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次大萧条都发生了什么?以史为鉴

小美 大壮和小美 2023-03-14

既然我们已经判断美国接下来大概率会再来一次百年一遇的大危机(见这篇文章链接),堪比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那我们起码首先搞清楚上次大萧条发生了什么,这是尤为重要也是最最基础的

丘吉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 

黑格尔曾经痛彻心扉地表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开始今天的正题之前,先来个小插曲。

毫无疑问,提起资本主义大萧条,首先最容易出现在大家脑海的,就是我们小时候课本上学过的那幅插图,万恶的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捐赠给老百姓。这是当时学的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小美其实特别不喜欢“知识早熟”,什么是知识早熟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可能在自己未来人生中某个合适时间点会自发的降临在自己脑海,让自己主观特别想了解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却提前被剥夺了这个“第一次”,提前出现在自己面前,且直接跳过过程给了答案,甚至还以强加了考试强迫。以至于可能以后整个人生中忽视了这个问题,默认掌握了答案甚至可能自以为是,这是对自己潜能的极大浪费。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身边经常有很多顶尖的优秀人,反而并不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他是发自兴趣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自发进入这个行业,往往要比那些很多行业知识是因为必须要掌握才能领到毕业证的本专业毕业生更有灵性,更能够研究到本质。

好回到我们倒牛奶的小插曲,其实小美觉得这个还好了,毕竟太假了,因为万恶的资本主义所以倒牛奶,小的时候我们压根也不关心这个话题,能考试得分就行了,长大了稍微有点阅历后也不会简单的相信这个解释,所以倒不太会剥夺我们的“第一次”。

但是,更可怕的是,移动互联网导致的信息无处不在,好不容易萌生的“第一次”却可能导致被强奸。小美试着搜索了一下互联网解读:

然后百度排名第一页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哭笑不得,真是从一个坑里爬出来又掉到另一个坑里,把课本里没讲到的另一半分析的头头是道,特别像本山大叔的卖拐小品,最后还得谢谢哦,让读者茅塞顿开,评论区开展了科学大讨论。

我们先铺垫下上次大萧条为什么倒牛奶的几个客观情况,然后我们把搜索排名前几的文章摘几段分析和讨论看看。

真实情况中容易被忽略的有这么几个点:

第一:倒牛奶的并不是大家眼里的富人资本家,恰恰是最底层无法维持生计的农民

第二:倒的并不是自己的牛奶,而是拦在路口倒路过车辆运输的别人的牛奶,这样减少别人的供给好让自己的更好卖一些。(后面正文中会有详细阐述)。

好,那我们先来看百度排名第一的文章:

真是无语,竟然拿石油来举例,真的想骂娘。作者连产能和产品都没有分清楚,已经产出来的牛奶倒掉,就变成了减少产能,减产能不是应该把奶牛杀掉吗?那石油不卖钱减产能岂不是应该把钻出来的石油倒河里?这驴头不对马胯。再继续看他讲的第二个原因:

呦~~,这下高级了,是不是凡事跟政治阴谋论之类的挂钩,就会显得自己洞察一切让读者恍然大悟?是不是很好笑,你说倒牛奶起到了给政府施压的作用,那毫无疑问,但是一下子变成了要给政府示威,所以我都快活不下去了依然要自我伤害倒牛奶,那真的是条汉子。

来我们接着看搜索排名第二的文章:

不错不错,第一次萌生了

原来全文就这几句话的观点。倒掉了,积压就没有了,后面就会大赚,送出去会又积压,价格就会跌....你要说你有三个月半年的积压,我信,这玩意牛奶,48小时就坏了,好像你送给穷人,穷人接下来一个月都够喝了不需要牛奶了似的。

但你说他引用的下跌预期的经济学原理,确实又没错。

现在社会上就是充斥着大量这种分析,乍一看都没毛病。

小美为什么做这个公众号,其实社会上经济分析文章已经多到太泛滥了为啥还要费劲巴拉的在这里码字,其实恰恰是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太多太泛滥了,所以才有意义。随着未来美国经济形势越来越恶化,关注经济形势的人会越来越多,从而信息会更加的泛滥,关注大壮和小美一起学习提升自己,纷繁的信息世界不迷路。


好,小插曲结束,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正题,上次大萧条都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什么导致了1929年大萧条?

时至今日,经济学界对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在其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提出,是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引发了当时的大萧条灾难,相应的对策自然而然应该是扩大货币供应量。奥派学者罗斯巴德则认为,大萧条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所致。他认为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则结合1990年的日本经济衰退,从资产负债表衰退角度解释了美国大萧条。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几乎整个学术生涯都在研究大萧条,他的9篇关于大萧条的论文合计可以参考《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一书,书中他也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宣称已经完全理解美国大萧条的发生发展及内在逻辑”。

上面一段小美想表达什么?就是不像物理学化学数学这些理工科,几乎所有定理实验具有唯一性可重复验证性,经济学不一样,即使大萧条这样大的事件,已经过去近百年了,无数大师之间观点依然不一致甚至有相反和冲突的看法。所以,小美也完全可以在尽可能探究本质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而如果一些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拿别人的理论来逼逼,小美也可以很自信的忽视你,你是比伯克南还牛逼是吗?

小美个人比较认同一种说法,就是金本位的货币供应有限,不能说这是导致那次大萧条的原因,更多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它可能会很大程度的避免会推迟大萧条,毕竟后来很多率先放弃金本位货币供应的国家确实先走出了泥潭;而且历史上淘金热也好,殖民地掠夺金银也好,都是被动的找了个理由增加了货币供应,刺激了生产力。关于起因这块小美觉得重要性优先级没那么高,可以放在基本框架都分析完之后,单独来篇文章阐述下,今天的重点还是上次大萧条到底客观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不扯那么多经济学指标术语,老百姓最关心的无非是如果大萧条对我们切实的影响,比如我持有的股票会跌吗跌多少?我的房子能保值吗还是也会变得不值钱?身为小厂老板的我那些生产设备拖拉机啥的到时候能卖不少钱吗?我有份铁饭碗或大厂核心工作那我的工资会有多大影响?我手里拿的现金会咋样物价会咋样?

其实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是对应下面一些维度:

  • 股票

  • 就业

  • 工资

  • 房子

  • 物价

  • 固定资产


接下来我们就挨个从这些维度分别看下1929年大萧条带来的客观影响。



股市篇

我持有的股票会跌吗跌多少?

