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可选择的三条人生道路(女生勿入)
女权主义是我一直以来持续关注的话题,比如《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最美好的名字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资本主义是怎样激化男女对立、挑拨两性矛盾的?》等等。这些文章下面总能看到男性读者留言:你为什么不为男人写一点东西?现在男人过得也很苦啊,工作中996生活中背房贷,为什么不写一点“男权主义”的东西。
那本文我就写一点专门给男同胞们看的东西。但是要明确两点:第一,性别议题是一体两面的,女权主义不仅仅是女性的权益,更包括男性对等的权益。我并不是没有写过分析男性现状的东西,他不仅仅包括在无产阶级整体现状中,在女性问题的对应面其实就是男性问题,大家稍微多思考一下就能体会得到。最典型的就是我所总结的下面这张图:
第二,即便我要为男性读者们写几篇专门的文章,我依然拒绝使用“男权主义”这个词汇,因为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负面词汇,也非常不建议大家使用。就简单阐释一下:萨特曾经讽刺过,大致意思是:所谓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西方的、白色的、有产的、男人的历史”。萨特给历史加了四个定语——分别是地域、种族、阶级、性别。
正因为此,学术上“女权主义”是一个褒义词,一个进步性、公平性、普适性的词汇;而“男权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一个保守性、特权性、局限性的词汇。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文明史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父权的、男性主导的,想要打破旧的格局,就必须提“女权”。这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在性别平等大前提下,提到的“男性权利”与“女性权利”是两码事。
所以本文不能使用“男权主义”这个词汇,而且不作为一个宏观的、社会的、历史层面的问题去讨论,而是作为个体的、主观的、原子化的层面去考虑。当然,个人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能脱离历史的进程,只是之前的文章写过很多相关的话题了,本文的侧重点从每个男性的个体视角入手。
所以本文题目表明的“女生勿入”并非标题党,而是有效率的分流标志,女性读者大可以阅读上面几篇讲解女权主义的文章,阅读本文恐怕只会浪费你人生中宝贵的几分钟。当然,如果实在时间充裕就当个消遣,我也不能说把客人轰出去是吧。
我在《<三体>的结局中,刘慈欣终于承认了“理性主义”的失败》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区分了女权主义的特征,同样讲男人的问题也用类似的划分思路。为什么女性主义没有前现代呢?原因就是萨特那句话,历史上的前现代里是没有位置留给女人的。女性集体的觉醒、女权主义运动,是与工业革命也就是现代性密切相关的,历史中即便有女性身居高位,也是以一个“父”的形象。
言归正传,那么男人三条人生道路是什么呢——
前现代性:贵族、政治家、将军、商业大亨、江湖大哥、体育明星;
现代性:做题家、奋斗逼、凤凰男;
后现代性:LGBT、非主流、嬉皮士、二次元、梗小鬼……
在中国,由于科举制度的历史以及应试教育的现实,做题家之路拥有至高无上的正义性,被认为是“正途”。同时,因为我们经历过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前现代那些贵族、江湖大哥们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还因为我国完成工业化历史进程的时间还很短,基本没有形成普遍的后现代氛围。所以上述三种分层在中国并不明显。
但是美国就不一样了,盎撒民族以强盗起家,海盗、黑道、江湖大哥实力雄厚;军工资本、华尔街大亨只手遮天;体育娱乐产业发达……又是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是“政治正确”的发祥地。还没有经历过深刻的社会革命,本土群体割裂明显,白左、黑人、红脖子水火不容。所以美国可以举很多很好的例子,正所谓“以美为镜,可以知兴替”。下面我们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传统(前现代)男性特质
波伏娃有一句名言:“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第二性》第三部)。
我们都知道,波伏娃女性主义理论祖师奶奶级别的人物,为什么她要说男人的道路“幸运”且“艰苦”呢?原因就在“传统男性特质(Masculinity)”这几个字上。
