:在2014年以来的经济下滑过程中,PMI库存和统计局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均出现大幅下跌。而PPI回升过程中,尽管PPI同比短期难以转正,但至少可以减少企业库存赔钱的幅度。而如果看PPI环比,近期转正可能性很大,这将直接增加企业补库存意愿,对应的是需求回升,经济回暖。
综上所述,与通缩利空经济相反,适度通胀是利好经济的。在目前PPI仍然严重为负、CPI仍然低于通胀目标的情况下,通胀回升有助于经济企稳回升,而不是导致经济停滞。
中国经济的四种前景:
滞胀可能性最小
按照经济周期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复苏、过热、滞胀、衰退。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四种前景按照可能性排序为:复苏>衰退>过热>滞胀。
复苏的逻辑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导致企业补库存,还有金融业拖累GDP因素消失,再加上新经济、服务业的不断向好。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通胀的上行,即我们一直强调的“2016通胀归来”,2016年通胀中枢必将高于2015年。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2016年通胀中枢能够达到3%以上。从通胀结构上看,CPI短期内大幅回升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其原因是天气因素、春节因素等,这些都是短期因素,而不会持续。
即使货币超发最严重的2009-2011年,蔬菜价格在4月份左右也会出现环比回落。从最新的高频数据来看,3月上旬多数蔬菜价格均有所回落,3月中旬猪肉价格也开始下降。我们预计,3月CPI同比为2.2%,与2月持平,2016年CPI全年中枢在2-2.5%左右。
衰退的逻辑是,房地产市场由于宏观调控或者高库存等因素重新掉头向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及预期,导致经济继续下滑。需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将难以上涨,甚至大幅回落。本轮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的重要原因基建、房地产投资回暖,而一旦终端需求回升被证伪,则商品价格上涨将难以为继。因此,经济下滑必然伴随通胀回落,其对应的是“衰退”而不是“滞胀”。
过热的逻辑是,与2009年类似,经济刺激过度,货币超发导致经济V型反弹,房地产再度泡沫化。这种情况下通胀会大幅回升,可参考2010-2011年。不过,无论从政策层来看,还是从市场观点来看,过热发生的概率均不大。
政策层吸取2009年的教训,已经反复强调不会“强刺激”,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经济将呈现“L”型预期。从市场观点来看,似乎也没有人相信中国经济能够回到过去的高增速,因为中国经济转型、长期增长下台阶已是市场共识。唯一的风险就是央行宽松过度,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报复性反弹,这需要政策层高度关注。
滞胀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如果经济温和反弹,那就是复苏;如果经济强劲反弹,那就是过热;如果经济继续下滑,则大宗商品价格必然回落,那就是衰退。
至于货币超发导致滞胀的说法,我们持否定态度。人们有了钱要做的是投资,而不是疯狂买菜。如前所述,在现代金融条件下,货币超发的结果是资产价格上涨,而不是通胀。
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日央行进行了长达七八年的超级货币宽松,但三个经济体均没有实现通胀目标,欧洲、日本甚至仍处于通缩的边缘。与物价表现截然相反,欧、美、日资产价格均大幅上涨,无论股市、债市,还是房地产,均有很好的表现。
中国出现滞涨只有一种可能:人民币汇率崩盘,进口价格飙升,导致类似新兴市场国家的输入型通胀。但目前看来,这一情况出现的概率也几乎为零。周小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已经明确表示中国汇率改革目标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不是“自由浮动汇率”,央行必然会对汇率大幅波动进行干预;从2016年初的“人民币保卫战”可以充分看到,中国央行稳定汇率的决心和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四种前景按照可能性排序为:复苏>衰退>过热>滞胀,滞胀的可能性最小。现在担忧“滞胀”与2015年担忧“通缩”一样,都是杞人忧天。
对于2016年,我们认为复苏的可能性最大,维持2015年底提出的下列观点:2016年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现,财政、货币政策攻防互换,“通胀归来”、“周期归来”,长期看空中国债市,看好大宗商品,以及基本面驱动的中国股市“健康牛”。
原创声明:本文为作者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的交流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立场。
近期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