其实上次美国大萧条,大家明确公认的起点,就是1929年10月24号,被称为著名的"黑色星期四"。

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至此,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道琼斯指数从9月3日到12月20日股指,下跌近40%;至1932年年终指数下跌了84%,市值损失超过 70%;再次回到1929年时股指的高点已是25年以后的事了。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直观点,初始股价100块的话,相当于当年跌到了60块,三年跌到了11块
如果看市盈率的话,当时大跌前股市中位数市盈率大概是20-25倍,平均市盈率最高到了31倍,大部分股票市净率在3倍左右。
大萧条的前几年,从1925年开始到1929年几年间,指数涨了3倍,而当时大家炒股都疯狂加杠杆,从一开始三倍,到后来很多基金公司提供10倍杠杆,跌10%就会爆仓。这里给我们个很明显的启示,全球经济不明朗,美国可能再度面临百年一遇的大萧条危机情况下,股市里加高杠杆几乎是找死无疑。
这里还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当时的股市技术条件毕竟还很落后,不像今天拿个手机毫秒级买入卖出,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线无门槛的开户。当时很多人电话给经纪人下单卖出,经常得过几个小时后才能成交。


房子篇
我的房子能保值吗还是也会变得不值钱?
谈到大萧条对美国房价影响,大多数人包括某些经济学大师更多讲的都是佛罗里达州的案例,但这个案例是1923-1926年发生的,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案例比较夸张有代表性,小美也在这里说下,但核心还是后面1929年开始以后的房价走势更契合我们的大萧条主题。
佛罗里达州,大家就理解成类似我们的海南岛,度假胜地。1920年代,美国的家庭汽车普及量从初期的30%增加到1929年接近80%(对的你没看错),大批量民众冬天自驾去佛罗里达州度假,各种酒吧赌场娱乐繁华,自然很多人有投资置业买套房子的想法。所以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两千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7.5万人口,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房地产买卖。棕榈滩上的一块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竟高达400万美元。当时买土地的定金是10%,因此土地价格每升10%,炒家的利润便是100%。与土地相比,房子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一幢房子在一年内涨四倍的情况比比皆是。当时最疯狂的那几年,人们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是不是又似曾相识的感觉。1926年9月一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最终引发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破碎。高价买的房子随时可能因为海边飓风变成废墟,所以自然房价会崩塌,当年房价就跌了10倍。
但这个案例更多是一个特殊的度假需求一场意外的飓风引发的案例,虽然可能在后面几年也影响到了全美的房地产市场,但与我们要研究分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关系还不是那么大。那么1929年真正大萧条爆发后,房子能保值吗还是也会变得不值钱?

毫无疑问,房子同样暴跌,美国上次大萧条后直到60年代房地产投资才恢复到大萧条前的水

我们来看下纽约CDB曼哈顿在那段时期的房价走势:

蓝线是高端房产数据,黑线是低端房产数据

可以看到几乎都在短短三四年跌了60%左右

大萧条前三四年的最后繁华中,低端房产几乎不怎么升值了甚至提前开始贬值,而高端房产一枝独秀一直在涨

这个也好理解,因为房地产繁荣推动者大量开工,新房入市,供给大量增加,而因为股市上涨以及房价上涨,居民手头自认为的财富一直在增加,有迫切改善住房需求,而高端核心品质房相比整体会显得稀缺,所以就出现了高端品质房价甩开低端房而独涨

然后可以看到1929年大萧条开始后,几乎都在短短三四年跌了60%左右,其中高端房跌的更猛更快,幅度也更大一些

那个年代的美国居民购房,普遍也都是用了房贷,部分激进的都是首付10%的高杠杆。在大失业以及工资大幅下降情况下,自然有很多家庭收入无法维持房贷,而且房子的价值可能都足以亏掉了整个首付,房子被迫变卖或者被银行收回变卖。

而且考虑到当时地方政府发放基本救济福利的财政压力,房产税又是大头,会更加的导致房子即使跌了6成实际都还是有价无市的局面。
这几年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尤其大家追捧一线城市核心地段高品质房,二三线城市以及北京上海老破小被公认冷落,小美也认可这个观点,尤其是对全款富豪,手里拿着这种资产确实会不错,但是那种靠房贷每月还好几万硬撑着买核心品质房的,小美劝你慎重,不是房子不好,而是你可能留不住。尤其身边有不少年薪百万的大厂中层,硬是撑着买了千万以上的房子,每月赚6万还4万,真的很危险。
这点我们也可以看下当时美国数据,上面讲的是核心城市CBD曼哈顿的房价,相比之下,真正能代表美国房价一般水平的华盛顿特区房价从1925年到1933年仅下跌26%。
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萧条,人们对生活的精致程度会多少降低一些,那么有些品质的卖点价值就没那么重要了,房子的基本居住需求权重占比会增加,我们从美国上次大萧条也可以看出,反而核心高端品质房波动幅度会更大一些。从这点上,我们面对目前基本一边倒的主流观点,可以以史为鉴适当怀疑一下,而不是不假思索一概接受,真理也许不掌握在这批主流手中呢。
最后还得再强调下,别看华盛顿房价只跌了26%,看起来不多,很多股票在和平年代都动不动一周就跌26%。但此26%非彼26%,此26%可能是大多数人的100%
大多数人拥有的股票现金跌26%,手里还有75%,大多数人的房子跌26%,可能手里就啥都不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5年房子成交额占过去20年的56%,也就是超过一半的买房钱花在了最近5年,可以算大多数。那么按30年房贷算,大多数人房贷没还几年,按首付3成算,跌26%加上税费损失那基本首付就跌没了
共度大萧条最基础任务是活下去,而活下去的一条核心就是控制杠杆远离负债,唯有此,才能抓住百年一次的大机遇。
但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比如你是富二代,小美建议你全款多配置一些好的核心房产,真的是很好的保值方式,不然到处乱投资很有可能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自己就是个二百五。主要原因不是说房子天然多保值,而是这个社会无法承受房子大贬值,别人都跌没了你还能保住六七成的价值
最后说一下房价的恢复,美国大多数州在1945年前后房价恢复到大萧条前,而像曼哈顿这样跌幅深的,直到1960年才恢复,可惜很多人没能扛过这15-30年。而整个全美房地产投资则是整体到1960年代才恢复。


就业篇
曾经炙手可热的高级码农,难道还有找不到工作的时候?
先摘一些数据:
从1929年到1933年这三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
经济水平倒退10年。从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连续出现了14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累计负增长为-68.56%。
股市崩溃的1929年,失业率为2.5%,之后失业率迅速上升,到1933年达到创记录的25%,这意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失业。
与此前几次小型危机不同的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世界国际贸易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242亿美元。
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109371家,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
再摘几段
某亲历过大萧条的高材生:“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年,怎么就丢了工作?一门生意做了一辈子,怎么就没了?我那些上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朋友从窗户跳了出去”
"我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失业矿工中间做了一点儿实地调查。只是观察而已。失业两、三、四、五年对他们的家庭和他们自己有什么影响。他们成群结队地在街角闲荡。他们彼此安慰。他们不喜欢回家,因为在家里会被指责,好像失业是他们的过错一样。失业的男人就是一个懒惰的废物。女人们就不带培根回家,不跟他们做爱,以此来惩罚这些男人。男人在家里被看不起,受到各种羞辱,这有损于他们作为家长的权威,家里的长子开始承担起他们的角色,成为家里主事的男人。这些男人变得沮丧,感觉被人看不起,觉得丢人。他们变得畏畏缩缩,只能互相安慰。不想回家。"
这里推荐本书《艰难时代:亲历美国大萧条》,算是一手资料,全部是采访亲历大萧条的各行业阶层职业的访谈记录,没有经过二手加工,可以比较形象的帮助我们感受那次大萧条,但最好读英文版的因为中文版的翻译真是太烂了。这么说吧,所有百度出来的中文资料,哪怕是比较权威的机构发布的,都可能是胡扯,最好都要多方印证下,举个例子:


