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浅层思维”与“赌性心态”
让我们借用芝加哥大学教授安德鲁.阿伯特《专业知识的未来》中的一句话来开始本文,即“......我们的学生不愿意背诵实际的知识,因为他们可以找到任何东西,他们忘了,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时间和搜索。这并不是说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恰恰相反,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上网浏览,脑子里充斥着昙花一现的无用信息,其中大多数关于消费品,以及他们的朋友最近的行为、衣服和胡思乱想。他们刷新页面,换言之,他们迅速擦除那些记忆,并为此感到骄傲,这使他们觉得自己见多识广。因此,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以联想式思维来思考。致知的整个大陆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看不见的,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准备好,或没有别强迫去掌握一个能内在产生超链接的整体。”
—— 引子
1
案例解析
两次被“电诈”的受害人如是说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电信诈骗受害人”的思维特征,笔者对两次被骗的受害人张某芬(“刷单类”诈骗)及数名“杀猪盘诈骗”受害人(王某英、卿某云等)分别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访谈”是不设限的,是自由的,受害人可以无保留地向民警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笔者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受害人的描述,来了解受害人的思维特征。
张某芬家住NP镇辖区阳光美地附近,自己开了一家店铺,主要是“买皮鞋和修皮鞋”。她告诉民警自己是初中文化,分别在三月份和五月份遭遇了两次电信诈骗,三月份遭遇的是“网络投资类”诈骗,五月份这次是“刷单类”诈骗。她先从五月份向民警讲起:
她说,自己平时都在店铺里,没生意的时候,就“刷刷抖音”,有一次就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兼职赚钱的视频,说是帮别人“还信用卡”,每天还10次,连续还三天后,就可以“接一笔业务”,就是帮公司(公司名叫“小猫金融”)“组装圆珠笔”,每组装一支笔,可以获得佣金,每至在3角左右,还信用卡也有佣金,大约1.8%。
张某芬联系了视频里留下的QQ号后,就被拉入了一个QQ群,群名叫“七三下线群”,群里有近100多人,后在群里点击嫌疑人发来的“链接”,用自己姓名注册,便开始做业务还信用卡,第一天还了4000左右,第二天还了10000元左右,平台都及时进行了佣金返还操作,到了第三天,张某芬接到一个大单(群里有个规则,每人都有机会接到大单),8万元,张某芬也毫不犹豫地充钱进去,但系统却显示出了故障,只有继续充钱,才能挽回之前的8万元,否则不能提现,就这样,张某芬被骗数十万元。
接着,笔者对张某芬进行提问。
笔者:你难道没有怀疑过“小猫金融”的真假么?
张某芬:我怀疑过,但我在“百度”里面查过,网上是有这么个公司的,并且能查到营业执照。
笔者:“百度”里面搜出来的一定是真的么?
张某芬:“肯定啊,“百度”里面的肯定是真的啊”。
笔者:你有没有怀疑过你搜出来的营业执照可能是假的?
张某芬:不可能吧,上面盖的有工商局的章呢。
笔者:当你进入嫌疑人建立的QQ群后,有没有怀疑你的第三天抢的“大单”是嫌疑人故意给你的么?
张某芬:群里有人曾经抢过这样的大单呢,不会是假的。
笔者:你有没有想过群里的人可能都是“一伙”的呢?
张某芬:应该不会吧,我看了他们QQ里面的资料,有的是有工作的,有的是有家庭的,还有很多照片,他们不应该是“托”吧。
笔者:你为什么相信对方说的“组装笔”的业务是真实的呢?
张某芬:我在“抖音”里看到了他们发的视频,是有这样的业务,并且群里的人都说是有的。
当笔者继续追问张某芬在三月份的被诈骗经历时,张某芬继续讲道,三月份被骗是因为“炒外汇”,就是帮人到一个叫做“IG外汇”的APP上“看涨跌”,后来发现能赚钱,自己也尝试投资了一点,开始赚了一点,后来发现不能提现被骗了。笔者继续提问。
笔者:对方(嫌疑人)是怎么加你的啊?
张某芬:对方可能是通过我的电话号码,加了我的QQ。
笔者:对方(嫌疑人)怎么知道你的QQ呢?
张某芬:对方可能是通过网络搜索,搜到我的手机号,然后通过我的手机号加了我的QQ,我平时开店,我的手机号在网上是公开的,并且百度地图等都可以搜到我的店面。
笔者:你为什么就相信他们说的能赚钱呢?
