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暗号:A套餐

央视网 2022-03-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真实故事计划 Author 郑婷

真实故事计划(zhenshigushi1) | 来源
郑婷 | 作者
孟夏 | 编辑



"“A套餐”正在一些城市悄悄流行,报上暗号,身有难处的人就能获得一顿免费餐食。艰辛时刻,一批街边小店伸出援手,织起一张网,兜住了那些摇摇下坠的人生。


01 他的脆弱

清晨6点,郑州东明路上还是静悄悄的,唯独紧挨着河南省肿瘤医院的一家抗癌共享厨房热腾了起来。白粥、馒头、小咸菜摆放在灶台上,陆陆续续有人来排队领早饭。厨房里有人开始煮面条,旁边的锅在炒鸡蛋,葱花、鸡蛋下油锅后,香味伴随着“滋啦”一声冒了出来。

“这大娘,今天咋还没来?”张广兵一边给人盛粥,一边心里犯着嘀咕。他记挂的大娘来自河南农村,六七十岁,儿子得了白血病,每天上张广兵这儿做饭。那天临近中午,大娘才出现,面容憔悴,佝偻着背。她小心翼翼地躲开其他人,挪到张广兵身边,欲言又止,最后支支吾吾说了一句,“老板,今天能不能让俺们免费做一顿饭啊,确实没钱了。”开抗癌厨房多年,张广兵太清楚了,“没钱”对一个癌症病患家庭意味着什么。他伸手拿起俩馒头,又端起一碗白粥,塞到大娘手里,“阿姨,以后你来,每次做饭都不要钱。”图|张广兵(左)在和来做饭的患者家属聊天大娘连声道谢后离开了。张广兵把墙上的一张海报又擦了擦,他要让上面的字更亮眼一些:进店报暗号“A套餐”,可获得免费米面,不用客气。2021年5月,11省媒体和某银行发起成立了“公益小店联盟”,张广兵成为首批加入的店主之一,联盟在全国各地寻找像张广兵这样的小店,送去资金和设备。

到2021年底,有超过300家公益小店加入联盟,通过各自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有需要的人,最常见的一种,就是”A套餐”。任何有困难的人,进店报暗号“A套餐”,就能获得公益帮助,成本由银行分担。

大娘在厨房做了一个半月的饭,便再也没了踪影。每每想起,都有万般滋味涌上张广兵的心头。癌症病患的家属度日很难,其实,张广兵这些年过得也很不易。6年前,张广兵的父亲在省胸科医院就诊,做完手术没多久,就嚷着想喝口家里的面汤,外面饭店的食物重油重盐令他吃不下去。张广兵意识到,对于病人来说,能吃上一口家里的饭菜,对于身体的康复是多么重要。他没多想,便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这家抗癌共享厨房,专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做饭场地,5块钱做一顿饭,10块钱炖一次汤,炖汤最近还便宜了2块钱,变成了8块。从2015年开始,张广兵全年无休,每天接待近200个病人和家属,6年来从未涨价,店里葱姜蒜和油盐酱醋都免费用。2020年6月底,厨房的旧址拆迁,张广兵换到现在这家新店面,位置不错,靠近省人民医院、省胸科医院和省肿瘤医院,还临街。这样的店面很稀缺,一年租金15万,电费1.5元1度,水费8块钱1吨,张广兵咬牙租了下来。郑州大雨那段日子,店里漏水严重,所有的电磁炉本就老化,一浸水都烧坏了。好不容易换了一批新设备,疫情又反复起来,医院周边的小店全都被迫暂停营业。张广兵不禁连连摇头,叹着气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为了省钱,张广兵不聚会,不旅游,几年不买一件新衣裳,也几乎没有社交,吃饭就在厨房和病人家属们一起吃。今年结了婚,还是租的房子,现在孩子也快出生了。他算了一笔账,每年刨去15万房租和13万元水电费,一年下来仅结余1000多元。每次资金周转不过来时,要么找亲戚朋友和同学借一点,要么就再去开张信用卡,倒腾一下。要说一点都没想过放弃,是假的。厨房旧址拆迁那会儿,张广兵想着,要不算了,去找个班上,“去做个小白领不香吗?我也想睡懒觉,想打球,想有娱乐生活。”结果,病人家属不停地给他打电话,询问他去哪儿了。一位老奶奶说,老伴已经吃不了什么东西了,就想喝点你们的粥。张广兵又心软了。他要面临的现实依然残酷。突然降临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许多街边小店身处风雨飘摇之中。有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歇业的小店数量就有上百万。遍布全国的小店,是一座城市的神经末梢,支撑起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帮扶小店,扶起更多人的生计,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这一刻,店主和顾客似乎都困在一根绷紧的弦上。笑呵呵的张广兵有时内心也很脆弱,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根弦就断了。生意不好,价格又不能涨,好几次他差点撑不下去,一度想开个小饭店或是去干个维修,来补贴抗癌共享厨房。