一说起大萧条,很多人想当然的就会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钱变成废纸,连知乎官方的严选科普有时候也难免会犯这个错,能理解在所难免。但想表达的更多是如果你特别想搞清楚一件事,不要完全相信单方权威单篇文章,小美这次写1929年大萧条这篇文章,前后准备了两个星期,先阅读了感性类的《艰难时代:亲历美国大萧条》,学术类的《伯克南论大萧条》,跟中国相关的《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城山智子》,然后百度阅读了100篇以上的文章,大师的自媒体的都有,同时也把知乎上几乎所有相关问题的热门答案都看了一遍,即使这样也难免有些资料数据有误,只是尽可能的让自己接近事实。
接上面这个例子,恰恰相反的是上次美国大萧条时期,钱变得极其值钱,大萧条之前可能老百姓会花20美金买一条牛仔裤,而大萧条来临后,一片面包几分钱,一加仑牛奶几分钱,干一个小时农活才赚几分钱一毛钱。那意思是后面如果真的美国来了大萧条,美元会很值钱?错!得分析背后本质,这块更详细的可以参见后面物价篇。
我们继续回来讨论就业,也就是找工作。小美个人认为,不是说就业难是大萧条来了后的影响之一,就像上面讲的股市跌房子跌是大萧条影响一样,恰恰就业难大面积失业,就是大萧条本身。过去百年内,股市崩盘不在少数,房市崩盘更是发生了很多次,但为什么就1929年的这次大萧条被成为大萧条,其他数次充其量被成为了经济危机呢?
我们之前有篇讨论什么是财富的文章链接),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说所有人的财富,都得体现在当下和未来正在干活的人的产出上,其实也就是当下和未来的GDP,你的财富想要消费那一系列时刻对应的时代的GDP。
而GDP是啥,简单点就是总产出,取决于多少人干活以及人均产出多少,后者人均产出很好理解,主要取决于技术以及资本投入,人类的技术水平肯定是一条向上的曲线,最多停滞不动肯定不会下滑,资本家和资本也几乎是不缺的,除非回报率太低了,事实上1929年的大萧条期间,还是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的,只是无人同时有能力和意愿借贷。
那么,有多少人干活,也就是劳动力水平,明显是影响GDP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一个因子。如果连干活的人都突然间少了,也就是已经造成大量失业了,那么GDP肯定保不住。那么所有人的财富构成要素肯定会大幅缩水,比如股票房子之类的重要资产。
所以这里小美抛出一个独家的观点,如何判断一次经济危机仅仅是经济危机还是大萧条?接下来这次危机是又一次08年危机吗还是1929年大萧条?
经济再崩溃,股市房市再大跌,甚至政治再动乱,只要大多数人工作还在,就业还能保住,那他就仅仅是一个危机而已,几乎每十几年就会来一轮。一旦大面积人失业,身边的朋友很多想干活但死活找不到工作,开始为现金流发愁,而且持续半年一年以上,社会储备存货用的都差不多了还不见好转,那么必然会导致股市房市资产进一步下跌,这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危机了,就是大萧条了。
但失业往往是会滞后一些的,所以不管是经济危机还是大萧条,前期表现可能都差不多,都是例如股市债市房市这样的有实时指数的指标先行恶化。所以这个时候政府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把它限制成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还是因为自己的愚蠢最终演化成了又一次大萧条,是对当局的一场大考验。所以能看到老美很多决策上会很关注失业率这个指标。
但并不是说失业率上升就是危险的事,在范围内可控问题就不大,这时候就可以有空间再兼顾一下其他指标,比如CPI等。
那身边有多少朋友失业就算比较危险了呢?1929年大萧条时候,失业率是多少呢?
看了这么多大萧条的书和百万字的分析文章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描述词语是:西装革履的流浪汉,简简单单一个词,蕴含了海量信息和情景想象。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大概四分之一,身边大概四分之一的家庭没有一个成员能找到工作。美国当时大概1.2亿人口,大萧条时期大概3000万人需要排长队领取救济食品来维持生命,一个常提起的数字是有200万流浪汉,这两个算是美国主流公认的两个数据。还有很多他国官媒说那次大萧条饿死了800万人,超过了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然后也有人跳出来说这是抹黑谣言,举了很多数据去分析,感兴趣的可以去知乎观摩下各路大神的分析。
小美不想展开这方面的推理逻辑分析,因为感觉没任何意义,即使你分析得头头是道,历史是客观的无法改变也无从考证。但是可以从一些客观的描述尽可能的让我们只管感受一下。
首先,提一个问题,西装革履的流浪汉,是算在这3000万领救济粮还是算在那200万流浪汉里?那200万流浪汉曾经也是西装革履,毕竟在1929年大萧条发生前的日子,美国家庭小汽车普及率达到了接近80%,连工厂一线的底层工人家庭都在筹备购买小汽车了,西装肯定买得起,他们为啥不去加入3000万队伍而成为了200万队伍中的流浪汉呢?我们再看几段亲历者的描述:

"1934年,在这个得克萨斯的小城里,农民们都没了吃的。政府给我们一张条,可以拿条子去领吃的东西。整整一个星期,有人过来排队,但什么也领不到。这是一个小城,大部分都是白人。队伍里只有我们五个是黑人,其他的都是白人。我们一整天都站在那儿,等了又等,什么也拿不到。即便领到点儿什么,也是已经坏掉的肉。我们在那里站了两天之后,走过来三个人。他们拿着三把霰弹枪,腰上缠了一圈子弹。他们上下打量着我们的队伍,说道:“你们都放宽心。今天,我们担保所有人都能回家,领到食物回家。”三个白种男人。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走到柜台那儿,放下他的条子,说他要肉。发肉的人拿了一些坏掉的肉回来。拿枪的人说:“你会拿这个肉喂你的狗吗?”于是,他就领到了好肉。他就站在那儿,现在轮到了下一个人,是一个黑人。他拿起了那个白人拿回来的坏肉。那个白人说:“不要拿那个。我要带回去喂我的狗。”老板说:“我要报警啦。”