这个名词是波伏娃最早提出,由瑞文·康奈尔详细阐述,更详细的概念我在讲解女权主义相关文章《从“化妆不自由”到当代弱势群体的普遍困境》讲解过。Masculinity有人翻译为“男性气概”,有人翻译为“雄性特质”,我认为“传统男性特质”这个词可以更加精确地反应波伏娃和康奈尔所想表达的本意。
大家可以参考文章开头那张图,传统社会模式都是“父权制”特征的,“父权制”是恩格斯发扬光大的一个词汇,为什么称之为“父权”而非“男权”?因为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少数男性压迫大多数男性和所有女性的模式。“父”这个词能够更精确地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形象。
在极少数情况下,一些女性也会成为“父”的形象: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母,贾政贾赦别管在外面做多大官,面对贾母也不敢说一个不字;再比如慈禧太后,作为大清国实际统治者数十年,无数能力出众的男性如曾国藩、左宗棠、奕䜣、荣禄等都甘心为她“打工”。但是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她坐在了“父”这个位置上,而不是代表着大清国女性地位提升了。慈禧太后在全国范围内,也要维护“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传统价值观。
所以波伏娃的那句话就好理解了,男人的幸运在于他有资格成为那个统治的“父”,但是这条路是“艰难”的,因为上升通道是狭窄的,金字塔是陡峭的,正所谓“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我们来看看“传统男性特质”的代表形象——贵族、政治家、将军、商业大亨、江湖大哥、体育明星……从他们身上不难总结出这一特质的几大特征。
第一,或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你家里不是五代“乡贤”,都不好意思提什么“传统男性特质”。就像英国那些贵族子弟,为啥一定要上伊顿公学?为啥伊顿公学只招男生?这就是贵族挖的护城河。要没要家族几代积累,要没从小锦衣玉食的环境,没有这种精英扎堆的孕育,很难培养出这种由内而外的自信气质。做题家为啥又自卑又敏感?因为你从小就没这种环境。
第二,或具有鲜明的丛林法则属性。要么你是天生的贵族,要么你从尸山血海里杀上来,被筛选剩下的那一个,绝对妥妥的“传统男性特质”。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名词也被翻译为“雄性特质”这非常带有动物色彩的名词,就因为这就像自然界一样,被自然法则筛选出来的狮王、狼王,都是又强壮又具有领袖气质那种。但不得不说,普通男性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太少了,必须要靠基因变异或者特别罕见的外部机遇。比如最顶尖运动员就是典型的基因变异天选之子,竞技体育就是当代的战争。
第三,扮演“父”的角色,不仅仅意味着无上的权力,更意味着承担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封建贵族有义务保证自己领土上的百姓安居乐业,将军要能带领士兵打胜仗,江湖大哥要保证自己的弟兄们有饭吃,体育明星要能赢得比赛……如果不行,那就说明你不配有“传统男性特质”:皇帝会被言官骂,农民会反抗封建领主,小弟会不服大哥,“竞技体育菜是原罪”。像慈禧老妖婆就活该被骂么,因为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对整个国家负责,最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脸都不要了。
最典型的,就是一个传统男人对于整个家族的义务,他要保证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娱乐需求、未来发展。这个在好莱坞电影中比比皆是,比如黑帮片《教父》,新老两任教父不但要做黑帮领袖,更要承担起家庭责任,他们同样以好父亲、好祖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正因为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柯里昂们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徒,但是对他们却没有排斥,因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所有人类都有的共情——家族亲情。
