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炼金术,孕育神奇的连接
中世纪人们崇拜炼金术,而在当代,人们就像渴望炼金术一般渴慕创新。
无论是炼金术还是创新,他们不仅仅积累元素,还化腐朽为神奇,产生新的生命体。为了形成连接(人与人、元素与元素、创新与社会系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一点神奇的催化剂。
为什么硅谷诞生了众多成功的创新公司?为什么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大量诺贝尔奖获得者,近三十年内并没有诞生财富五百强企业?我旅游到意大利,思考文艺复兴,在小小的佛罗伦萨地区,为何在短时间内孕育了如此璀璨的文明果实?
硅谷和佛罗伦萨,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汇聚了如此神奇的力量?为什么他们的效仿者却并没有取得成效?
菜谱详细记载了烹饪的详细步骤,但很多人仍然炒不出好吃的菜。成功学、创新指导手册遍地都是,商业英雄的谋略、步骤统统记录在案。不过,创新者并非因为看了这些书才取得成功。
一个菜,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创新和文明,存在着相似之处。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按图索骥,凑齐了龙珠,神龙也不一定出现。
中世纪人们崇拜炼金术,而在当代,人们就像渴望炼金术一般渴慕创新。无论是炼金术还是创新,迷人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仅积累元素,还创造新的生命体。
人类渴慕炼金术。因为炼金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炼金术的梦想奠定了近代化学。化学反应的本意——A + B = C:这个过程毁坏了原有的原子排列形态,凝聚为新物质——新生命体。
与此相对应的“物理反应”,无非是元素堆积。空气与空气叠加,还是空气,石头再伟大,也孵化不出小鸡。若缺乏“反应”,“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引发“质变”。
烹饪,难道不是一种炼金术吗?一堆原料,成为一个菜,具有全新的滋味。烹饪的秘密与创新的秘密相似:新生命的本质不是原材料的叠加,一道菜的本质取决于材料的组合方式以及他们之间产生的反应。
一杯手冲咖啡,如此简单也如此复杂。原料、研磨、水温、步骤、时间……咖啡的味道也会因为这些因素一点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一盘好菜或一杯好的手冲咖啡,都具有生命。
爱情很神奇——两个毫无关系的人碰在一起,相互渴慕,如胶似漆,同样可以比喻成炼金术。
美国的海伦·费舍尔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大脑中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引发爱情的体验——比如,苯基乙胺,让人坠入爱河,多巴胺,传递幸福与欢欣,内啡肽,带来宁静的幸福。都是化学反应。
新的创意,新的产品,艺术品,新的人……这些都是独立的生命体。
一棵树很美 ,《红楼梦》很美,白居易《问刘十九》很美,因为他们都是独特的。
一首诗是不能够被拆分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每个字词都很简单,但在一首诗的连接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杨丽萍跳舞很美,但她的美来自哪个动作呢?舞蹈是流动的整体,而不是某个姿势的定格。舞蹈,就是无法切割的、迷人的生命体。
字或词,几个色彩,几种姿态……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神奇的新面目,这就是艺术。如此看来,烹饪、爱情、艺术品都有可能被理解成“化腐朽为神奇”的炼金术。
所谓创新的炼金术,与艺术、烹饪、爱情类似,同样意味着深层次的连接以及反应。若人、环境、技术 、商业、文化等等不产生“反应”,那么资源、资金、知识,哪怕再多,也都是堆积而已。
(1)人与人之间。
在美国职业篮球赛的解说中,常常用“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 )形容球队成员的契合度。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名不见经传的队员组合在一起,也能展现冠军水准。与此相反,在缺乏“化学反应”的球队中,实力强劲的篮球巨星凑在一起,实力无法真正发挥。
人与人的相互激发,还体现在拍电影过程中。
优秀演员的作用不仅仅是自己演好,还能够激发同伴。克拉克·盖博要感谢费雯丽的表演让自己进入状态。演员的对手戏是相互激发。成熟的电影创作团队,主创的搭配常常相对固定。例如,没有脚本的王家卫导演,搭配崇尚探索自由影像的摄影师杜可风,搭配成一套黄金的创新组合。