如果你的房子被银行收回了,而一家人住在用一些简易纸板铁皮搭建的窝棚里,早上去排队排了十几个小时才领到几片面包,回去还得跟老婆孩子分着吃,纠结属于这3000万还是那200万又有什么意义呢?连今天疫情时代,有了互联网各种先进记录工具,很多国家对疫情感染死亡数字都统计的稀里糊涂,完全不一个口径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何况那个年代地广人稀,实际饿死多少人,只能推理,推来推去又有什么意义呢,重要的是我们能深切的感受一下这种状态,以史为鉴
“一辆卡车卸下垃圾后大约35个男女老幼蜂拥而上冲向垃圾堆。有的人用棍子扒垃圾堆,有的人则直接用手挖,甚至有人为争抢这些被丢弃的垃圾而大打出手。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这样形容道:午夜敲开你家门向你讨要三明治的可怜人可能是报纸的专栏记者,也有可能是几个月前慷慨给你批下贷款的银行经理。”
“这一时期很多昔日的白领为了维持面子仍每天穿得衣冠楚楚去“上班”,可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去挨家挨户推销一些小商品,甚至有些人直接走过几个街区把衣服一脱就化身乞丐沿街乞讨了。连昔日相对风光的白领阶层尚且如此,那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就更艰难了。那时美国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曾反复保证不会让任何人饿死。”

有些人觉得,拿1929年大萧条时候生活水平来代表百年一遇的危机,是不是不太合适,毕竟1929年还是旧社会,本来就很落后再萧条能萧条到哪去?别说1929年了,就拿七八十年代父母爷爷奶奶那辈,一年吃不了一斤肉有什么意义,你说来不来个大萧条有什么参考意义。

放几张对比图,74岁李鸿章在美国看到了什么?为何回国后一言不发,真相是什么?

其实不考虑高价的房子和移动互联网这些高科技的影响,光就年均肉蛋奶消耗水平以及小汽车这些,我们也就这十几年才赶上百年前的美国水平,所以当时美国老百姓已经达到肉蛋奶充足供应甚至还有小汽车的富足生活情形下,突然来个大萧条带来的影响,跟我们经过艰苦奋斗几十年,从90年代物资匮乏到现在好不容易消灭贫困,基本都能肉蛋奶自由的情形下如果面临个大萧条,还是多少可以放在一起作为参考和警示的

下图是1920——1930年美国乘用车销售量、注册量和家庭数量:

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下,中国现在家庭拥有汽车的比例,自行感受下(注意要剔除商用车企业用车)。

但另一方面,又不要把大萧条想的太过了,觉得是世界末日没活路了。毕竟,当时还有75%的家庭,还是衣食无忧,基本生活温饱没啥大问题,只不过是自己心中的财富资产大幅缩水了而已,只要能扛住,房子还在股票还在,20年后都回来了。所以核心还是,尽量现在少负债少杠杆,不要被迫倒在夜幕刚降临,然后才有机会抓住黎明前蕴含的百年一遇的机会,事半功倍的积累财富,到时候,反而有大把低风险的加杠杆的机会,前提是你还活着,还在关注大壮和小美的文章,这可能是一个长达五到十年的陪伴

关于就业最后再提一句,可以看到正因为这个指标非常的重要,所以几十年来虽然发生过很多次经济危机,但是美国当局都把控住了局势,不管是放水宽松还是各种手段,只要确保有人干活就有GDP,就能支撑社会上各种资产财富的价值,不然可能像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都不知道又来了多少轮了。但是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啊,有没有一种可能,接下来的大萧条,正是因为历史上老美屡次的成功化解呢



工资篇

我有份铁饭碗或大厂核心工作那我的工资会有影响吗?

其实这份工资篇,跟上面讲的就业篇是一回事,只不过一来这部分人其实才是大头,毕竟上次1929年大萧条,失业的只有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家庭还是有工作的;二来很多觉得自己有铁饭碗的不担心失业的人,会觉得自身能置身事外,或者也感兴趣希望摘出来了解下。

在开始这个话题前,避免部分杠精心里有小啾啾而分神,我们先说清楚一个事,就是这里提到的工资是实际购买力,不考虑货币贬值的因素,或者用我们什么是财富那篇文章(链接)里的举例,我们用猪来代替工资。关于货币贬值或通缩的影响,我们会在后边物价篇考虑进来详细阐述。

好我们开始,有铁饭碗会有影响吗?

首先这个问题就有问题,什么职业是铁饭碗

大企业家大资本家银行家肯定首先排除在外,1929年大萧条跳楼最多的就是这批人,国内几乎也每个月都有几起这老板进去了那上市公司董事长出事了的新闻,早见怪不怪了,都不如汪小菲的床垫更能引起关注。

那公务员和教师呢?先看看教师: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大V有篇文章,大概意思是国家当时颁布了个啥政策,教师岗位几乎等同于公务员,而如今社会一个小县城的公务员报名名单里也尽是清华北大博士,考公务员竞争异常激烈,建议大家报考师范类院校当老师,类公务员铁饭碗。确实看数据,近年来师范类院校报考也异常火热,录取分数线年年提升。结果这宁波就先起了个头,不再是铁饭碗了,另一方面大家看看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入学规模只会逐年递减,教师的需求量未来不可能匹配上如此火爆的供给量的
再说公务员,确实铁饭碗这个词本来就因公务员和老国企而生的,90年代的下岗已经把国企铁饭碗认知打破了, 如果公务员都不算铁饭碗了,那更没哪个行业敢跳出来说了。最近大家都听闻身边很多省市公务员在降薪,这到没关系,铁饭碗的概念本身就是在保证下限,铁是核心,工资高与低是其次。但近来似乎也有些改革风向,有700万编制内的职工将变成合同工,只要合同到期了,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不过也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政府工作需要有人干,大批量淘汰公务员是不利于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大环境稳定的,只是前些年很多体制内人员,有的甚至职级很高的,被社会民企动则年薪百万所吸引下海打工,尤其是各大风口创业公司GR部门,很多估计肠子都悔青了,而且慢慢发现脱离了自己岗位,自己的资源能力不灵了。当然,再垃圾的熊市都有涨停的个股,很多牛逼的体系内人出来创业,真的是凭能力吊打一片,对这种人,能力就是自己的铁饭碗,尽可放心大胆选择,我们文章更多的是站在宏观大众角度,明者自明咱不抬杠。

教师公务员尚且如此,其他行业更不用说了,所以小美想说的还是,除非你确定有铁饭碗,那么建议你今天尽可能减少杠杆和负债,以防突如其来的美国崩溃小美不是讨厌杠杆和负债,只是要适应时代,前十年经济火热的时候,认清形势果断上杠杆,即使出错了,也不是致命的,何况大概率不会出错;现在这个背景,出错了就是致命的,何况概率还不那么让人安心;在未来某个时刻,小美一定会发文建议兄弟们赶紧上杠杆加负债抄底,希望第一到时候你尚有一战之力,第二你还没有取关能收到推送