因此,以“传统男性特质”为评价标准,一个男人如果养不起一个家、承担不起家庭责任,那他就是被唾弃被指责的那一个。我想起微博上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封建男权的代表人物煮肘,他作为一个“先富起来”的人,声称要找几十个年轻的女性为他传宗接代,他也确实有钱找到了许多愿意为之的女性,堪称“封建+资本主义父权”恶臭代表之大集合。但是当他提出来“男人应该每个月至少给自己老婆两万零花钱,否则就没资格娶妻”的时候,他又被自己的粉丝打成了“田园女权”的代表,颇有讽刺意味。煮肘这个人虽然封建,但他好歹还知道传统男权对于家庭的义务与责任,他那些个粉丝充其量只能算是“田园男拳”。
皇帝,作为封建父权制的集中代表,自然也被予以了最高要求,如果不达标就天天被言官骂。那些通过科举制考上来的大臣们,就是传统社会的做题家,从他们二者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男性特质与做题家群体们的差异。
我们来盘点一下封建社会的开国皇帝们:秦始皇——贵族;刘邦——好听点叫豪侠,难听点叫地头蛇;王莽——外戚;刘秀——没落皇族;司马炎——士族;刘裕——大头兵;李世民——关陇贵族;赵匡胤——苦大兵;忽必烈——少数民族贵族;朱元璋——农民、乞丐;皇太极——少数民族贵族。
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没有一个文人当皇帝。虽然文人士大夫是封建社会的主体,但是这一阶级中没有一个人成为最高统治者。甚至于把南北朝、五代十国那些犄角旮旯的政权都算上,也从来没有出现一个“文人政权”。中国历史上有且仅有文人当皇帝的,是张邦昌和刘豫——金国扶持的两个傀儡政权。张邦昌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当过宰相;刘豫也是进士及第,把济南城献给了金国,后来当上了伪齐政权的皇帝。
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读书从来没有触及过传统社会之“最高”的位置,想张居正这样做题家已经算是极品中的极品了,历史上掰着手指头数也就这一两个。可见,文人自己不能“独当一面”,做题家们没办法自立门户,一定是要依附于“大哥”的,就算真当了皇帝也不过是异族政权的狗。
所以说,要更好的理解“传统男性特质”,我们要结合“现代男性特质”一起来谈,因为“江湖大哥”是“做题家”们的一生之友,也是一生之敌。
(二)现代男性特质
“现代男性特质”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工业革命的出现不仅仅给了普通女性实现性别平等的机会,也给了普通男性一条阶级晋升的道路,这条道路不再像“前现代”那样丛林法则、尸山血海,而是一条更温和的道路——成为做题家、奋斗逼。
以经典美剧《绝命毒师》为例,来看一看男人的三种道路。主角老白(沃尔特·怀特)就是标准的做题家;他的连襟缉毒警察汉克是一个颇具“传统男性特质”的人;他的搭档小粉(杰西·平克曼),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后现代废物男。
在家庭生活中,汉克对于老白的气质压制是全方面的。在老白五十岁生日会上,汉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讲述着他缉毒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惊险与趣闻。而本应该是party主角的寿星老白,却在一旁被边缘化了——热闹是汉克的,老白什么都没有。
甚至于老白的儿子因为未成年买酒被警察抓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自己的姨夫求助,而不是亲爹。就连汉克都觉得这非常不妥,可能在小沃尔特心中,真希望自己的父亲是颇有男子汉气概的姨夫汉克。
所以在庆祝老白病情好转的party上,他直接对汉克发难,直言这是“我的家,我的儿子”,这其实是一个做题家被雄性气质碾压已久的怨气,并不是什么老白病得脑子不好使了。
每一个做题家都有一个“江湖大哥”的梦,老白其实就是以一个一直以“传统男性特质”来要求自己的做题家。比如他得了癌症,开始还想瞒着不告诉妻子儿子,想自己一个扛下来,结果生活一团乱麻。而且我们要知道,老白可是不世出的化学天才,早年的一个专利就养活了一个上市公司,他制的毒被DEA称为“有史以来最纯正”的毒品。即便如此,他在家里也被亲人全面瞧不起,这也说明了做题家、奋斗逼们的局限性:只能顾一头,忙了事业就顾不了家。
与做题家不同,贵族们和江湖大哥是可以“顾家”的——对比看一看《教父》和《绝命毒师》,看一看优雅的柯里昂和忙于奔命的老白,这就是现代性奋斗逼与前现代性贵族的差距。最后老白老婆给他带绿帽子,他儿子小沃尔特自作主张改名叫“弗林”,说明他已经以他爹的名字为耻了,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老白为啥要制毒呢?最开始肯定是要搞钱。后来一方面是被局势推着走,另一方面他在制毒中找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践点:他不再是那个人人瞧不起的做题家,而是叱咤一方的江湖大哥——“say my name!”“Heisenberg!”
