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周年|竹杖芒鞋轻胜马
1
又是一年1月13日,十一年前的今天,《常识》创刊。
这是《常识》的第二个十位数生日,相比起去年刚步入十位数的激动,第十一年似乎来得悄无声息。但这一年时间里也发生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譬如公众号粉丝量在四日内翻了三番,又譬如十一年内首次发现《常识》沿用至今的传家尾图上,微信号是错的。
一篇旧文所引起的抄袭维权风波,带给《常识》自建刊以来最大的流量与关注度,我们一边欣喜着这颗靠往届前辈心血供养的珍珠终于要被众人拾起,一边却又担忧着这样浩大涌来的浪潮会将《常识》卷向不可知的彼方。而首先,我们要给在座诸君们郑重道歉,这一年时间里因编辑部审核疏漏导致公众号四度删文,三次因表达失意或链接错误导致后期编辑,对一家新闻媒体而言这确实是失格之举,编辑部今后一定会加倍注意,杜绝此类事情地再发生。
有不少读者疑惑《常识》的更新频率,其实编辑部也同样疑惑。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发布原创推文共36篇,勉强够上两周一文的底线,但距离成为我们理想中有行动力与实践力的新闻媒体还差很远很远。在这一年里我们尝试开辟了新栏目——吐槽糟糕新闻的“金簸箕”、记录川大校园生活的“今近闲侃”,还在读书会的基础上发展了观影会,也第一次开始尝试制作文章封图……
我们沿着前辈们开辟的山路走着,也杵着竹棍希望把这乱石路扫得更平整些,石子叮叮哐哐滚下悬崖,不见踪影。慢步缓行,希求不会哪日一次脚滑,就与这些石子落得同个下场。
金簸箕更了四篇,今近闲侃也唠了四回,文章封图的制作还在美编与photoshop的博弈中艰难求生。希望明年1月13日还能见着这些元素的身影。
【别退出,这不是文章结束】
2
每年年初总是愿望最多的日子,数字更迭往往在无尽烦闷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些许快慰,但2020的开端却全然不同。采访中一位医生提到,疫情限制外出期间患抑郁症的年轻人数量极多,那或许就是无力感所催生的痛苦。在那段日子里,很多话不能说也说不出,但我们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亲历者写下武汉封城期间的纪实《封城四日》、与辛旭老师瘟疫历史聊到新型冠状病毒、跟访“口罩深圳”发起团队、调查疫情期间所倒闭英语培训机构的背后乱象……我们也在用影像记录这段时间,拍下电影院复工首日的现场和记录还未大规模返校时候的校园。
等到春天再来,我们继续关注着疫情后的校园,调查返校季江安三楼改建美食街停办原因、图文呈现四川大学与西南财大的封校措施,与读者们一同思考探讨这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其实现在看来,称呼“后疫情时期”还太早,只希望新的一年所带来的欣喜与快慰能够存得比过去一年稍久一些。
除了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仍努力在书本与艺术中寻找片刻安宁。与瓢虫印象负责人聊纪录片、独立电影,还有那些在灰色地带进退的放映,听纪录片《在人间》拍摄团队分享拍摄背后的故事,和余平老师从《金枝》聊到哲学视域下的科学,听“采薇”跨界艺术展学术策划者讲述成都“文人”的游荡与归家 ……因为疫情,本应一月一度的读书会推迟了又推迟,最终的《她身之欲》读书会也被迫从线下改为了线上,只得祈愿今年能够一切顺利。
我们这一年
3
十月以来,有许多朋友对独立校园媒体产生兴趣,但由于《常识》仍扎根川大,我们只好回绝掉诸多采访邀请,或者模糊地回答一些特定问题。但我们也没有那么多内容需要表达。
《常识》运营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编辑部是所有成员的代称,选题的诞生是基于某几个人相同的关注点,聊到共鸣处拉个群详侃就是选题推进的全过程。至于你到底算是常识的哪一届成员也从未有过官方说法,想参加选题就参加选题,毕竟常识人永远年轻。
我们不在编制内,不冲KPI,全力抵制996,运营全靠一口气。
成员早已不囿于川大,更遑论新闻系。五湖四海的朋友加入我们这个社恐友好社团,没有线下团建,没有应酬饭局,只需要每两周参加一次例会唠唠最近关注的热点。
所以每一届新成员都会感叹《常识》居然活到现在。
4
有马骑谁还愿走路,有皮鞋蹬谁还爱穿草鞋,有伞遮雨谁还会傻不愣登淋成落汤鸡,但总归是有这样愿意穿着草鞋杵着竹棍淋雨的步行者,因为这雨后山间的美景缓步慢赏是为最佳。
人生在世不称意,十有八九,行不得明朝散发弄扁舟,来《常识》竹杖芒鞋走一遭也不失为另种选择。
最后,若您还是不了解《常识》是什么,仍引用题刊词所言:
“本刊所述,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
再次衷心地感谢
一直以各种方式支持常识报刊亭的
读者、老师、媒体
以及各界人士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