再看一个数据,原统计局局长宁吉喆2021年在一次大会上透露过,中国7亿就业人员中,政府公务员加所有事业单位大概4000万人,再加上所有国有企业员工4000人,也就总共8000万人,占比10%出头,剩下6亿多占比近90%的人都是在企业等市场主体中就业。

接下来再回来继续讲1929年那75%没有丢掉工作的人,毫无疑问平均工资肯定下滑了,降了多少呢

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56%

即使自己有铁饭碗没任何负债,股票跌没了房子跌没了,工资还从每月1万变成了五千多,也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

一旦发生大萧条,一定要保住工作,哪怕是再平常再辛苦的工作,有工作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希望

有些工作,前些年我们可以作[zuō],使劲作,大不了老子换工作,外面一大堆人在抢还能加薪,越作还显得自己越牛逼越抢手。现在需要降一降身段了,放下作的这份历史习惯,万一搞不好丢了工作,一家老小和房贷还压在身上,当初有多作后面就会有多悔。

一旦发生大萧条,且同期没有科技大爆炸,往往中高层管理者是不缺的,一个基层能实实在在干活的要比你更重要。一旦企业压榨的太狠了,底层还可以抵抗罢工影响公司业绩,中高层只能接受,说不定老板还巴不得你永远罢工别来了,实在是n+2赔不起,尤其是那个n都大于5大于6的时候。最近东哥出来,给全体底层人员加薪加社保福利,但中高层全员降薪,也是很聪明的做法。

聪明在哪?就是上面讲的道理。(何况现在美国还没崩,只是经济因疫情受了一点点影响,GDP起码还在增长,这才哪到哪啊)。除此之外,连证券时报都发文表扬了,促进共同富裕。


固定资产篇

我那些古董收藏品豪车以及机械生产设备等价格会受影响吗?

毕竟,除了股票房子和现金,其他可能还是有些资产的,我们都列为固定资产,我们可以分个人的和老板的分别来讲。

个人的固定资产,说实话没啥可讲的,因为大多数人没啥,可能也就有一辆二手车值点钱。

不过还是有极少部分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比如手里有收藏品有艺术品的:

个人觉得你会完犊子,80年代那些古董收藏品艺术品,价格到今天,涨幅比股市和房子高多少?没百倍也有十倍吧?当年涨的有多疯狂真的美国崩了大萧条来了,就会跌的有多疯狂。当然届时标高价洗钱者以及囤货有价无市硬撑者不在考虑范围内。(讲任何事总有少数杠精拿少数例外事件来抬杠,慢慢的逼小美养成了这个习惯,每次总得全面防备下,其实真的是浪费读者时间)。

比如手里屯了一屋子茅台的:

小美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屯了价值上千万的飞天茅台。

个人觉得比收藏同价值艺术品的靠谱多了,毕竟第一它确实能喝有消费属性,第二年份对他是个价值,今年的茅台放三十年后就变成三十年陈酿了,而且大萧条时代,酒精是比较吃香的,让人短暂逃离烦恼的现实。但是,注意但是来了,你一定要能熬得住,一定会有一个时期,他的价值没有按你预想发展,而你现金流断了,很可能没熬得住而低价处理掉了,毕竟大萧条时代,有很多更重要的需求,高端奢侈酒的需求肯定会相对下滑,而且就像我那个朋友,哪怕今天这个时代说突然现金流紧张了,想要几天内把他那上千万的茅台酒按理想价格卖掉换成现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紧迫忍痛割爱是大概率事件

1929年的时候,其实美国老百姓手里也没啥艺术品和茅台,但找到一段亲历者的描述,可以感受下:

“这些价值五十万美金的漂亮游艇就停在这里,现在上面爬满了藤壶。它们的主人都从窗户跳了出去。有谁会买游艇呢?一个男人朝我走过来,说道:“这些游艇卖吗?”我说:“你不是开玩笑吧?全部都卖。”这家伙是贩运私酒的。于是,我把这些价值五十万的游艇卖给私酒贩子。五千或一万块。我拿百分之六的佣金。真是太棒了。”

连100年前就值50万美金的豪华游艇只能卖5000块,你手里那些爱马仕包包就别跟我瞎扯了。

下面看下小老板的固定资产

先看下1929年时候很多美国农场主老板的情况:

"大部分人都站在我们这边,但也有一些农民手里有钱,利用当下的情况赚钱——买下大量农场,增加自己的资产。我参加过几次农场拍卖。那些拍卖师通常是同情农民的。只有朋友会来竞价。有的人出五分钱、一毛钱、一毛五分钱。拍卖师就会说:出售给某某某,一亩地一毛钱诸如此类的话。拍卖就这样结束了。但许多农民还是失去了他们的农场。我的一个叔叔曾经拥有三片农场。大萧条来袭的时候,他再也经营不下去。很多人会去租农场……之前曾经属于自己的农场。很难说清楚的事情……"

"我们家还有价值八万块的农机具存货。周围的白人知道我们必须离开这里。他们就在那儿袖手旁观。我想把这些东西存起来,可他们说我们不可以这么做,因为会妨碍战事。于是,他们找来估价官,我拿到了六千块。"

"在大萧条的最后几年,他是《联盟纪事》(Union Register)的出版人兼编辑。他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城位于俄亥俄州中部,只有两千五个居民。我的天,我破产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总在跟我讲:“我想在报纸上登广告,我那个地方得卖掉了。”他有很多头娟姗牛、一台干草压捆机、一台拖拉机、一辆四轮马车,还有其他东西。在广告的最后,总会有这么一句话:“其他诸多物品,恕不一一列举。”你去到拍卖会的现场,那些“恕不一一列举的诸多其他物品”都有些什么呢?一个洋娃娃、几本书、装了本《圣经》的篮子、孩子们的玩具车……你可以通过这些破烂了解这家人的历史。人们在那里翻来翻去,最后花一点点钱把它们买走。我忍不了这种情况——有的家伙想登四十英寸版面的广告。一英寸两毛五。一共十块钱,对吧?他还想在电线杆和围墙上再贴五十或一百张传单。你怎么开口问一个身无分文的家伙要传单的钱?就连一开始要收他的广告费你也会觉得很可笑。"

生产工具的唯一价值体现于它生产出的东西能创造利润,否则就是废铁一堆。这一点在前几年国内部分低端制造业身上也能看到,尤其抖音上很多老本版出来血泪控诉,指着这个厂子里的设备,400万的设备只用了一两年,现在卖20万。

其实在什么是财富(链接)这篇文章里,小美的核心观点“所有人的财富,都得体现在当下和未来正在干活的人的产出上”,仔细思考的话,还有一部分财富体现在当前社会的生产设备和存货库存上,也就是投资上。只不过这部分真的也是依赖当下和未来产出的。如果当下有产出,那么上面这老板400万的设备用两年还能值360万,折旧20年嘛;但是当下没产出了,市场就真的只给20万废铁钱,所以,这部分社会的账面投资资产,真的可以忽略掉了。(这段非经济学专业的读不懂没关系,继续

一句话总结,在大萧条下,投资变得没有意义,因为一切资产都在快速贬值。

可能最值钱的资产就是钱本身,但还得是那种不会随便印出来的钱。这就涉及下一篇了。



物价篇

其实也是货币篇,现金篇,因为价格本身就是对物品货币化的衡量。

我手里拿的现金会咋样物价会咋样?