所谓“树挪死,人挪活”,也就是寻找新的搭配,寻求彼此融洽,相互激发的合作关系。换一换环境,也许容易出状态。当然,有的人是“猫头鹰搬家”,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一个人需要开放的个性,需要寻求连接的诉求,公司也需要这样的创新DNA。
我曾经服务的大型广告公司 ,不断聘请有名气的创意总监,效果不如预期。每个空降的总监明明很厉害。但若是无法融入,也无法改变团队文化,创造性本领无法发挥。人与组织不匹配,人与人之间缺乏效连接,哪怕“高人”也无法推动改变。
(2)元素之间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之下,所谓创新的元素之间的组合,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人类的所有重大创新都是一次复杂的协作转化。
器官移植,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诸多因素的连接。例如:医疗技术、经费、器官提供、器官运输、医生技能,医院护理等等。最重要的,是接受移植的病患能否接纳外来器官,是否出现排异反应。
所谓元素之间的“反应”,需要在创新链条上的所有元素都满足相应的条件,彼此之间还必须相互联系。
简单而论,在所有元素类别中,用户需求、科技、商业等三元素最重要。三者是否因缘具足?彼此之间是否能够产生有效联系,形成彼此促进的循环?苹果公司的创新来自三元素的整合性——无论用户需求,或技术实现,还是商业循环,都能够彼此融通、打通,形成闭环。
我在前文提到过,波士顿地区的大学,都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100所大学,将近30万大学生,培养了一百多名诺贝尔奖获奖者,堪称高科技地区。但创新研究要与商业循环、用户需求相对应,才能够实现比较快的转化和产出。但很显然,商业转化因素方面的欠缺,使得波士顿仅能够充当创新研发的发动机,而无法运转整个火车。
托尔金的《魔戒》系列著作在1950年代就已经面世,广受好评,销量达到2.5亿册以上。为什么电影五十年后才诞生呢?美国《魔戒》三部曲,系列电影诞生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同样充分体现了“三元素”的连接关系。
电影导演彼得·杰克逊,17岁就迷上了《魔戒》。不过,直到1995年,《侏罗纪公园》问世,杰克逊才开始着手运作改编——他意识到CG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呈现《魔戒》中的场面效果。米拉麦克斯公司买下电影改编权后,杰克逊做了大量工作研发工作,包括概念设计、特效展示等等。
然而,预计制作费高昂,拍摄计划迟迟无法实现。新线电影公司的鲍伯·沙耶提出至关重要的建议:“《魔戒》原著是三部曲,电影为什么不拍成三部曲呢?”商业小点子让大计划得以启动。杰克逊在拍摄方案中充分利用了新西兰人力便宜、政府支持、退税政策等优势,不但以低成本拍完影片,还为自己的故乡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我们看到,《魔戒》电影的创新,是由成熟技术以及商业系统共通支撑的,时机不到,或者运作方式不当,这样的经典都不会问世。
(3)创新产品与社会体系之间。
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打破原有的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系统。在社会的土壤里,这样的创新能否存活下来?创新产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就决定了创新的命运。
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创新产品,都经过了很长时间,找到与社会体系形成连接的“时间窗口”之后,才能够实现商业转化,进入用户视野。
案例一,自拍杆。
自拍杆最早由美能达公司上田宏(Hiroshi Ueda)发明,并在1983年申请了专利。当年,他与妻子在欧洲旅行时无法自拍合
照,促使他产生了自拍杆灵感。上田宏发明了“伸缩杆”。自拍杆末端连接微型相机,借助前端小镜子反射,获得取景参照。虽然当年进行了大量生产以及市场推广,该创新却仍然是失败的。
案例二,触摸屏。
1971年,美国人山姆.赫斯特(Samuel Hurst)在自家小作坊里制作出最早的触摸屏。1973年,触摸屏技术被评为“最重要的100项新技术产品”之一,《工业研究》杂志预言该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在1985年,惠普公司(HP)推出首台触屏电脑H-P150。1992年,首部触屏手机IBM Simon发布。1993年,苹果公司也推出首个触屏设备——牛顿PDA。众所周知,触摸屏技术一直不温不火,苹果公司的牛顿PDA产品也以失败告终。
“创新概念”与实质上的创新实现,隔着十万八千里。
单独的创新是很难存在的,依附于社会系统与情境。这就如同植物与环境、自然界的关系。触屏、自拍杆是技术概念,需要跟生态系统发生化学反应。只有形成了实质的连接,才能叫做创新的确立触屏、自拍杆的流行,时势使然。
探索创新的方程式
若创新是炼金术或化学反应,那么有没有魔法书或方程式呢?