02 挺过至暗时刻

疫情没了生意,母亲二度脑梗,今年主题是“扛下去,活下来”。这是李恺发的一条朋友圈。在李恺眼里,过去的这两年可谓惊心动魄。他的饺子馆开在西安市高新区橡树街区,有400多平,疫情期间,客源骤减,算上房租水电和员工工资,每个月他都要赔进去6、7万元。
了把小店撑下去,李恺曾在饺子馆二楼主动接受隔离,希望隔离结束之后能正常营业。然而,政策规定不能堂食,他只能尝试做盒饭供外卖,但大批写字楼都空着,外卖单子少得可怜。
橡树街区的物业经理郭队长,平时没事就喜欢来李恺的饺子馆门口晒太阳,聊聊天,一来二去,俩人成了好朋友。见李恺陷入困境,郭队长主动伸出援手,“老李,我先给你两万块,你先开门营业,店不能关着。”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多数人还是闭门不出,或是居家办公,饺子馆一天营业额就300块,电费都不够。不到半个月,郭队长支援的两万块钱就没了。开工资时,李恺又愁得吃不下饭,“不开张愁死,开了张亏死。”郭队长看出来了,转头又拿了两万,嘱咐李恺:“先给员工把工资发了,咱们再慢慢想办法。”这家饺子馆是李恺2016年开的,转让费70万,装修又扔进去30万,那年他已经45岁,把全部心血和家底都压了上去。想着后半辈子的营生可能付诸东流,李恺患上了神经衰弱,无法入睡。那段日子,他在床头放一瓶高度白酒,睡前闷上几口,在焦虑和惆怅中辗转反侧。一天,李恺看到街上只有快递没停,但不能进小区,都像摆地摊一样散落在地上。当时天还冷,快递员在路边守着很是遭罪,小区居民出来取快递也不方便。一边是饭店扛不住,一边是快递闲不住。思来想去,李恺把饺子馆一部分隔出来重新装修,开了一家物流驿站,方便大家寄取快递。慢慢地,人来得多了,饺子馆的生意随之有了起色。老顾客们陆续回来了,聊天中得知,这些人长时间没上班了,手头都比较紧,出门下饭店的次数自然少了。“谁还没个难的时候呢!”李恺告诉厨房,先不计成本,一份两荤两素的快餐定价13块,打包不要钱。在高新区一带,街坊邻居和商户们都知道,李恺是有名的热心肠:日常助人为乐不说,饺子馆常年为环卫工人准备热开水。工地上来的农民工,如果自带饭菜,店里可以帮忙加热。每年冬至,他会给大家准备热腾腾的饺子,免费吃。图|冬至,李恺免费为环卫工人煮饺子

2021年6月,李恺也加入了公益小店联盟。他像抗癌共享厨房的张广兵一样,在自家饺子馆墙上贴了一张告示:人总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过去就知道没什么大不了,进店报暗号“A套餐”免费吃饺子,吃完就走,不用客气。