我们先来看下1929年大萧条金本位制下美国的物价情况:

这里我们先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假设自己是当时美国的一个农民,因地理原因,当时美国大多数农民都有自己的地,基本算是农场主。自己种了10亩地,但其中一亩地的产出就够自己家庭吃了,剩下9亩地的产出可以卖掉,然后买一些衣服来保暖过冬,同时还可以修理下农具以及购置维护台拖拉机,甚至可以有积蓄。

可是1929年大萧条来了后,自己辛勤耕种一年,把多余的9亩地的产出用拖拉机拉到小镇市场上以后,发现卖不掉,因为大家都没钱买。虽然有很多工人都失业了,肚子确实很饿,但再便宜他们也确实买不起啊。这怎么办呢,自己家庭又吃不了这么多,只能降价卖,但是降价总有个头啊,你会发现很可能你降到一定价格以后,都不够你把粮食拉到市场路上给拖拉机加的油钱和当初种子钱,这时候你又该怎么办

只能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认怂放弃,不干了呗。最多明年只种一亩地,够自己家庭吃算了,剩下冬天就用旧衣服凑合下冷一点但还能扛住,总比辛苦多种9亩地,一分多赚不来还白费9亩地的辛苦要强吧。

对这第一种情况,上文资产篇有过相关亲历者访谈,我再摘几段大家感受下:

“拍卖师就会说:出售给某某某,一亩地一毛钱诸如此类的话。拍卖就这样结束了。但许多农民还是失去了他们的农场。我的一个叔叔曾经拥有三片农场。大萧条来袭的时候,他再也经营不下去。很多人会去租农场……之前曾经属于自己的农场。很难说清楚的事情……"

"我们家还有价值八万块的农机具存货。周围的白人知道我们必须离开这里。他们就在那儿袖手旁观。我想把这些东西存起来,可他们说我们不可以这么做,因为会妨碍战事。于是,他们找来估价官,我拿到了六千块。"

"我破产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总在跟我讲:“我想在报纸上登广告,我那个地方得卖掉了。”他有很多头娟姗牛、一台干草压捆机、一台拖拉机、一辆四轮马车,还有其他东西。"


第二种选择,反抗啊,可是能如何反抗呢?只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卖价,但是你觉得自己把自己农产品毁掉就能提高售价吗,傻子才这么干,不说自己体量够不够影响价格,即使万一价格起来了自己产品都毁了那不是便宜了别人吗?只能想办法把别人的产品给毁掉,比如去交通路口拦截倒掉路过车辆上拉的牛奶,或者去一些大的牛奶厂捣乱搞破坏。来感受下大当时亲历者描述:

"他们也游行,就像我们今天的游行一样。他们来自州里各个地方。那个时候正是“农民假日”(Farm Holiday)。他们还设置了一条警戒线。“农民假日”运动的目的在于不让农产品进入市场,借此抬高它们的价格。这事本身挺暴力的。他们拦下运送牛奶的棚车,把牛奶都倒了。他们不让农民把干草拉到市场上去。他们企图阻止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在他们看来,只要封锁了通往食品加工厂的公路和入口,别人就买不到两分钱一磅的猪肉。"

"粮食都烧了。它们比煤还便宜。玉米也烧了。东边的一个县,整个冬天都在法院烧玉米取暖。在1932年、1933年,你用玉米几乎换不到任何东西,连运费都挣不回来。在南达科他州,县交易市场标注的玉米价格是负三分。一蒲式耳负三分钱。如果你想要卖掉一蒲式耳的玉米,还得倒贴三分钱。他们负担不起处理玉米的钱。如果你摆脱不了困境,想想会发生什么吧……公路上也有很多麻烦。人们决心不让农产品进入市场,包括牲畜、奶油、黄油和鸡蛋。如果他们把农产品都毁了,市场的价格就会被迫抬高一点儿。农民们堵住公路,将奶油倒进水沟里,鸡蛋也都倒了。他们还烧了高架桥,这样火车就拉不了粮食。保守分子不喜欢这样的反抗,也不太同情这些农民。但总得干点儿什么。"

"有些农民带着马队,有时候开着卡车,想过去。他们想填饱家人的肚子,卖掉几十个鸡蛋、几磅黄油,换点儿东西回来给家里刚出生不久的小娃娃吃。他们也很绝望。一方想卖东西好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不想让你卖东西,这样他们才能活下去。"

当"时还发生了另一件事:我们养了太多猪,大约是常规产量的两倍,这是因为玉米实在太便宜了。我们提出了别人口中的“华莱士的蠢招儿”:宰杀小猪。另一个农民和我帮助推进了这件事。猪肉的价格是三块钱,我们买不起四毛五的玉米当饲料。所以,我们得想一个办法来处置多出来的猪。我们把猪收购回来,然后杀掉。这事可真令人绝望。可是只有这么干才能抬高猪肉的价格。我们把杀掉的大部分猪都扔到了河里。"

"他们决定宰杀妊娠母猪,妊娠母猪就是正在怀孕的母猪。他们决定付钱让农民杀掉它们,还有小猪。许多猪被做成了肥料。这种可怕的矛盾现象我们现在仍然能看到。他们降低了市场上的供应量,价格很快就涨上去了。接着,媒体就一片强烈的谴责之声,特别是《芝加哥论坛报》,内容都是关于亨利·华莱士宰杀小猪的。人们会觉得这都是些珍贵的小猪崽。当时的情况就是那样,你必须采用非常手段。华莱士本人并不喜欢这么干。"

看到这里,开篇提到的资本家为什么倒牛奶这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无论从逻辑还是画面感官上,都非常清晰了。往往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真想搞清楚都需要大量的深入本质的研究,不然即使运气好百度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可能过几个月再回想起来时候也模仿忘记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具体的价格影响了多少?

