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出口导向到国内大循环——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

李子旸 铅笔经济学 2022-05-18

本文共计3263字,建议阅读时间12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世界工厂”。全球十大港口,中国占了七个。每时每刻,都有装满中国工业产品的集装箱上船出海,去往世界各地。

 

出口导向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赚取外汇硬通货,但无意之中却形成了巨大的副产品——知识进口的洪流。在商品出口的同时,制度建设、市场体系、企业管理、生产制造、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的知识涌入中国,进入亿万中国人的头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任何政策或者做法都不会永远适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一味扩大出口的做法,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亟需改革。形成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正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那么,一味扩大出口,有哪些弊端呢?

 

 

首先,知识消费和商品消费不同。饭要天天吃,衣服要经常换,但知识学会了就行了,没必要多次学。

 

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紧挨香港的深圳人往香港那边一看,香港的商店都营业到晚上九点十点,并且,店铺招牌都装有霓虹灯,光闪闪亮堂堂。内地这边,当时商店都是五六点钟就下班,到了晚上,黑漆漆一片。榜样就在身边,那就赶紧学呗。很快,深圳的商店也亮起来了,也营业到九点十点甚至更晚。

 

洋快餐进入中国初期,竞争力十足,因为他们有很多当时中国人闻所未闻的经营招数。比如,餐桌的材质表面光滑,很容易清理。椅子则精心设计成“坐一会儿还行,久坐就不舒服”的形状,以适应快餐迅速翻台的需要,等等。

 

这些招数,让中国餐饮业者眼界大开、自叹不如。不过,这并不难学啊。等到中国餐饮业者也都学会了,洋快餐的竞争优势就大大削弱了。

 

就这样,中国人有样学样地学了几十年,到现在,基本上把老外那些知识都掏空了。现在,在很多领域,中国已经和先进国家齐头并进了。有的领域,先进国家已经开始效仿中国了。

 

既然如此,通过维持出口引进知识的效果,就越来越小了。这时候,扩大出口的意义,就大不如前了。

 

 

其次,法币时代的贸易得失已经有所不同。

 

重商主义现在的名声很不好,几乎等于是闭关锁国拒绝开放。其实,在金本位时代,重商主义有相当的合理性。重商主义有点守财奴的意思,特别喜欢钱,多出口多赚钱,就特高兴。看着黄澄澄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就笑得乐不拢嘴。相反,花钱从外国人那里买东西,就心疼,就觉得不划算。

 

守财奴看上去很可笑,但如果他守的是真金白银,其实挺好。要知道,即使发生世界大战,对真金白银,大家照样趋之若鹜。金银确实是硬通货。手里有金银,就是硬气,就是踏实,说话就是有人听。所以,重商主义其实并不那么可笑,尤其是在国家间竞争激烈的时代,国家拥有大量金银,是很大的战略优势。

 

问题是,现在不是金本位时代,现在是法币时代了。美元早已和黄金脱钩。现在的美元,就是纸,甚至是电子符号。

 

所以,继续用大量实实在在的货物去换美国人的纸,是否划算,就要打个问号了。更要紧的是,如果美国继续履行其国际职责,确保美元的稳定,那么,赚美元虽然不如赚黄金,也还能接受。

 

可现在的美国,越来越不愿意承担国际职责。美元及美元霸权成了美国攫取、掠夺别国财富的工具。这样一来,如果中国还是一味地扩大出口换美元,等于是放任财富流失。这种政策无疑是应该改变的。

 

 

然后,围绕出口的种种补贴居高不下。

 

中国之所以出口量巨大,主要原因当然产品本身质优价廉,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了维持出口,各种补贴一直都有。

 

补贴主要包括压低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

 

按说,一国生产力提高以后,本国币值应该上升,也就是货币越来越坚挺。但为了维持出口,人民币的汇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我们手里的人民币,本来可以从外国买到更多商品,但由于汇率被压低,就买不了那么多了。也就是说,为了保持出口,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承担了代价。

 