饺子在中国代表着团圆,代表着爱。一家小店,是生计,也是人间烟火。李恺的饺子馆,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给人们传递了一种质朴且真诚的情感联结。他想做“A套餐”是对大家有个回馈,让更多人感受到一种支撑。

图|李恺在自家饺子馆张贴的“A套餐”告示


同在西安的34岁小伙田野,几年前不幸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为了谋生,也为了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2014年,他开了一家串串香店。同样,他也经历了类似李恺的至暗时刻。
以往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三四十桌的客流量,利润十分可观,支撑着田野一家七口的日常开支。“刚开始,都是朋友来捧场,他们知道我这个情况,说白了就是故意来给我送钱。后来因为味道确实不错,传开了以后,生意才越来越好。”田野的串串香店是大排档布局,冬天天寒地冻,每年12月份会关门歇业,来年3月再开门。谁曾想,疫情“黑天鹅”袭来,他所在的小区里所有的餐饮店都暂停营业。那阵子,恰逢田野刚买了新的电磁炉和大棚子,店铺也全面翻新。他只能无奈地直摇头,调侃自己穷得快连轮椅的轮子都买不起了,“砸进去13万,血本无归。”对张广兵、李恺、田野这些小店主来说,这两年的日子,就一个字——难。只是生计所系,再难的日子,他们也没敢垮掉,在摇晃中寻找着微弱的光。

03 兜住挣扎的人

位于北京三元桥附近的德顺斋肉饼铺,可能是第一家推出“A套餐”的小店。顾客只要报出“A套餐”,就能免费吃上一份原本售价22元的红烧牛肉面,有肉有菜有主食,足以填饱肚子。这家不计成本的公益小店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王烨的注意。她是公益小店联盟的负责人。然而,当她试图联系店主,询问是否愿意加入联盟时,却得知这家小店已经关闭了。小店的危机,如此真实地摊在王烨面前。他们银行日常服务的主要群体就是小店、农户这样的小微群体,而在日常回访中,一批身处困境仍坚持公益的店主深深打动了她。王烨暗自琢磨,在本职的金融支持之外,还能帮他们做点什么吗?图|做好事的公益小店频繁登上热搜