张某芬:我当时也是被拉入到一个“QQ群”中,每一天,赚钱的“群友”都会把赚钱的战果截屏发到群里面,我就相信了啊,他们的截屏肯定不会是假的撒。还有,开始我还有点怀疑,就假装向加我QQ的那个人借钱,他说怕我不还,但还是帮我进行充值了1万元(虚拟充值),说赚了就还给他,他就越来越相信了。
笔者:你跟这个加你QQ的人聊的时间长么?
张某芬:我一般不主动加人的,我们间间断断地聊了有一段时间。
笔者:你平时有很多空闲“刷抖音”或者进行网上聊天么?
张某芬:因为疫情影响,生意不是很好,我在店里面很闲,就有时间“刷抖音”和“网上聊天”了,另一方面,想从网上赚一点小钱贴补家用。
笔者:你一个月赚多少钱?
张某芬:现在生意不好,我一个月最多赚不到5000元。
笔者:你在网上投入的钱是哪来的?
张某芬:一部分是我自己的,还有一部分是找我老公要的。
笔者:你老公没有怀疑过?没有劝过你么?
张某芬:我表现的很急切,他如果我给我的话,我就以离婚相要挟。
通过上述聊天,我们发现受害人张某芬在被诈骗的整个过程中,并非是没有怀疑过的,而是通过查询“百度”和查看“QQ好友的资料”以及与“QQ好友”的网上聊天互动,来感知真假,而不是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甄别,并对“营业执照”、“QQ群中的好友”、“制造出来的大单”、“视频”、“陌生APP”等内容深信不疑,而对这些内容的相信则直接导致了她被电信诈骗。
2
“浅层思维”
是什么及其形成原因
张某芬两次被诈骗,虽是一件“个案”,但我们却有理由相信她的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个别的,对电信诈骗受害人群体而言,则极可能是普遍的。笔者在对“杀猪盘”诈骗中的受害人卿某云进行访谈时,她告诉笔者,自己在社会上闯荡这么久,居然相信了一个骗子对自己的“甜言蜜语”。骗子说自己从小没有父母,是外婆养大的,她相信了;骗子说,他有一个妹妹,8岁的时候就死了,她也信了;骗子说,自己曾经做手机生意,手下有近百号员工,她也信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说的自己家的小区住址与家周围的环境相吻合,受害人便“由此及彼”地相信了对方,受害人的逻辑是:只要一点正确,其余的也错不了。
针对这样的“思维特点”,笔者总结出一个词语,即“浅层思维”。那么,什么是“浅层思维”呢?“浅层思维”有以下几个表现:
1
首先,“浅层思维”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相信。
就像前面“访谈”所提到的,张某芬对“百度搜出来的内容”、“QQ群里的聊天截屏”、“与网络陌生人的聊天互动”、“网上的营业执照”、“网络视频”等内容都是不假思索的相信,殊不知这些虚拟的东西,对嫌疑人而言都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对受害人来说,却不假思索的相信了,这是“浅层思维”的表现。
2
其次,“浅层思维”是一种缺乏逻辑、缺乏辩证的思维模式。
任何情况下,只要人们拥有较强的逻辑能力,那么它被骗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因为,大多数的诈骗活动,都是缺乏逻辑的,在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
譬如,对于“刷单”类诈骗,这种足不出户就能赚钱的好事真的存在么?如果真的存在,怎么又会落在我的头上呢?对于“贷款类”诈骗,真有无抵押无息贷款的好事么?如果真有这种好事,那贷款机构靠什么运作呢?他们难道不需要资金就可以运转么?机构里的从业者难道都是不要报酬的白白服务么?对于“刷猪盘”诈骗,那种“完美的暖男”为什么不在现实找女朋友,而非要到网上来找呢?
