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徐高老师关于宏观分析的三层境界,我彻底“飘”了

爱研究的小美 大壮和小美 2023-03-14

徐高老师,教授,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我算是他的学生,之前认真学习过他的一个课程:《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

前天徐高老师发表了篇文章:宏观分析的三层境界

强烈建议大家去读下这篇文章,可谓国内经济学领域非常有境界的一篇文章。

全篇读完后,首先小美彻底飘了,小美截至目前写了接近20万字的文章,更多是记录自己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其中一部分发表到了这个公众号。老读者知道,小美追求的是从人性和常识出发去尽可能揭露这个世界经济的本质,这也成了小美的口头禅。

徐高老师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用精炼的语言一针见血的总结了小美对经济学的整个思考心路历程。

第一层境界:宏观是宏观,微观是微观

刚开始,小美天天阅读各类专家财经券商报告,每天扑面而来纷繁信息,最后只记住了各种宏观词汇,以及被传为公理的因果链条,但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公众号建立的初衷,有一条:

可以说,目前各类专家大V关于财经的解读,99%属于这种,今天公布什么数据了一顿分析,对非经济学专业的人看了,基本上就是貌似看了貌似又没看。

摘自:这个世界经济是怎么运行的?

小美之前没有徐高老师的学术造诣,可以很简洁明了的总结出来,但是经常也会在文章中动不动表达出类似的感受来。

不然如果靠这些机械式的经济学知识,就完全可以判断世界经济,人人都是比巴菲特都牛逼的投资家了。

事实上稍微关注这个领域的人都心里认可个常识,就是对再敬重的大师的判断观点都要保留三分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是通过他学习分析思路和了解些时事变化,即使事后看他判断错了,也都理解。

因为那些教条的经济学规律,拉长时间根本没有规律可言。

就像徐高老师举的例子,菲利普斯曲线的消失,和美联储购买国债对收益率的正负影响,可能有时候只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确实有规律,相对于一个人有限的寿命和青春而言,他就被列为了真理,而二三十年后突然失效了,会被震惊一下。别说短短的二三十年了,从工业社会到现在也才短短的几百年,即使基于数学概率论上需要的大数定律比如需要1000个样本概率才趋于稳定,现在可能仅仅走了十个八个样本而已。十个八个样本就总结概率规律,其实是很可笑的,但没办法,即使有限的样本也总得努力。

所以,当时小美试图想理解这个世界经济本质的时候,首要一条就是看到市面上99%分析的头头是道、各种数据图表显得极其专业的内容的时候,不要陷进去,继续深挖!

也就是无意中默默奔着徐高老师说的第二条境界去了。

第二层境界:宏观是微观的加总

这时候的表现就是,试图理解一个宏观问题时候,总拿身边的微观的事情来印证举例,让自己觉得自己从底层来理解。

就比如宏观经济领域文章,除去99%的处于第一境界的文章后,经常会出来一些爆款,大受大家喜欢的文章:《当我跑了十八个三四线城市后,经济是这样的***》《今年春节回老家聊了三十个亲戚朋友所见所闻》《跑了中国八大外贸港口码头,来看外贸到底怎么了》

不得不说,这种文章通过平易近人的微观事实的罗列,最后让每个读者看完一系列微观事件后,自然而然的进行加总,从而让自己觉得很透彻的了解了宏观情况,然后进行判断和指导。

这部分文章占比虽然很少,但是由于其极其易懂性,能有理有据的深入的打动读者,所以往往很容易传播。

而小美在这个层面深入痴迷分析一段时间后,还是觉得哪里有问题!

于是在之前的一篇关于债务的文章里,小美写了段开篇引言:

摘自文章:什么是债务?这个视角一定能颠覆你的认知

确实,对于某些领域比如债务这个东西,小美随着自己思考的深入,发现宏观和微观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于是借用了管中窥豹这个比喻。

诚然,在很多领域,如果能宏观跟微观结合起来,见微知著,把宏观当成微观的加总,已经能秒杀很多经济学门外汉了,起码能秒杀90%以上的起名为各种财经的头条自媒体。

就像徐高老师讲的几个例子,比如对于人口红利终结是否是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减速主因、美联储购买国债对美债收益率影响问题,通过这第二层境界,就能理解的很透彻了。

但是,确实有很多领域,微观上他就是个斑点,宏观上可能是个豹子也可能是件衣服,越痴迷微观调研,越痴迷这第二层境界,会让你越迷失。

小美经历这个阶段时候,也很迷茫,很多东西他摆在那里,就是搞不清本质,一知半解,直到开窍。

第三层境界:宏观并不是微观的加总

徐高老师通过引用克鲁格曼的文章,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想去阐述宏观并不是微观的加总。

徐高老师文章中引用克鲁格曼的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小美翻译下就是:“企业家你别得瑟,你懂个屁!”