但是老白这条江湖大哥的身份是一路尸山血海杀上来的,最后也是天不假年,所以说做大哥也并不轻松。汉克也一样,对外他总是表现的很有领导力、威慑力、执行力,但是让他去边境特别行动组的时候,直面那些“真·毒枭”“真·江湖大哥”的时候,他自己也怂了。最后在经历了一场血淋淋地爆炸袭击之后,汉克从前线“逃”了回来。还是上一部分讲的,江湖大哥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坐在了“父”的位置上就得承担“父”的责任,否则就要被丛林法则所淘汰。
但是“传统男性特质”太吸引人了,每个做题家心中都有一个江湖大哥的梦,于是在这条狭窄的上升通道中挤得头破血流,见证了波伏娃笔下那条“幸运而艰难的路”。
做题家们不光想成为大哥,还要娶到大哥的女人。像经典作品《美国往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奋斗逼功成名就,一定要娶大哥的女人(盖茨比是还有一些些初恋情节,要把失去的拿回来)。这就应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研究相关问题了,大致是想成为大哥压抑到疯狂,所以要把大哥拥有的一切都拥有了,这样才真的成为大哥。就是拉康那句名言:“人,总是欲望着他者的欲望”。
在美国的评价体系中,盖茨比这样的人并不高。想我们对于做题家金榜题名、鱼跃龙门,实现阶级迁越,都是最高级别的羡慕与肯定,最典型的比如《范进中举》,我们现在看来是另一个层面的讽刺,但当时的人也不会觉得范进老爷因为出身不好,所以中举了之后有多么可笑。但是美国人并不喜欢盖茨比,专门有一个名词叫做“盖茨比人格”,来形容这种往上爬的奋斗逼。美国人毕竟没有经受过革命的洗礼,old money 一贯瞧不起new money,所以美国整体社会意识也受此影响,觉得大哥就是大哥,奋斗逼永远成为不了大哥。
还是要强调一下开头所提到的知识点:美国和中国对于做题家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绝命毒师》这部剧中,咱们能体谅到老白的思维模式,但是体会不到那种压抑。但从剧中的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婆瞧不起他,孩子瞧不起他,连襟瞧不起他,学生也瞧不起他。只有大毒枭能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因为他会“cook”,他能制作出最纯正的毒品。这就是美国社会的特点:做题家、理工男们仅仅是工具人而已。就在美国的学校里,最受崇拜的学生也不是学习最好的那一批,而是体育优秀的学生。
即便在中国,“凤凰男”也是一个贬义词汇。我并不认同“凤凰男”的相关问题,因为渣男就是渣男,坏人是按比例均匀分布在不同年龄、阶级、性别之中的,并不存在某些条件不好家庭出身的人一定就会变坏。甚至我还可以举很多例子: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会做家务、善于照顾人、共情能力强,为啥这些好的事情不见有人说,单单要说“凤凰男”呢?这就是赤裸裸的阶级歧视。同样还有性别歧视,为啥没有“凤凰女”这个名词呢?这个潜话语就是:女人上迁婚是合理的,男人上迁婚是“凤凰行为”,默认女性不如男性。
现代性这条路也不容易走啊。
(三)后现代男性特质
综合上面两段的分析:江湖大哥太累了,做题家太苦了,躺平行不行?开摆好不好?当然可以啦,这就是后现代男人之路。
这一现象在欧美最为典型,越来越多的男人发现波伏娃指出的“幸运之路”过于艰难了,发现上升通道太狭窄了:先把自己变成奋斗逼,然后尸山血海杀上去,再指望跟旧贵族、精英阶层分一杯羹,最后还要被嘲笑“凤凰男”“盖茨比人格”……
那不如摆烂啊,我就阉割掉自己的性取向,把自己变成LGBT群体,白左的女权不是魔怔么,我性少数啊,比白左女权还魔怔,用魔法打败魔法。最典型的就是JK罗琳“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罗琳讲女性权益,人家讲LGBT;罗琳说不能把女性称之为来月经的人,人家说男人也可以来月经啊,我还把我裤子染红了,怎么样,玩魔法啊?
我之前讲过这个问题,LGBT魔法其实是侵占了女性的权益空间。比如我是男的,我说我心理性别是女性,所以我要使用女卫生间、女更衣室,这不就出问题了吗?但讽刺的就在于,受长时间政治正确圣母化的影响,西方许多国家真的就规定了性少数群体可以使用“异性”的卫生间。问题在于这事没法验证,我说我心理性别是女性,我说是那就是咯,厕所门口又不会常年设个人给我来套心理测试。这LGBT群体的权益倒是保护了,那女性权益呢?因为LGBT群体比女性更少数、更弱势,所以只能损失一下女性权益了,你反对你就是不支持LGBT,你就是政治不正确。这就是西方白左圣母病的荒谬。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奥运会上有一个“心理是女人”的男人参加女子举重,甚至连变性手术都不带做的,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绝命毒师》里小粉就是一个标准的后现代废物。当然,小粉确实是一个好人,最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他对小孩子特别照顾,看他父母那个教育方式,估计他自己的童年也很缺失。虽然他心地善良,但是不妨碍他真得很废——至少在社会性的评价体系中,全方位的废。办各种事都办不成,捅各种篓子。但小粉自己定位很明确啊:我就是废物啊,我就嗑药啊,我就要high。有种你老白别找我啊?看,你还得找我,因为你老白就是一个做题家,你没有江湖大哥的人脉资源和一呼百应的地位,你个做题家就得找我这个废物。
所以小粉总是把老白气得不行,老白对他还是有感情的。因为做题家只要放弃努力,就会滑向后现代;奋斗逼只要停止奋斗,小粉是他的模板。但是江湖大哥是完完全全看不上小粉的,因为中间还隔着一个阶级呢。古斯塔沃最早跟老白谈合作,就是因为小粉差点吹了,还是老白这个奋斗逼像舔狗一样把大哥给舔回来了。
正所谓“立壁千仞,无欲则刚”,我只要承认我是一个废物,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能伤害到我。而且我不仅废,我还多元化,你不尊重多元化吗?你怎么能瞧不起一个小众的、细分的、可怜的宝宝呢?