1929年大萧条发生后,1蒲式耳(36升大概60斤)小麦的价格不到25美分,1蒲式耳玉米7美分,1蒲式耳燕麦10美分。当时的美国农民,拉着一马车的燕麦,都买不到一双4美元的劣质鞋。

什么?一马车的燕麦买不到一双4美元的鞋?这农产价格暴跌能理解了,怎么鞋子涨价了?

其实鞋子也跌价了,1929年之前,美国家庭年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大萧条之前一双鞋子或一顶帽子花费20美金是很平常的事,所以一双鞋子4美金,已经跌了不少了,毕竟大家都没钱消费。

但再怎么着,一车粮食换双破鞋,抛开绝对物价,这个从平常认知来讲也不太合理啊!

这里我们要先复习一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概念了,我们中学都学过,简单来讲,第一产业就是指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但这又不仅仅是个概念划分,它其实蕴含着不同的影响,小美来给大家讲解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有什么特点呢,就是靠天吃饭,基本上付出点人力就可以获得最终成品。所以再大萧条,愿意干活基本就能有产出,你只是经济萧条了又不是极端气候没法种地了。

第二产业,工业为主,涉及原材料以及上下游,很多工业的原材料可能是其他企业的成品,制成品又可能是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如果算GDP的话,不像农业直接把农产品产出加和就好了,工业领域需要算最终成品的价值,或者各企业工业增加值,不然简单加和会让GDP虚大好几倍。

第三产业,服务业,代表比如金融,房产中介,餐饮娱乐等。大萧条了,跳楼最多的就是金融证券,房地产投资也跌了90%,这第三产业物价肯定受影响很大。但也有例外,就是低端娱乐,比如电影杂志却非常繁荣。

现在再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一马车的燕麦买不到一双4美元的鞋?为什么在到处饿死人的年代反而一双破鞋比粮食还值钱?为什么工业品价格的下跌比不吃能饿死人的农产品的下跌幅度还更大?主要有这几个特殊原因:

  • 首先,就是因为农业这种第一产业,不需要原材料,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就有供给;而不像工业,很多失业工人非常愿意付出劳动又找不到工作,因为工业即使有了廉价工人,还需要采购原材料付出电费,才能开工。所以在大萧条前期,同样是大家都没钱需求都萎靡,但农业相的供给相比工业会更充裕一些。

  • 其次,一车燕麦换一双鞋这种案例,更多的体现的不是鞋的贵,而是燕麦的便宜;同样可能另一个工业区一个破产老板,一堆破鞋库存,没人有钱买而想贱卖换食物来让家庭能吃饱。

  • 最后,还有一定政策因素。在大萧条发生了以后,社会民怨沸腾一片混乱,而当时毕竟工业才是GDP主体,拯救经济无论如何得保住工业生产,时任总统胡佛曾颁布相关政策维持工厂产品价格不变,但没怎么保护农产品价格。


读到现在,大家应该对1929年大萧条美国各行业的物价有个直观感受了,那对现在有什么指导呢?是不是当今美国再来一次大萧条,物价也会一样跌成狗吗?那岂不手持现金才是最优策略?

错!大错特错!

1929年的大萧条虽然是从美国开始,但当时全球贸易已经进行了几百年,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了波及,包括中国。

所以美国大萧条就是世界大萧条,几乎所有国家,尤其欧洲国家,我们上边讲的各种股市房市资产就业篇,都一样的影响。


当时英美日德法,几乎都是大面积银行倒闭企业破产,三分之一工人失业,无数流浪汉,股市房子暴跌,工业几乎停滞,但唯有物价篇,不尽相同

就拿德国为例,大萧条期间,一片面包卖1000亿马克一杯牛奶则卖到2000亿马克。这是什么概念?给你个数字对比下,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败了后,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每年要给赔款,赔多少呢?1320亿马克。也就是大萧条时期,一片面包的价格就够赔偿整个战争赔款了,而1921年时候德国一片面包大概是10马克。


大人再也不给孩子们买玩具了,孩子们会自己用钱堆积木玩,因为像这样直接玩钱比用钱买玩具划算多了

其实实际历史比这个要复杂多了,简化一下,在一战赔款之前,德国曾经承诺自己永久金本位的,但因为担心德国政府印钱还这1000多亿马克的战争赔款,所以当时战争赔款约定的是金马克(Goldenmark),就是金本位的马克。但德国迫于还债压力,开动印钞机印制纸马克(Papiermark),剥夺了老百姓的积蓄,相当于让所有老百姓在1921年之前攒的货币财富贬值1亿倍,相当于归零。后来还发行过以地产为抵押的地租马克(Rentenbank)

所以,分析大萧条时候的物价,一定是跟货币挂钩的,单纯看价格可以涨也可以跌。而德国这三种马克的概念,又特别适合用来解释和理解物价跟货币的关系。

那么到现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物价变化应该很清楚了:

  • 情况1,金本位大跌。因为需求和供给的螺旋下降,大家手里都没钱,也就是通货通缩,所以,如果按金本位的美元和德国的金马克计价的话,物价都是大幅下跌的,尤其农产品无论时间还是幅度都是领跌的。

  • 情况2,纸本位可能大涨。物价以金本位计价虽然下跌,但如果流通货币存在非金本位的,也就是政府可以无限印刷的话,那么但凡印刷速度超过了金本位价格下跌的速度,例如德国纸马克,那么物价是可能上升的,甚至想涨多少倍就涨多少倍。

  • 情况3,纸本位也可能微涨或持平。即使政府可以无限印刷,但是比较有节制的话,比如物价金本位跌了3倍,但政府也只是印了4倍的的钱,那么物价也可以稳在可视范围的,微涨微跌不动不动十倍百倍。


所以,大萧条的核心是生产力和需求都出现了很大问题,所以带来了大幅失业和资产实际价值暴跌,至于货币计价维度是涨是跌,一切皆有可能,主要看政府的印钱节操和速度

而上面第3种可能会显得尤为现实和重要。主要是政府也没必要开启超级印钱,动不动让物价十倍百倍波动,这样对执政稳定没有一点好处,除非有时候迫不得己,没有任何办法了。所以但凡有点掌控,都尽量按上面第三种可能性去走。

那么上述第3种情况,放在100年前时候,假如美国金本位美元,物价下跌了3倍,而另一个国家印钱也印了3倍,那么这个国家的物价表面上看没变,但跟美元的汇率会跌3倍。这是在全球贸易下,同时存在金本位和纸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会发生的情形,金本位美国已经发生生产力衰退大萧条的背景下。

而放到现在,所有国家都是纸本位,信用本位了,那么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需求和生产力螺旋下滑的大萧条,一旦出现危机尤其是就业率指标开始有大的波动,那么就先行开始印钱,甚至直接给民众发钱刺激需求进而保生产力,以期望物价和生产力都在稳定的区间范围内。前两年疫情刚来时候,美国就是这么干的,各种印钱放水发福利,这时候离水近一点是财富保值的核心秘诀