想去帮这些小店,同时也要守护他们的尊严,不能是简单的赠与,最好是能帮一直坚持公益的店主搭把手,和他们一起把公益坚持下去,比方升级店里的设备,分担一部分做公益的资金,让他们能帮到更多人。小店遍布全国各种街边巷口,总数超过1亿。王烨和同事一起开始一家一家寻找小店,直到成立联盟,各地有更多的报道和线索涌来,这件事才渐渐走上正轨。发现一家,帮助一家。接着,“A套餐”的故事就迅速传播开来。一天,李恺的饺子馆来了位奇怪的客人。一个十分挑剔的小伙子,拿着菜单翻来覆去地看,不时地询问李恺饺子什么馅儿、一份多少个。十几分钟过去了,小伙子点了一小份韭菜鸡蛋馅饺子。“看着也就20岁出头,咋这么磨叽……”李恺心里嘀咕。他做餐饮已快30年,在西安开饺子馆也有五六年了,自认观察人很有一套,年轻人这么挑剔又小心翼翼的,太少了。结账了,21块。给钱时,小伙子磨磨蹭蹭地从兜里拿出一张10块,一张1块的,还有两张卷起来的5毛钱,他还在继续掏着。这小小的细节,像做饭时溅起的油星子,突然崩到皮肤上,李恺瞬间明白了什么。他把钱推回小伙子手里,指了指贴在墙上的“A套餐”告示。小伙子看了,表情复杂,悄悄地走了。这是李恺的善意。他回想起自己19岁那年在外闯荡,一张皱巴巴的5毛钱当作备用金,愣是在兜里揣了一礼拜,想着再不济,也能用这5毛钱给家里打个电话。现在,自己开了店,做了老板,遇到需要“A套餐”的客人,李恺交代员工们不要喧哗,默默下单就好,“这顿饭钱不重要,人的尊严重要。”后来,小伙子经常过来吃饺子,和李恺聊起了过往。他21岁,是一名初中课外辅导老师,疫情一来,丢了工作,春节都没回家,房子还有半个月就要到期,身上却只剩下100块钱。李恺是个仗义人,他对小伙子说,你要是没对象,就住我员工宿舍,吃饭来我这吃,吃完你就走。受了李恺慷慨帮助的,远不止小伙子一人。有一个中年男人总是晚上来,他说工地没开工,没啥钱拿回去,老婆儿子自然对他没好脸色,他不想回家;一个年轻人之前在川菜馆打工,疫情一来,川菜馆撑不下去关了门,自己没了工作。李恺一一收留他们吃饭,让他们在员工宿舍先住下。经历人生起伏与开店的波折,已近“知天命”年纪的李恺更加意识到,人在绝境中的不容易,“比起那些这两年丢了工作、没了收入,或是遭遇家庭变故的人来说,我还算是幸运的。”抗癌共享厨房的张广兵,也在起伏的人生道路上看见了更多人的不易。上线“A套餐”后,来他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不再是单一的病患家属。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大都沉默寡言,哪怕说话也很小声,局促不安的表情,没有眼神交流。他遇到过一个中年大姐,要了免费的馒头和稀饭后,就蹲在门口大口吃起来。“这也没有菜,咋吃得下?”张广兵看不下去,给大姐塞了几包榨菜,还叮嘱了一句,吃不完就拿走吧,不用道谢。田野自从开了串串香店,坚持给残障人士打8.8折。如今,小店同样推出“A套餐”,残障人士持证进店吃饭直接半价。2021年8月,店里曾来过四五个聋哑人,服务员看不懂手语,他们便指了指店里贴的“A套餐”告示,服务员马上心领神会。临走时,这几个聋哑人热情地拉着田野合影。图|田野的坚韧感染了很多人,顾客慕名而来
对田野而言,打折也好,“A套餐”也罢,他是想鼓励残障人士多出门,“走出家门非常重要,希望社会能知道,我们非常想出来,也需要走出来,我们不是只适合待在家里。”病患家属、工作不顺的人、生活迷茫的人……这些平凡的小店店主们,伸出一只只有力且温暖的手,织成一张网,兜住了一个又一个在困难中挣扎的人。“哪怕是一顿饱饭,说不定能给别人带来勇气。”李恺感慨。

