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田鸡,真会“脑子长虫”!
本文字数:1509 |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关键词:田鸡、裂头蚴、寄生虫、蛙
清明扫墓、外出踏青,沿途一片绿意,“听取蛙声一片”,这时常会想到餐桌上美味的田鸡。
田鸡火锅、爆炒田鸡等等,都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菜式。但你有没有想到,那鲜美的田鸡腿里,可能正有寄生虫蠕动呢!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每年因吃田鸡、蛇而脑子长虫子的新闻报道并不少见。
作为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究员,龚世平团队一直跟蛇蛙类动物体内的寄生虫“裂头蚴”打交道。他们近年来在南方农贸市场采集蛙、蛇样本,调查裂头蚴感染状况,发现广东人“承包”了全国一成多的裂头蚴病病例。
这很大程度上与广东人爱吃蛙、蛇的习俗有关。
南方市场上的田鸡,近半“有虫”
龚世平指出,在广东、福建等南方16个省市的市场上,虎纹蛙(俗称的“田鸡”),感染裂头蚴的比例最高,达到49%。黑斑侧褶蛙、泽陆蛙的感染率也较高。蛇类里,乌梢蛇携带裂头蚴的比例高达近九成,其次是王锦蛇、赤链蛇、灰鼠蛇等。
蛇肉、蛙肉里,怎么会长虫子
原来,有种曼氏迭宫绦虫卵污染了水体,生成小幼虫,寄生在一种叫“剑水蚤”的浮游生物身上。蝌蚪吞食剑水蚤后,幼虫就在蝌蚪体内继续生长。当蝌蚪发育成青蛙,幼虫就长成了裂头蚴。蛇以蛙为食,裂头蚴又转移到蛇的身上。
广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室陈代雄教授,对广州市售蛙类做过溯源调查。他发现,野生田鸡感染裂头蚴的比例显著高于养殖蛙。估计可能与养殖蛙在生长过程中吃不到剑水蚤等因素有关。
驱虫药赶不走,大多只能开刀取虫
被人吃到肚子里的裂头蚴,常会穿肠破壁到处晃悠,或钻进内脏,或跑到皮下,或潜入大脑!
在人体里,裂头蚴可形成包块,长期存活,如在脑部、内脏,还可造成全身反应。
打虫药物只对极少数位于肠道的成年绦虫有效。所以对付裂头蚴,就得开!刀!取!虫!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耿军教授,2014年曾给一位10岁少年开颅取虫。
少年小豪7岁开始就经常头晕、头痛,他爸妈以为着凉了,没太在意。直到10岁的暑假,小豪突然晕倒、全身抽搐。头颅CT检查显示,他右脑内运动区有一个小包块,直径约1厘米多。
耿军教授在小豪的头颅右侧顶部开一个小口,找到包块,将其取出切开,见包块内有一条白色小细虫,长约10厘米,粗约2毫米,在盘子里还能蠕动。
爆炒、涮火锅有风险,
煲汤、煮粥最安全
田鸡肉质鲜嫩,实在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怎么办?
“很多人喜欢鲜嫩的肉质,在火锅里涮几十秒就捞起来吃了。这样的田鸡肉外面是熟的,里面可能还是生的,虫子还没死。爆炒也是这样。” 龚世平表示。
龚世平平时也会用田鸡涮火锅,但一定会把田鸡放锅里煮30分钟以上,再盖上盖子焖一会,才夹出来吃。
此外,凉拌蛇皮也是“高危”菜式。为了让蛇皮吃起来有韧劲,一些店家把蛇皮在水里烫一烫就捞起来浇酱料。却不知,裂头蚴也会潜伏在皮下。
然而,不管蛙肉、蛇肉,只要煮熟了,裂头蚴也就跟着死光光,可以放心食用。死去的裂头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一般对人体无不良影响。“用蛇、蛙煲老火汤、煮粥,起码得一两个小时,肯定熟透了,所以都很安全。”
特别提醒主妇
·在家处理蛙肉、蛇肉时,最好戴上手套,以防裂头蚴经由手上的创口进入人体。
·盛放过生蛙肉、生蛇肉的盘子、砧板,必须彻底洗净。
吃蛙后如有这些症状,要注意了
如果食用蛙肉、蛇肉后,或用生蛙肉、生蛇肉敷贴伤口、痈肿后,出现以下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眼睛怕光、流泪、充血、痛痒不适,眼结膜下能看到游走的小细虫,甚至结膜溃破,有小虫逸出。
2.身体皮肤下有结节,有时发痒。陈代雄说:“虫子是会爬行的。有些患者刚开始看到的包块在腹部,过了一两个星期,它跑到腋窝下面去了。”
3.面颊皮下或口腔内黏膜下有硬结。
4.出现抽搐、头痛、呕吐、肢体麻木等。
陈代雄提醒:“因敷贴生蛙肉感染裂头蚴的,一般三五天就会出现症状。食用蛙肉致病的, 要具体看裂头蚴对组织造成的伤害程度,潜伏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编辑:祝海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