文章背后一个简单的逻辑经过小美翻译就是:“你企业再牛逼有几万员工,但是你的目标客户是外面的几百万几千万上亿,你对自己企业员工的很多举措,根本影响不到外面的人群。而因为这帮企业家仰仗于企业的成功或者名气,自负的让人讨厌,瞎几把提意见建议,自以为是。别看你天天接触商业,貌似奋战在一线经济市场,你提的建议基本上都是傻逼建议,尤其是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

文章背后的韵味就是,再牛逼的企业家,基本上也就在第二层境界打住了,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科班经济学思想,光凭个人能力和市场打拼经验,很难理解到第三层逻辑。

小美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毕竟是诺贝尔奖得主说的,但是小美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大壮也白手起家创业过年销售百亿的公司,小美作为搭档,不算企业家也算是个商人。

主要小美自我感觉是到了第三层境界了,不信往下看!

毕竟上面截图的文章,关于城投债上宏观和微观不能加总理解这个文章,小美是早于徐高老师这篇境界文章一个月发表的。

摘自文章:什么是债务?这个视角一定能颠覆你的认知

文章开头确实反复强调过不是微观加总,可能完全不同,说明小美还是没有止步于第二层境界的,而且往第三层境界去讲述,很容易讲不清楚,所以小美尽可能的还是以微观方式讲述出来。

后来徐高老师举了个例子:

说要理解挖坑理论,需要攀上最高的第三层境界才行,然后小美看了后就特别的飘,因为小美历史上有很多篇文章,都把这个解释的很透彻,而且是通过各种案例,这里随便摘几个:

截图摘自:这个世界压根没有储蓄!信则有,不信啥都没!

再来一个之前文章里的例子截图:

通过上面几篇历史文章截图,大家应该能很清晰的看出来,小美对挖坑填坑刺激经济这个事情,看的是很明白的,且不断思考能用什么案例,从人性和常识出发,让大家也明白。

也就是真的达到了徐高老师说的第三层境界!所以小美看完徐高老师三层境界文章后,特别的“飘”,本以为自己从人性和常识出发尽可能让自己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有点民科的味道,结果发现走的是正道。

第四层境界:从人性和常识出发

但是即使到这层,也是小美几个月前的思考了,关于徐高老师关于城投债套用在基层境界上的解释,第一第二层不用说了,即使到第三层境界,小美看了也都是之前小美一模一样思考过的,但是思考完以后,总觉得还没到头,还不能这么结束,还得继续深入。

在第三层境界上,徐高老师讲出城投不到2%的总资产回报率,但这不公允,因为很多项目具有公益性,提升地区竞争力间接活跃地区经济增加税收的,比如提高卖地收入。

然后也指出随着地产行业走弱,有些人可能质疑这个模式,那么明面2%的资产回报率,却没有背后因为提升环境带来的隐形回报的话,就走不通了。

于是又提出了在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地方债的发行不会挤出民间需求,反而通过乘数效应有效挤入民间需求,也就是上面说的挖坑理论。

后面又解释了财政危机问题,拿日本债务230%的占比来举例,我们还远远有空间。

这一系列逻辑下来,小美觉得都对,但就是觉得提了三层逻辑,但是第三层逻辑上很快就草草结束了。毕竟对小美这样的经济学们门外汉而言,上面这一系列逻辑,都是小美在几个月前就一模一样思考过的。

当时小美思考下来,觉得这还没有探到本质,还可以再深一点,于是就不断思考下诞生了下面几篇文章:

这个世界压根没有储蓄!信则有,不信啥都没!

关于基建,必须要认真考虑下了!莫让基建狂魔真成狂魔原创

什么是债务?这个视角一定能颠覆你的认知


这里来针对徐高老师第三层境界之于城投债部分来展开一下:

首先,不能跟日本对比,更多是自己跟自己对比。而自己跟自己对比,要考虑基建的边际收益,也就是到底国内现在基建做到多少分了还有多少空间,过了一个坎儿,根本不是投资收益率2%能不能覆盖利息的问题,甚至0收益借新本金还旧利息其实都没关系都可以持续!问题是,负收益的问题,基建需要的大量维护费,会导致负收益,看看我上面关于基建那篇文章为什么举了那么多美国拆除铁路之类的例子,其实就是想给每个经济学小白都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请神容易送神难,大量维护费,很多又不得不维护,会导致城投债一边是欠债要还利息,另一边看似变成了资产,实际也变成了需要不断花维护费的神仙,双重暴击,本金靠国家信用做永续债就行了,所以都别考虑本金债务的事,关键是一边还利息一边花维护费,这个能不能扛住!

