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子旸:误人子弟的“企业家精神”

李子旸 铅笔经济学 2022-05-31

本文共计2443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有个印度企业家,读了不少经济学的书,颇有心得,尤其对“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赞不绝口。他儿子在美国上大学。有一次,他儿子放假回印度。这企业家说,走,我带你去看看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他把儿子带到一家证券交易所门前。他儿子以为要进去看。证券交易所嘛,里面的人肯定都有企业家精神。没想到这企业家说,不进去,在外面看。他儿子左看右看,马路汽车行人而已,没什么可看的啊。企业家精神在哪里?

 

企业家指了指马路边坐在人行道上的几个妇女说,看,那就是企业家精神。他儿子就看这几位妇女,时而站起来走到马路中间,从地上抓起点儿什么,好像又放下点儿什么,然后回到人行道上接着坐着。她们这是在干嘛?看不明白啊。

 

见到儿子看不懂,企业家只好亲自解释一番。原来,这几位妇女每天一大早从海边赶过来,带着海滩上的湿沙子,来到马路边,把抓几把湿沙子,撒到路中间,利用来往汽车排出的热气,把湿沙子烘干。她们把干沙子再捡回来,装在用废报纸叠成的小纸袋里,卖给小饭馆。小饭馆用这些干沙子刷碗刷盘子。

 

企业家赞叹地说,这些妇女,没有任何本钱,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苦努力,找到了赚钱的机会,并且赚到了钱。这就是伟大的企业家精神啊。她们和证券交易所里的那些人,是同一类人啊。

 

讲这故事的人没说那儿子当时是什么反应。如果换成是我,只会“呸”一声。这TMD是狗屁企业家精神。几个壮劳力,整天在马路边枯坐,等着湿沙子被汽车轧干,变成干沙子,拿去卖钱。这就是浪费生命,就是拿穷人当猴儿耍。

 


这些年来,“企业家精神”这个词很时髦,很流行。大概意思就是说,资源还是那些资源,总量没变,但就因为有了企业家精神,人们找到了富有创意的新的资源组合方式,然后就能“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新财富。

 

从这个角度来看,坐在马路边等着来往汽车把沙子“烘干”的妇女,确实是有企业家精神。海边的湿沙子,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这些都是已有的资源,但没有组合到一起。这些妇女们“巧妙”地创造出新组合方式——让汽车轧湿沙子,就得到了能卖钱的干沙子。这不是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但你是不是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

 

这种企业家精神,中国确实不可能有。第一,在中国没人用沙子刷碗刷盘子,干沙子湿沙子都不用。我们用洗涤剂。第二,如果我们需要干沙子,会购买烘干机和卡车等设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用不着让妇女们从海边把沙子带到马路上去这么一把把地“烘干”。

 

这其实显示出了“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的片面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滑稽之处。

 

这个片面性就在于:它只强调人的聪明才智在重新组合资源上的作用,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什么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非洲的一些集市上,有人用废旧轮胎当场制作拖鞋出售。按照企业家精神的概念,这些人当然很有创意,很有企业家精神,能把旧轮胎变废为宝,能找到全新的资源组合方式。而他们用旧轮胎制作拖鞋时的熟练技巧,也让人叹为观止。

 

问题在于,就算这些人有十足的企业家精神,就算他们成功地变废为宝,但用旧轮胎做的拖鞋,不但质量低劣,而且产量很低,根本不可能满足当地人对拖鞋的需求。真正想要让当地人有鞋可穿,要建设正规的制鞋工厂。

 

用旧轮胎做拖鞋,和等着来往汽车烘干沙子一样,虽然确实需要人们的聪明才智,但如果这些聪明才智有机会和公路、铁路、电力、通信这些结合起来,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创造出来的财富总量,是数量级上的增加。

 

而且,既然是“企业家精神”,所以,只有那些经营性的、直接参与市场交换的人和事,才被推崇。而其他更广泛、更多样也更高级的人际协作,就被忽略了。

 

按照这种逻辑,一个在贫民窟里摆小摊的人,比一个在大公司里上班的人,更善于开拓进取,更有企业家精神。一条嘈杂混乱、摊贩遍地、寸步难行的街道,比整洁有序的办公区、工业区更“市场经济”,更能发挥企业家精神。

 

帮助贫穷妇女出售手工艺制品,是企业家精神。在贫穷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却很乏味,毫无想象力。发明个穷人立刻能用的自行车发电机,是天才式的想法。建个发电厂,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这太没意思了,根本不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主要的问题在于,它实际上认为,经济发展是个做减法的过程。人们的聪明才智,也就是企业家精神,早就已经有了,就在无数人的大脑里。只是因为受到政府等外在的压制,无从发挥,所以大家才会受穷。

 

只要做减法,把这些外在压制“取消”,人们头脑中的企业家精神自然就会发挥威力,发明出无数种新的资源组合方式,然后,社会财富就会迅速增加,一切就都好起来了。

 

如果脱贫致富真是这么简单,世界上本应早就没有贫穷了。

 

脱贫致富之所以困难,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固然需要做减法,需要取消那些不合理的限制、不完善的规定,但真正能让人们脱贫制度的,一定是要做加法。

 

“要想富,先修路”,要修建方方面面的基础设施;要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各种规则和制度;要在人们之间发展出高效、复杂的协作关系网;要建立和维护各种信用和经验;要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力量,维护国内国外的安全和秩序……

 

所有这些“加法”,都需要时间,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需要无数人奉献出时间精力乃至心血。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绝不是“放手”那么简单。

 

只有整个社会的基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企业家精神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挥空间和平台,而不是停留在低水平上的“烘干沙子”。同时,在更高的水平上,在更高效的生产结构中,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要复杂多元得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换和买卖关系。遍布各种小商贩的贫民窟,固然生气勃勃,但在生产效率和财富总量上,肯定不如组织严密、规则严格的商业区。

 

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进步,绝不存在那种“一放就灵”的捷径和锦囊妙计。发展生产,脱贫制度,实现现代化,一定是个艰苦的建设和积累过程。而相对于这种社会整体真实实力的提高和完善,个人的那点儿小聪明、小脑筋、小发明和种种灵机一动,实在不值一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家精神是个空洞的概念,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当作鸡汤偶尔说说,也无所谓;说多了,可就成了自欺欺人了。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或“在看”吧。


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二维码是作者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李子旸:用中国历史经验预测2020后的美国

李子旸:真正的穷人是什么样的?

李子旸: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一)

李子旸: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二)

李子旸:美国人怎样抢夺国际话语权?

李子旸:人类真正的工业革命只有过一次

李子旸:唯一的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该往何处走?

李子旸:东西方社会的区别:精耕细作和逐水草而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