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我很感激许鞍华这样拍抗日
Hi,这里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
看到朋友圈里有信得过的朋友热情安利《明月几时有》,我就去看了。
先说结论:我觉得,值得看。
去之前隐约担心,这题材会不会拍得太伟光正。结果看完感慨“原来主旋律片还可以这么拍”——
就擦去英雄脸上的油彩吧,就让他们回归普通人吧。如此,你才能近距离看清他们深切的怕与爱。
对于许导这样的处理,作为观众,我心里甚至有份感激。
下面的影评里会有剧透:
🌒
🌓
🌔
“英雄也要吃饭啊”
《明月几时有》讲的是展现了1940年代,香港沦陷后,普通人加入东江游击队,抗日救亡的故事。
许鞍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过拍片思路:“整个战争时间跨度很长,不是描绘一两个战役或一两个暴行就可以概括的,所以我就大胆的拍多一点当时平民狼狈的生活和荒谬的状况,就会觉得很好笑。可是我发现观众看这个戏的时候不会笑,他们觉得应该很严肃,所以我请求大家,应该笑的时候还是要笑。就算是英雄也是每天都要吃饭啊。”
“英雄也要吃饭”一句话就点出了影片调性,拍的是抗日,更是日常;是英雄,更是普通人。
在方兰(周迅饰)送情报的线里,这一点体现地尤其明显。很多你以为会惊心动魄的事,在发生时,却像流水一般平静。
比如方兰加入游击队,这么大的事,在电影里一个镜头就交代了——游击队的刘黑子(彭于晏饰)半夜带着几块老乡做的点心,去天台找方兰:“你愿不愿帮我们传递情报?”方兰笑:“你就用两块饼雇我呀?”。镜头再转,就是方兰往箱子里装抗日传单。
更妙的处理是,当天还是方兰表姐结婚的日子。抗日戏和家常戏由此无缝对接——送情报路上感觉被人跟踪,就拐去了表姐家里,做出席婚礼的准备。找姑妈借漂亮衣服,换好衣服后,姑妈又帮她仔细挽好发髻。看着她妆容精致,旗袍摇曳地走在路上,我恍惚间想起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这就是最寻常的市井日子,如果你忘记她箱子里还藏着情报的话。
而当接头地点的打开,你以为会看到情报人。结果许导下一个镜头直接跳到了热闹的婚礼现场,展现的都是当事人特别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因为时事艰难,婚礼上每人只发一个小蛋糕;饭馆怕客人把餐具顺走,老板要挨桌数人头;传统婚礼有撒米环节,但如今粮食不够,想不撒米了,又怕得罪神灵。
你看,即使在沦陷时期,人们也还在努力过着日子,于窘迫中竭力维持体面。
对于自己嫁了人,也催着方兰早结婚的表姐而言,正因为是乱世,更想抓住一点牢靠的温暖。
只是下一秒,炮弹就落下来了,轰炸就来了。现实残酷,让人躲无可躲。
这或许也是方兰答应加入游击队的原因之一。顺便说,方兰的选择让人敬佩,但也不要轻视表姐的选择。毕竟方兰们抗日,想维护的不就是普通人过小日子的权利吗。
胜利大逃离,之后呢
电影前半段讲了茅盾等文化人如何在东江游击队的护送下,逃离日军控制下的香港。
有一个场景特别意气风发——茅盾、邹韬奋等一行人脱离险境,翻山去游击队根据地的路上,他们相互搀扶,唱着《游击队之歌》“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歌声欢快悠扬,阳光穿过密林,洒落在他们的头顶。
那一刻,所有的恐惧似乎都消失了。一切都是那么绿意盎然,希望饱满。
而我看着这段本该让人嘴角上翘的画面却泪奔了。因为我忍不住多想,这些知识分子后来的命运。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活到抗战胜利;又有多少人能活到内战结束;又有多少人能熬过后来的历次运动……
少年子弟江湖老,世事沧桑未可知。
“你兔子都不敢杀,还要杀日本人?”
因为偶然,方兰参与了这次护送茅盾等人逃离的行动,才和刘黑子认识,才被邀请加入游击队。
“你一个兔子都不敢杀的人,要去杀日本人。”方妈妈知道后,担心方兰安全,劝她不要逞能。此前,因为不想看到家里养的兔子被做成菜,方兰偷偷把兔子放生了。有网友吐槽说,像方兰这种有妇人之仁的文艺小青年,怎么会有胆量去抗日。
我却觉得,勇敢不是因为不怕死,而是因为有比自身性命更重要,更想要守护的东西。
正是因为方兰那么在意生命,敏感于美、于爱,所以无法忍受有人践踏生命,所以才会站出来,做力所能及的事。即使那件事情很危险。
战乱年代,太多人麻木自我好苟且偷生,并自诩为识时务。而方兰没有接受麻木这个选项。她不愿意闭着眼睛,催眠自己,什么都没发生。相反,她主动去了解。
电影里,有几处镜头表现。
日军来抓花姑娘,家家户户都赶紧关灯,她第一反应不是躲起来,而是去窗台上看在发生什么。
当表姐在酒店办婚宴,遇到空袭,炸弹四落之际,她也是跑到窗户边,看轰炸机一排排掠过天空。
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些时,第一念头是吐槽“姑娘你看什么看呢,万一抓了你/炸到你怎么办?”