通过这样的发问,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的诈骗手法在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而大部分受害人,却不能做到逻辑的、辩证的去思考问题,这是“浅层思维”的另一个表现。
3
再次,“浅层思维”是一种“凭感觉、凭经验”的思维模式。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电信诈骗的受害人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嫌疑人有一部分说的是对的,就会相信嫌疑人其余说辞都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嫌疑人说的对的那部分,正是一个“引子”,目的正是要猎获受害人的信任,为下一步的诈骗“打基础”,而受害人正是因为自己的“凭感觉、凭经验”而落入犯罪嫌疑人设置的“圈套”。感觉仅是表面的认知,而经验则是以前的认知,凭感觉、凭经验定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方式,“表面”的必定要输给“实质”的,而“经验”的则要输给“实际情况”。
通过对“浅层思维”特征的分析,我们基本上认识到这种“认知模式”是造成受害人被诈骗的根源,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的这种“浅层思维”呢?我觉得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
第一、文化水平不高。
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维训练,人们就很难拥有足够的理性和逻辑来处理面临的问题,在面对电信诈骗时,就很可能不假思索的去相信嫌疑人,而这正是“浅层思维”的表现。在民警的处警实践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受教育程度越低,被诈骗的概率也会越大,被诈骗后,能够马上纠正认识的能力越低;相反,受教育程度越高,被诈骗的概率也会越低,即便被诈骗了,也可能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或疏忽造成的,而不是因为不具备理性思维和逻辑造成的。
2
第二、社会经验不足。
社会经验不足,也是导致“浅层思维”的一个主要原因。笔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人认为平时没有接触过骗子,就认为骗子是不存在的,或者知道骗子是存在的,但是认为骗子并不会与自己发生关联,而实际是,在“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今天,骗子几乎可以和我们任何人发生关联,骗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随时可以成为电信诈骗的目标群体。这种认知在大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中表现相对突出。虽然在校大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但社会经验是缺乏的,或者说受到的教育并没有在社会的大染缸地进行过检验或者历练;而对于教师群体,由于一直生活于学校这一相对单纯的环境之中,与社会接触不多,对社会的认知也是相对欠缺的,这也是造成“浅层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笔者从电信诈骗受害人“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受害人为何会去相信电信诈骗?即“浅层思维”让受害人“入套”,那么,又是什么样的“行动模式”让受害人迈出了受骗的第一步并且越陷越深呢?
3
“赌性心态”
落进被骗的深渊
在笔者的处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刷单类”诈骗还是“杀猪盘类”诈骗,在整个诈骗活动中的“诱导投资”环节,受害人普遍还是具有警惕心的,即对投资能否赚钱是抱有怀疑态度的,那是什么原因促使受害人迈出了被骗的第一步呢?笔者将之概括为“赌性心态”。
张某芬告诉笔者,自己在最开始“刷单”赚佣金时,是抱抱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即先投入一点试试,开始投了几千,发现可以提现,赚了;后来就逐次“多投”,当接到最大的一单后,就干脆放手一“赌”,结果不能提现,被骗的精光。
卿某云也告诉笔者,自己在对“网上暖男”动了感情后,这名男子就诱导她去投资赚钱,为了他们美好的未来,她开始是有一定怀疑的,当投入10万赚了6万并提现后,她便不再怀疑,一股脑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家当,近70万元,结果血本无归。
接到报警后,大部分民警都会对电信诈骗的涉案金额瞠目结舌,不断地发问“怎么会这么多呢?”实际上,这正是人们的“赌性心态”让人迷失了理智,“赌”让人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后 记
不少人将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之所以被骗,归结为“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等原因,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被害人还是具有一定的知识的,虽然也有“盲目自信”的情况,但实际上,对大多数受害者而言,在投资之前,他们都是有过一定的情况核实的,不管是问朋友也好,还是“百度”搜索也好,或者凭自己的感觉或经验也好,总归,受害者还是表现出来了一定程度的谨慎,但最终受害者还是没有逃脱电信诈骗的“魔爪”,对此,笔者更愿意用“浅层思维”、“赌性心态”这两个概念来形成一种更为基础的“范式”,来推动人们对电信诈骗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文章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直接给出对付“浅层思维”的办法,而实际上,这解决之道已经意蕴于文章之中。
感谢作者:陆丹供稿
分割线
推荐阅读
2.“PUA”驱动下的“杀猪盘诈骗”与“跑不掉”的婚恋交友网
公众号后台回复【考试】获取易学法会员及真题
回复【文书】获取新版GA行政/刑事文书word版
法度笔录U盘
☑ 1万张(含光头/长发/染发等特征)辨认照片
☑ 几百份(不同案件预设)笔录问话模板
☑ 支持蒙文、藏文文书格式……
内置法度笔录系统,目前50万人下载使用
法度笔录U盘(新三代)
安全可靠,即插即用
点我
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