04 坚韧的善

在王烨眼里,这些朴实无华的店主,是最善良最坚韧的一群人。他们的小店规模不大,做的公益也没有惊天动地。他们都在为生计奔波,也都在为自己和别人奔跑。有一次,她邀请广东一家牛肉面馆的老板加入公益小店联盟。没想到,对方怀疑遇到了骗子,问完身份证号又问工牌号,最后打视频电话确认才放心。“他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竟然会有人愿意支持他们做公益。”毕竟,谁在乎他们帮了多少人,谁又在乎他们是不是自己都坚持不下去了呢?做好事,一定有人在乎。快过年了,王烨和同事想到给这些小店颁个奖。他们找来一辆大篷车,改装成颁奖舞台,带着“2021年度十大公益小店”的奖杯,和一大车年货,用了1个月的时间,穿越5个省,跑了8000多公里。到小店门口,在亲友的见证下,为每个小店主完成一个小小的颁奖仪式。一场不到20分钟的颁奖,团队一起准备了实用的年货,订制漂亮的奖杯,给得奖的小店主们拍了VCR,还收集网友的留言念给他们听。“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群‘傻子’,守护着为数不多的温暖。”“只有经历过,才能深知什么叫雪中送炭。”“一个善举,温暖别人一辈子。”“这样的老板,活该她生意兴隆。”对于办了无数场大大小小活动的王烨来说,这可能是她办过最小的一场颁奖仪式——舞台最小,也没有颁奖嘉宾,但她花的心思反而是最多的,有点像给最在乎的爱人办的一场求婚。她就希望,温暖别人的他们也能被温暖到,让他们长久无声地坚持,也能有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瞬间。图|李恺在颁奖仪式上忍不住落泪
这些小店遍布全国各地,看似微不足道的“A套餐”,却见证着发生在街头巷尾的点滴温情。张广兵常年面对癌症病人和家属,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带来的巨大冲击中,他更加感受到一种责任和使命感。有位中年大姐,得了宫颈癌,脾气变得古怪,住院时和丈夫吵了架,男人一气之下甩手走了。大姐没饭吃,只能给张广兵打电话。张广兵二话不说,每天做了饭给大姐送过去,照顾了她一个多月,“一旦我们不干了,这些人到哪儿吃饭呀?”抗癌共享厨房换到新店址后,曾有一个中年妇女来这做了大半年饭,后来说患食道癌的丈夫病好了。可是没多久,妇女又出现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只是更加沉默寡言。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带着刚考上大学的儿子来看白血病的。接连的病患要耗垮这个家了,平时里她连一碗粥都舍不得喝,得知“A套餐”后,她当场哭了很久。李恺的饺子馆,有很多人慕名而来。一位五六十岁的大爷看了饺子馆公益事迹的新闻,特意赶来,向李恺倾诉不易,还掏出一张遗体捐献协议,希望李恺为自己签字。李恺耐心劝导,聊了一整个下午,大爷心情明显好转。临走时,李恺悄悄地告诉他,如果哪天再遇到困难,随时再来。他一面深感在困难面前个人力量渺小,另一面又坚信,善良是一种选择。看到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过得辛苦,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热乎饭,他就上门给他们做上一桌好菜;知道社区的保安们过年要值班,不能与家人团聚,他就特意将店开到大年三十,一早就把店里的卤肉、熟食等打包,挨个送给保安们。这些受了帮助的人,也在用善意反哺着小店。饺子馆忙起来,李恺和员工喝口水的时间都难有,社区的保安见状,下了班就跑去后厨帮着择菜,附近的老人们也常常来帮忙包饺子。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聊着现在,也计划着未来。田野的串串香店平日由弟弟打理,三个服务员打下手,他自己负责对卫生、食材、配方等进行把关。“身体可以残疾,但是内心不能残缺。”他说,中午开始准备,到凌晨打烊,除了生病住院,每天他都在。残障人士之外,很多健全人也成了店里的常客,他们和田野握手、拍照、聊天,交谈间,一些失意的人重拾生活的信心。不仅开了一家充满善意的小店,田野和其他三个残障人士志愿者还做过一件了不起的事。2019年5月起,他们花费了3个多月,每天顶着烈日奔波10多个小时,对西安市三环以内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的无障碍设施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最终绘制出一张全面、精准的无障碍出行地图。英国诗人蒲柏有一句话:“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一句“A套餐”的暗号,让这些公益小店,在全国各地点燃了星星之火。店主为某些深陷困境的人带去温暖以及一线希望,也重新擦亮心中那颗小小的火种。也许,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才是击垮不如意的尖刀。受助与助人的,都是普通人,他们彼此打气,善意层层传递,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让升斗小民的生活朝气蓬勃,又韧性十足。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ID:zhenshigushi1)——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


RECOMMEND
推荐阅读有没有哪两个汉字,相似到难以区分?(4.0版本)
遇见野生动物,撒腿就跑=找死?
在东北为了取快递,差点开上了破冰船
流浪25年后,一群“福尔摩斯”帮他找到了故乡
《亲爱的》里,唯一没团圆的家
在等一份“年终奖”,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2021,我搜集了一些悄悄被爱的证据

更多夜读,关注央视网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