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医有约】“焦虑”起病年龄为5-10岁,跟专家学学将心“安放”

老年日报 2021-11-21


新闻背景:


去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一份《2020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都在明显加大,国人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加,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报告》,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98%,抑郁症患病率达2.1%,两项数字相加接近7%。就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强调要进一步推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心理促进行动的相关要求,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持续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开展焦虑、抑郁、失眠、自闭症等疾病的监测,深入探索社区综合干预模式,以降低这些疾病上升的势头。


近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哈尔滨本然堂专科门诊名中医工作室王新本主任医师指出:随着公众对自我身心健康关注度的提高,“焦虑”已被视为社会流行病的标签,并成了夺人眼球的热词之一。

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球范围内,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5-25%,12个月患病率为3.3-20.4%。其中一些焦虑障碍,尤其是恐怖症、社交焦虑及分离焦虑等,起病往往很早,平均起病年龄为5-10岁;另一些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起病相对较晚,平均起病年龄为24-50岁之间。



焦虑客观存在


王新本教授解释说,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为了逃避斗争,延续生命,得以生存。当遭遇危险之时,有限度的焦虑情绪会促使人们警觉并采取相应对策。在文明进步的今天,当大家体验到与事实不相符合,或是做出的反应过分强烈时,焦虑就误入歧途,走向反面,开始产生危害并影响人类健康。

在剖析现阶段焦虑氛围大范围蔓延的成因时,王新本分析指出,在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以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的背景下,人们无不经历整体利益结构调整、贫富间差距的巨大冲击,基本生活、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压力凸显,对未来前景的不可预期性,自然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焦虑。有的人被大数据、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涡流”所裹挟,茫然失措、不辨方向、轻飘急躁;有的人工作能力欠佳、人际关系紧张、夫妻不睦、孩子学习成绩大起大落,更是加剧了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王新本教授为患者诊治

王主任介绍说,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根据自我遭遇的威胁来源,通常将焦虑概括为以下三种——首先是神经症性焦虑:客观威胁没那么大,但个人主观感到“压力山大”,这种焦虑往往和客观情景不符,是压抑在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于人格内在的冲突。二是道德焦虑:是道德、法律和自我理想的“产物”,如对自己要求过高,渴望尽善尽美。如果自我行为不能“超我”,就会自我惩罚,引起道德层面上的焦躁。三是现实焦虑:是对现实、客观的威胁、灾难及危险所折射的焦虑。一般反应主要有惊慌、躲避及恐惧、愤怒与攻击等。


不必自我否定


王新本认为,社会的变革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养老等方方面面,需要人们与时俱进,尽快适应。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不能做出心理调整,就容易因为焦虑而促发一定的生理、心理等反应,如肌肉高度紧张、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心慌、胸闷、出汗、口干、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尿频等自主神经症状;还易伴随焦急、紧张、恐慌、烦躁不安等情绪,久而久之,失眠、心情低落、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易被惊吓、敏感、烦恼,且事事担心等诸多“心病”就会潮水般纷至沓来,最终形成强迫、回避等行为和运动性不安,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笼上一层浓浓的阴影。

事实上,在应对具体的事件而焦虑时,人们往往无法离开、避开焦躁烦心的事情或情境,如考试、职称评比、重要岗位应聘,或面临毕业季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尽管害怕对未知的不确定或结果的不理想,却无法逃避,不得不去做,往往使当事人体验到强烈的无助感和弯道超车的失控感。王新本表示,在这样的情境下,当事人的认知功能、判断能力就容易发生“滑坡”,继而被失意、压抑和失眠所“绑架”,对任务无从下手,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否定自己,甚至失去了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也荡然无存。

王教授建议,在这个时候,凡事不能勉为其难,可以按下“暂停键”,尽量让自己安静下来,客观看待目标和任务是否有不可控的因素,学会接受这些无法控制的事实;之后再冷静地分析这些工作,将其具体化,分解成自己能够处理的部分,各个击破,逐一化解,解开难题后,要及时肯定自己在此过程中的努力与价值,同时总结经验以供下次借鉴。通过这样的策略,获得前进的动力,让焦虑的情绪得以纾解。


学会调神养心


王新本强调指出,面对焦虑,要提醒自己以建设性的方式去处理,如爱、包容、释怀,去代替压抑、回避、攻击反应,待平静之后再去沟通,慢慢练习就会掌握应对焦虑的方法和技能。而如果焦虑情绪持续存在,经过自助调节仍没有改善,就要评估其是否在自己可以承受和处理的范围内,不能够只依靠忍耐与自我煎熬了,这时应尝试找好朋友倾诉沟通,或者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宣泄情绪。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规范使用药物或接受专业的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方法的治疗,以驱散焦虑的阴霾。

为了减少焦虑的反复发作,日常中,除了具体的医疗干预措施外,对于个体的心理、生活等方面也要进行调护:饮食上应避免刺激性食物、油炸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粗粮、鱼类;同时杜绝酒精、咖啡因、烟草等物质;起居上要摆脱各种刺激源,早睡早起,尽量少熬夜或久卧;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骑车郊游等均可营造平和的心境;也可以进行冥想等放松训练,或者多听听舒缓的音乐,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从祖国医学角度,王新本教授认为,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而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促人衰老,甚至减短寿命。根据《黄帝内经》等古籍的养生理论,王新本推荐大家从古人“调神养心法”中汲取智慧,修身养性,远离焦虑的困扰——

一是清静养神:以静制躁、定乱、止怒,保持头脑冷静。

二是适度用神:不宜多思、多念,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

三是动形怡神:动形可怡神,获得乐趣,比如读义理书、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淡、浇花种竹、煎茶听琴、登城观山等,其中除澄心静坐外,其他无不主动;同时还可练习自然放松的功法,以调身、调息、调心。

四是怡情畅神: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消除恼怒、忿恨,放下思想包袱,减轻精神负担,保持心绪恬静和愉悦。

五是顺时调神:起居中注意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多亲近大自然,饱览壮美山河,呼吸新鲜空气,乐活人生每一天。


专家简介:


王新本 主任医师,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原哈尔滨市南岗区中西结合医院院长,从医40余年,对中医临床有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目前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会委员、黑龙江第一批省级名中医师承导师、原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1997年被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授予“黑龙江省中医跨世纪人才”,2004年被省中医管理局评为“黑龙江省跨世纪人才”、“黑龙江省名中医”。



据说这是医生公认的“最健康的一天”

【胥大夫说中医】长不长寿,看脚就知道!

入秋后再也不能这样晨练,现在知道还不晚~


衣晓峰 记者 胥岩

编辑:雪娇

商务合作:13329518266、17597366160

邮箱:lnrb100@sina.com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网络其他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原创作者烦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