同样的橘子树,长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结出来的果实迥然不同。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而创新比橘子树还要特殊一些。实验室里的化学实验条件可控,过程可以还原,但创新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因素太多,牵一发动全身。
前面讨论过创新与烹饪的比喻。
优秀的厨师需要掌握材料。了解各种肉、各种鱼、各种蔬菜、各种调料的特性。厨师还需要超越材料,熟悉所有材料叠加之后的效果。
全新的味道,并非发明了新的材料,而对老材料进行全新的组合。此外,一道菜乃是烹调时间与顺序的结果。多几秒,少几秒,先放盐,还是先放醋,结果大相径庭。
创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主体由“天时、地利、人和”组成——改变的时机,颠覆、重组的要素,特定的团队。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此外,创新者的决策、勇气、催化剂,助力推动了创新。
(1)天时
创新成功,时势使然。雷军讲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天时,也是所谓时间窗口,一条路上次走还走不通,隔一段时间就通了。
中国的城镇化、老龄化是趋势,也是天时,中产阶级扩大化之后,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所谓天时。
“曾经的固定的世界,在分崩离析,科技在迅速地改变我们的世界。”在重新组建资源的背景下,所谓天时的变化,每年每个月都不同。比如,人人都在谈论“引力波”,这就是引力波所带来的时间窗口,引力波会引发新的观念。比起两个黑洞的碰撞,一种话语的流行,更能带来社会的变化。
(2)地利
已有的物、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必然呼唤新的连接,商业、技术,跨界的资源整合,形成新的基础条件——“地利”。
凯文·凯利提出:“未来三十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新资源的发现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原有的资源重混(Remixing),产生更大的价值。
越大的城市,资源整合的可能性越大。大量的私家车、私人房产都可以被共享。小区老太太都可以成为送货人,小卖部变成互联网销售的前沿阵地。
科技与商业——分享的力量,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地”的概念。所谓“地利”也成为全球化的场域。例如,免费的Ted,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在非洲最大的贫民窟基贝拉里,当地TEDx的组织者克里斯建立自助团体,把垃圾场改造成花园,并用垃圾制造绿肥,创造工作,使家庭有稳定的收入。他们有自己的电影学校,用手机摄影、记录、编辑并报导他们的生活。由于缺乏土地资源,他们用袋子种菜。
(3)人和
“人和”,意味着创新型公司文化的形成,这需要吸纳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又有好奇心、热情的人——T型人才,并使他们发挥连接的功能。
在球场上,非明星球员需要具备与众不同的特定能力,他们对胜利的渴望丝毫不输于明星球员。创新团队的配合与NBA球队异曲同工。有效的创新方法也许“开发潜能”,却无法创造特定的基本素质。
口碑、专注、极致、快、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小米的社群营销方式,是将用户变成员工。相信用户的协作生产力,形成新的“人和”关系。
(4)引爆点。
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某种面部特征,两人一见钟情。爱情故事里的一见钟情,也都是创新领域的引爆点 (tipping point)
爱情需要告白的勇气。创新也需要决断的勇气,创新决策,是创新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一环。商业的转折点,也是引爆的化学反应点。乔布斯之所以被奉为创新英雄,是他对创新点的判断,以及果断的执行能力。
引爆,同样意味着在某个点上的传播爆发。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分析了流行现象规律,同样适用于创新产品的传播流行。现象级产品需要具有内部素质——击中用户痛点的独到功能,所谓“爆款品”素质。其次,决策者能够借助时势,利用资源,在合适的时间点,将筹码推上牌桌,创造扩散性的关键事件。
梦想点石成金的年代
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创新是一个漫长的生长的过程。
煤炭作为植物化石,经过了漫长的生物、地质过程才成为人类的能源宝藏——这简直是从植物到矿物的漫长过程。轮子,经过一系列变化才得以登上历史舞台——轮子形状的工具首先应用于纺织、制陶,然后慢慢形成交通工具的一部分。
在数字化之后,漫长的创新演变被忽然加速。近十年来,所有行业似乎都无法忍受“渐变”。不过,在决策的时刻,保持既得利益又是看起来更保险的选项。创新战略,从研究到实施,是一场漫长的博弈。可是点石成金,以小博大,又哪里那么容易。
所谓创新炼金术的基本规律,基于元素与条件的搭配。
选人:合伙人是不是合适?能否将利益相关方转化为合伙人?如何设置机制,明确推动力?
选元素:技术潜力?商业实现的独特路径?建立独特的连接?
判断和决策力:是否能输得起?冒险越小,平衡度也越好,但也会丧失机会。
催化剂和引爆点:神奇的转化时刻可遇不可求,需要一点点神奇。
创新的炼金术,需要栽下一颗种子。一颗种子,包含了全部可能性,凝聚了世界的所有神奇。为了种子,培植土壤——建造场地与规则,让人与物连接,并在相对模糊的目标驱动下,边尝试,边试错,边前进。
一颗种子发芽,除了土壤、阳光、雨水,人们还需要鉴别的智慧,一点儿运气,以及耐心的等待。
作者:
王可越,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
原创文章,转载及其他有关本微信服务内容的知识产权事宜,请联系d_thinker@sina.com
王可越撰写的其他创新文章:
感谢您关注“新思课”
每周五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