说到底后现代性的男性特质——LGBT、非主流、嬉皮士、二次元、梗小鬼……是一个面对阶级固化社会、原子化社会、保守化社会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可以,谁不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呢?但是做大哥可遇不可求,做奋斗逼又累又被人瞧不起,那就摆烂吧,用魔法打败魔法。
(四)未曾设想的第四条道路
这一条道路曾经有众多先辈们走过,但现在已经被当做一段封存的记忆不再被经常提起了。这条道路不是靠传统男性气质“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做题家“金榜题名五色春”,也不是后现代“斗鸡走犬过一生”。这条道路的名字叫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就是我在《当代年轻人的五大精神困境》这篇文章这种阐述的“原子化与宏观叙事”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宏观叙事不重视个人感受、宏观叙事会侵犯个人权益……尤其是在自由派兴风作浪的年代,大家对于宏观叙事的警惕性都是非常高的,只要一看见宏观叙事相关概念性的表达,马上“膝跳反射”式地感觉——这又是什么东西侵犯我的个人权益了。尤其是更注重自我表达的当代年轻人群体中,反宏观叙事已经成为了某种“思想钢印”。
当年自由派们很喜欢玩这种话术,比如“不要大国崛起,宁要小民尊严”,这话的巧妙之处就是把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对立了起来,你非要反驳他“宁要大国崛起,不要小民尊严”,这就掉进了人家的套里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没有大国崛起,哪来小民尊严”?远有大清丧权辱国、民国饿殍遍地,近有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满目疮痍。即便现在原子化叙事是主流,但是相信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连自己主权都不能保障的国家中。
当然,这一点也是必须要承认的:即便大国崛起,也不一定保障每一个人民的尊严。最反面的例子就是苏联,苏联搞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我在《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苏联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解体的》这篇文章中说过,本文的核心是探讨年轻人的思想困境,就不跑题太多了。苏联的操作能让东欧的社会主义者离心离德,能让西欧的共产党人们以“反苏”为政治正确,也是够离谱的。苏联的操作给了“反宏观叙事”巨大的空间,加上自由派持之以恒的认知战,以至于大家一提宏观叙事什么下意识都会想到集体农场。
宏观叙事下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肯定会无法照顾到某些个体的利益。有一个无敌的句式就是“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乐意吗?”这句话确实无敌,因为我当然不会乐意,这就是宏观叙事与个人最大的矛盾之所在——万一你是被伤害的那个人呢?就好像我们在网上经常看见很好笑的GIF,然后经常能看到下面有评论抬杠——如果这个人是你,你还笑得出来吗?
确实没错,如果真是我的话我确实笑不出来。但其实这种叙述也是有陷阱的:宏观叙事确实有可能损害某些个体的利益,但是有些问题如果不诉诸于宏观叙事,那将会损失绝大多数个体的利益。历史不能进一步向前开拓,那只有既得利益集团会偷着乐——只要不进步,我就能一直是既得利益。那这样为了避免“少数个体受到损害”而拒绝诉诸于宏观叙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我们我们看到本文所列出的三条道路,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价值的实践,都是要靠时代大洪流的变革——无产阶级在原子化的社会中就是人肉电池和消费机器,个人被异化成了工具;而只有诉诸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宏观叙事之中,活生生的一个个“人”才会映射在历史之中。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说要想改造世界现在的年轻人必须要向他们的前辈们学习。曾经的无产阶级是怎样的,联合起来了:一次又一次罢工,一场又一场革命,整个地球都要抖三抖。那歌里怎么唱的:
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
开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
举起了铁锤响叮当!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
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咱们的脸上发红光,
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这种“力量”,是很难在后现代人们身上看到的,即便在奋斗逼与江湖大哥身上,也不是同一种形式的“力量”。现在的打工人们,别说有力量了,天天咸鱼了都。从上面很有代表性的歌词就能看出来,那个年代的工人们为什么有力量了呢,因为联合起来了;他们为什么又挥铁锤又汗流浃背还不累得“葛优躺”呢,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为了所有人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解放”。
当发现前三条道路都不是理想选择的时候,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打开第四条道路的封印,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出路。但是那又谈何容易呢?恐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甚至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