但如果印钱印的太多了,物价上涨控制不住了,又得加息来控制下需求进而控制通货膨胀,但一加息降低大家需求了,对应压力传递给生产力端,失业率又大幅增加。按之前几十年经验,按下葫芦浮起瓢,按下瓢起葫芦,来回几次就解决问题了。但目前情况看,很有可能葫芦刚按倒一半瓢就起来了,只能放下按到一半的葫芦去按瓢,万一几轮下来,两边都起来了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能看到2022年时候美国策略的自相矛盾性,美联储一边加息控制通胀,财政另一边还继续放水发福利以保一些需求和就业,各有各的道理。但通胀和就业就是个跷跷板,两边无法维持平衡,两边都猛按,很有可能把这个连接杆子给按断啊

一旦按断了,生产力肯定会受损,进而大面积失业,需求大幅下滑,按小美的判断,一旦美国GDP下滑超过15%个点,就是大萧条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危机了。这时候再看上面的3种情况,意味着第三种情况下美国政府的努力宣布失败了,在纸本位的今天,只能选择情况2

情况2的本质,也就是看起来物价狂奔的本质,其实是经济崩了,政府尽力了,现有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无法扛起过去已经积累财富的负担了,那只能鼓励今天还在干活的,怎么鼓励,只能是慢慢的把过去的负担稀释掉。你过去攒的10万块钱本来今天不干活也能买辆小汽车,但是今天生产力不行了,如果你的10万块钱还这么值钱的话,没人愿意干活了。只能是物价涨它10倍,然后对应工资也涨起来,现在出去干活的话,可能一个月工资就涨到了10万,可以养活一家子温饱,或者买两条汽车轮胎。这样让大家慢慢的动起来,唯有生产力恢复,才能建立新的稳定经济体系。(上面这几段过的比较快,看不懂没关系,后面我们会有单独文章来详细拆解分析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说,那还是金子好,持有黄金算了。关于这个想法,小美这里展开下:

持有金子,在100年前那个时代,确实可以,尤其是1935年之前的金本位的美元,持有金子就相当于美元,可以享受低廉的物价,以及抄底买各种房子农场。但今天,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

当时有金本位和纸本位的选择,现在,已经完全不存在金本位这个选择了。

在有金本位货币的时代,哪怕在不发行金本位货币的国家,持有实物黄金都相当于持有金本位货币;在完全没有金本位货币的当今时代,持有实物黄金,就相当于持有一种贵金属配饰,除非某些特殊事件导致全球账面财富缩水百倍以上,不然任何一种主流货币再跟黄金挂钩,永远不会看到了。

今天的黄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黄金了。

不然的话,全世界的已经开采出来的黄金,按现在金价,也就仅仅价值10万亿美金出头,那岂不是我们三个月的GDP换成黄金就够把整个美国都买下了?那还不赶紧的。

但别理解错了,觉得黄金是个渣渣,上面的意思是黄金作为全球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来抵抗任何事件的可能性没有了,但是再怎么着它也是个共识很高的投资品,会有波动,而且从历史主观情绪角度,共识还非常的高。换句话说,再来次百年一遇大萧条,它可能没法按今天购买力平价让你的财富不受太大影响,或它可能没法涨100倍来重新回到世界货币地位完美承接财富,但作为众多主流投资品之一涨跌个三五倍这种范围,一切皆有可能。



到这里,基本上大萧条带来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讲完了,其实里面穿插了很多细节,甚至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又足够一篇长文来展开了。例如前面物价篇提到的一句,反而低端娱乐业在大萧条期间很火;例如一笔带过的德国的地租马克等等。但我们先挑重要的主枝干来,后面有的是时间来深入一些细节。


后记:

虽然我们逐个分析了上次大萧条各方面的影响,但我们的目的绝不是纯纯了解掌握历史,也不是纯纯对比惨状警示现在。而我们内心深处更应该想的,不是怎么应对大萧条危机中的危,而是怎么利用大萧条危机中的机

  • 第一,虽然我们意识到大萧条来临后,几乎所有资产的价值都会受损,但不同资产甚至同一资产内不同标的,它受损的程度肯定会不一样的。

机会往往是在信息和认知不对称的情况下才孕育出来的,不论时局如何,这一重机会总是有的且只给少数人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分析提高自己,成为这少部分有智慧和独到见解临危不乱的人,当然关注小妹一起学习进步也可以。

  • 第二,大萧条期做好提前结构性准备,迎接后面度过萧条后的机会,百年一遇。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引领全世界,近代几百年从清朝开始因为自己的自大不思进取而西方引领了工业革命,导致我们一度成为世界最底层任人蹂躏,不谓不惨痛。

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有韧劲的优秀基因和品德,仅仅经历的三四十年,就一下从世界最底端发展到让老美畏惧的地位,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中,这一定会被描述为一个发展奇迹,改变的是中华民族近300年的历史格局,而在全球从破到立这个过程中所孕育的机会,也是几百年一遇的,不是每代人都有运气经历的。

而老美大萧条带动全球跌入谷底,而后我们再靠时间的力量勤勤恳恳研发老老实实干活而再次占到世界顶端,这恰恰是一个大底和一个大顶

如何抓住这个大底,除了不断研究学习提高自己认知格局,别无他法,不然靠运气抓住的迟早会靠运气还回去,就像过去十年VC投资领域,基本上前几年靠运气赚的钱这几年都靠运气又亏回去了。

所以总结下:

1,从来不是怎么应对大萧条危机中的危,而是怎么利用危机中的机。

2,第一个机是如何在步入大萧条中布局合适的赛道和标的,尽可能少受损失保住弹药,尽可能每一轮都离水近一点 。

3,第二个机是抓住大底,迎接长顶,避免因患得患失和惯性情绪影响,错过了。



 

本公众号建立的初衷:目前处在百年一遇的时期,绝非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量级,至少堪比29年大萧条时期,总该思考点什么,不能吊儿郎当随波逐流了。具体看这篇->链接
为什么起名大壮和小美?:抖音看了200多小时视频后,只记住了这两个名字其他都忘了,你是否也有同样经历?那各类专家财经券商报告每天扑面而来纷繁信息,你是否也只记住了各种宏观词汇,以至于反而迷失在词汇本身而限制了追求本质?那么,大壮和小美,将陪你一起拨开云雾深度剖析,用最浅显的文字揭示背后最基本的常识
适合什么样的读者不欢迎经济学专业硕士博士,请绕道,给我们留一份思考净土。而如果你是理工科爱逻辑爱思考的,有数年工作经验有一定财富积累同时也扛着家庭经济压力的,大厂工作但居安思危的,或富二代不想嚯嚯的,虽然之前没有经济政治学科班背景,但也意识到时代面临变革必须要学习顺应时代大势的,那么请点关注,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学习交流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