出口退税的数字就更加惊人。2017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为28700亿元人民币,而出口退税就高达13870亿元,差不多占到顺差的一半。对很多外贸企业来说,出口退税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如果没有出口退税,很多外贸生意根本就不赚钱。实际上,骗取出口退税,一度成为猖獗犯罪。

 

也就是说,很多出口生意本身利润并不多,甚至不赚钱。正是由于低汇率、出口退税等补贴的存在,才会有人去做那些出口生意。这些生意并不符合经济效益,是人为刺激的结果。

 

既然如此,就要必要算算账了,算算是否还有必要人为补贴这些出口,取消这些补贴,恢复出口生意的经济本色,能赚钱就做,不能赚钱就放弃,转向国内,这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大量出口影响了中国人民真实生活水平的提高。

 

前面说了,法币时代,补贴下的出口,在很大意义上,实际上是一种财富损失。如果这种损失能换来知识的进口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接受。但如果这种“学费”已经不必再交,就应该及时改弦易辙,停止这种财富损失,以促进中国人民真实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超过四十年。要知道,日本、韩国等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实没有四十年那么久,但他们已经成为发达富裕国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四十多年,虽然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远远没有达到富裕国家的水平。

 

这其中当然有中国人口多,国土广,各地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但几十年的出口导向战略,让大量实实在在的商品出口到国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那些商品最终都被外国人消费了。中国人得到的,只是账面上的收入,不是真实的消费。

 

而且,由于出口持续增长,换来的巨额美元不能在国内直接流通,经央行变成了人民币,也就是外汇占款发行,实际上引入美国的通货膨胀。人民币本身的发行,控制非常严格,但美元大量涌入造成了事实上的通胀。

 

2003-2013年,外汇占款发行的人民币占到基础货币发行的95%以上!也就是说,中国被动增发了大量人民币。美国印票子,中国物价涨。当然,中国的物价上涨主要表现在房价等投资性资产上。即使如此,中国普通消费品的价格,很多都已经高于美国。在中国自身生产能力大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

 

如果改变一味扩大出口的政策,转而强调国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的相互促进,实际上是停止人为刺激出口的种种政策,平等对待外贸和内贸,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商品留给中国人民自己消费,直接表现就是很多消费品的价格会下降,但企业的利润不受影响。企业不过是把过去给外国消费者的好处,转向国内市场和中国人民。

 

那样一来,中国人民就可以更多地享受到自身劳动的成果,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地帮助外国稳定物价丰富市场。

 

 

上述弊端,今后将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启动国内大循环的改革已成大势所趋。

 

但是,改革并不容易。

 

首先,很多人的观念跟不上现实。他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非常表面化,认为既然对外开放,就必须保持大量出口。强调国内循环,在他们看来就是重回计划经济,甚至就是闭关锁国。

 

这种理解错得浅。国内循环是强调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并不是闭关锁国。而且,政策本身就强调国内国外两个循环的互相促进。再说,国外市场并不就等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众多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是中国的国外市场。

 

观念的错误相对好办,困难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这种错误观念阻碍改革。

 

这方面最大的利益集团就是和出口相关的外贸利益集团。多年的巨额出口,加上围绕出口的种种补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任何会影响他们利益的政策,都会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常年被压低,就和这个利益集团的能量不无关系。

 

每年超过万亿的出口退税,如此巨额利益,足以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虽然一味扩大出口,并不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但对外贸出口利益集团来说,却是不能放弃的大蛋糕。如何克制这些利益集团,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大任务,也是一大难题。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是否能够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从一味扩大出口甚至依赖出口,转向立足国内市场,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核心课题。很多固有的理念需要更新,经济学理论也需要深化。

 

成为兼有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大市场,中国才能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核心和领导者,才符合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二维码是作者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李子旸:大把砸钱的子女教育还有必要吗?

李子旸:美国盛世的终结

李子旸:中国式三权分立秒胜西方

李子旸:打压抖音的美国怎么了?

李子旸:世界需要新的互联网秩序

李子旸:为什么说孔子是“至圣先师”?

李子旸:美国人怎样抢夺国际话语权?

 李子旸:中国贸易战略的大转折:从出口导向到国内大循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