我反刍了一下这个念头,有点羞愧。如果我能活下去,不过是因为,有同胞在替我死去。
当狼冲进羊群时,如果每只羊都只是祈祷“你抓别人吧,不要抓我”,最终所有羊都会被吃掉。
“你死就算了,不要连累队友”
方妈妈是全片最吸引我也赚了我最多眼泪的角色。
刚开场时,她知道租客茅盾一家要走,为了劝他们留下,好保住战时这份金贵的租金收入,她从罐子里摸出三块米糕,想一想,又放回去一块。等端上楼,一番试探后确认对方真的要搬,“这个米糕你们不吃了吧”就又把米糕碟给端走了。
此时,我只觉得她是一个精打细算甚至有点讨厌的小市民。
但在之后的镜头里,她的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导演让你看到,她生活的窘迫——从已经见底的米缸里,舀了一碗米,又放回去一点;对女儿的包容——发现笼子空了,心知是女儿放走兔子,也没有出言怪罪;对女儿的关心——问女儿男友什么时候回家吃饭,还特意为未来女婿准备了肉菜;内心的良知——听到日本人夜里出动抢姑娘,低声骂畜生;骨子里的侠义——知道女儿加入游击队后说,“你死就算了,不要连累队友”……
在方兰要离家,去做抗日宣传工作时,方妈妈舍不得女儿走,劝她说:“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但方兰还是走出了家门。
前一秒方妈妈,还在赌气说,你走了就等着回来给我收尸。后一秒,就跑过去,塞给方兰一把伞和金戒指。
这就是母亲啊,哪怕生着气,还是忍不住关心你。
她害怕女儿前路有风雨,既然不能时刻在女儿身边为她遮风挡雨,那就追上去,递一把伞吧。
可是,她心里也知道,女儿今后要遭遇的风雨,又哪里是一把竹伞能挡住的呢。
金戒指,她早早想好要传给女儿的吧。只是,原本应该是在女儿结婚那天。而现在女儿是要离家了,但不是嫁人,是去抗日了。那也让女儿带上戒指吧。毕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见,要赶紧把最值钱的东西交给女儿。
再后来,女儿的队友到她家里,因为太困了,坐着就睡着了。她于是帮小姑娘去送情报,其实不过是想让小姑娘少累一点,多睡一会。危险吗,危险。寻常吗?也寻常。她参与抗日的动机,和任何高大上的口号都没关系,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孩子也心疼别人家孩子。
至于主动提出要和小姑娘一起把情报送给市中队,我觉得,她心里可能也是想借此机会,能去见好久不见的女儿一面。
被捕后,方母的第一反应是叮嘱小情报员:“你一定要说不认识我。”严刑拷打下,也什么都不说。最后要被处决了,还在向身边一起被抓的春夏道歉:“对不起,连累你了。”
如此勇敢,又如此卑微。她为抗日而死,但没有任何一页史书上会记载她的名字,就像无数默默牺牲的人一样。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这些人就是托举河流向前奔涌的河床。
枪口抬高一寸
在很多抗日神剧里,伪军汉奸往往被刻画地极度丑恶。
但在《明月何时有》里,则没有这样脸谱化的处理。
有一个场景:方母行李里的传单被搜出来后,伪军大叔神色紧张地训斥她一顿后,“你不要命了吗,给日本人看到,你就死了”,赶紧把传单扔进水里,放方母上了船。
他是为日本人办事,但他枪口抬高了一寸,没有用同胞的血为自己邀功。
这让我想起我的母校法大的老师丛日云在有一年毕业典礼上说的话:“面对滚滚而来的浊流,如果你不能总是抗争,你是否可以选择偶尔抗争; 如果你不敢积极的抗争,你还可以选择消极地抗争; 如果你不能勇敢地表达,你可以选择含蓄地表达;如果你也不敢含蓄地表达,你可以选择沉默。 如果你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配合,但你还可以把调门放低一些。在你主动的或被迫地干着坏事时,能不能内心里还残留一点不安和负罪感。这一点儿不安或负罪感,仍是人性未泯的标记。 ”
你活着就好
在结尾,锦容(霍建华饰)去找方兰通风报信后,临别时说,“我怕他们跟踪我,我就不抱你了。”
对比,刘黑子和方兰道别时说的哪句:“其实这样挺好的,至少我们还有机会这样好好告别”,更觉伤感。
乱世当头,一声再见,往往就是永别。死亡、分离是最寻常的事。就像刘黑子埋被他杀死的宪兵队队员尸体时的自语,“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了。”
而在刘黑子和方兰之间,是有爱的吧。只是能说出来的只是,你不要死,你要好好活下去。你要记住我的名字,以后你会找到我。
我没有别的奢求,只求你活着就很好。
每一个个人的决定都会影响同代人
整部电影,是从年纪最小的游击队员(梁家辉饰)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在影片最后,许鞍华采访梁家辉,“你现在做什么?”
“开出租车,人要吃饭的嘛。”梁家辉神色谦卑。下一幕,他结束采访,走出大楼,开着车,像水滴回归大海一般消失在人群之中。
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开出租的老先生,少年时冒着杀头的危险在深夜奔跑40里山路,就为了送出一封情报。
“每一个个人的决定,其实都会影响到他的同代人,每一代的决定,都会影响到他的下一代。”(龙应台语)
许鞍华说电影中的明月,代表着希望,“在绝望中,要做有希望的事。”
如此,明月一直都有。
🌕
ios赞赏专用码
猜你喜欢:
合作/勾搭 请联系邮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