徐高老师说:我国的土地归政府所有,通过大基建和土地财政经营城市,是别国政府求之不得的“法宝”。这个事情我曾经也思考了很久,我看到的本质是啥?还是打个比喻,从人性和常识出发,尽可能让小白也能看懂:就相当于我是个土老板年利润1亿,结果一下IPO了,给了我30倍市盈率,然后我身价30亿全部抵押出现金来,各种豪宅游艇飞机消费,隔壁没上市的老板或者已经在几百年前就上市完的老板一顿羡慕,但IPO完之后,1到30倍这个过程享受到了,IPO就一次,30亿花完了,买的那些豪宅游艇飞机需要维护啊,如果每年的利润嗖嗖涨,那还没关系,万一不涨了呢?那些别人羡慕的飞机游艇还要维护吗?出于人性的面子和不舍,肯定要拼命维护,直到撑不住那天,先把车库里好几年没开的卖掉拆掉不维护了,依次来。毕竟隔壁老板历史上的游艇飞机因为维护不起,也拆掉一半了。

我们土地为国有,但是6亿套房了,相当于短短几十年就把IPO红利享受完了,而且这个红利大到让我们成了基建狂魔,一开始建设刚需必需品,后来被迫建设奢侈必需品,后来又被迫挖坑。往后的日子,都踏踏实实靠每年净利润了,有些资产会变成负担。

至于挖坑刺激需求,相信我们跟徐高老师本质上看法都是一样的,他就是小美的比喻,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任何人都一样的看法,他可以是个好东西,也可以不是个好东西。

徐高老师讲的更多是说肾上腺素这个东西有好的一面,很多时候甚至只有正面作用,副作用可以忽略,而市面上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说不能打肾上腺素了他是个有害的东西。

所以,我们跳出来思考,不用纠结挖坑这样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他肯定有好的时候,但过量了也肯定有副作用大于正作用的时候。

我们应该花大量篇幅,去探讨,现在的背景下,到底打肾上腺素还是正作用大于副作用吗?

而不应该在别人说现在不能打肾上腺素了的时候,抛出一堆科学理论说打肾上腺素是完全可以做到忽略副作用的。

那么,我们应该把更多时间精力花在研究当今世界经济的背景。

最终,高手之间核心还是判断,而不是理论。

不同的判断都能有不同的理论支撑,而不存在拿你的理论去说服别人的判断!

别看面上经济学分析的再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基于个人对世界洞察先得出了个大概结论,然后看能不能在经济学上自洽。

成王败寇,不花里胡哨,核心是那个判断,那个明确的判断。

当然,这个判断也要基于对经济学的理解。但仅仅是基于,而不是完全因果逻辑推导!

这个判断,需要综合经济学家的理论、历史学家的眼界、政治家的敏锐、企业家的社会感知等等等等,当然,也离不了最基础的人性和常识。

    本文底层逻辑基于下面这篇文章,万字长文,慎入:



    本公众号建立的初衷:目前处在百年一遇的时期,绝非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量级,至少堪比29年大萧条时期,总该思考点什么,不能吊儿郎当随波逐流了。具体看这篇->这个世界经济是怎么运行的?还会再来一次大萧条吗?
    为什么起名大壮和小美?:抖音看了200多小时视频后,只记住了这两个名字其他都忘了,你是否也有同样经历?那各类专家财经券商报告每天扑面而来纷繁信息,你是否也只记住了各种宏观词汇,以至于反而迷失在词汇本身而限制了追求本质?那么,大壮和小美,将陪你一起拨开云雾深度剖析,用最浅显的文字揭示背后最基本的常识
    适合什么样的读者不欢迎经济学专业硕士博士,请绕道,给我们留一份思考净土。而如果你是理工科爱逻辑爱思考的,有数年工作经验有一定财富积累同时也扛着家庭经济压力的,大厂工作但居安思危的,或富二代不想嚯嚯的,虽然之前没有经济政治学科班背景,但也意识到时代面临变革必须要学习顺应时代大势的,那么请点关注,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学习交流成长。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的有那么一丝丝道理,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加个星标,多谢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