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生鲜便利店“围剿”大卖场

商观 商业观察家 2022-10-02




在上海等市场,更小型化的社区生鲜便利店正通过“抱团”、共建社区商业生态方式,围剿”、截流大卖场等中心化商业形态的客流。


典型的一个场景是,在一个中大型小区内,会出现钱大妈、清美、康品汇、百果园,以及夫妻肉菜店等社区生鲜专业店的集成,各家面积都在30平米左右,它们共同组建了社区商业的一个完整生态,消费者能在小区内实现一站式购齐,并得到更高的商品品质体验。


比如,消费者会在钱大妈购买猪肉,再走几步路到清美购买豆制品,去康品汇买蔬菜与杂货,然后去百果园买水果,最后可能到一家夫妻店补充其他日常所需。


一个社区场景下,多品牌、多企业的集成,让消费者可以不出小区,便能得到丰富选择,满足日常所需。


而由于这些社区生鲜便利店都在走专业化路线,于特定品类建立了各自的源头直供能力,做出了更高的商品品质,进而建立了各自的消费心智。这些专业化的集成,让它们在社区场景下升级了“一站式购齐”体验。



“生态”



《商业观察家》在上海看到一些小区,就出现多家社区生鲜便利店共存的情况,康品汇、清美、钱大妈、百果园等等。


我们原本认为,一个小区有这么多社区生鲜店,竞争如此激烈,很多还是抗压能力不足的加盟店,怎么能存活下去。可是问一些小区的不同品牌的门店,它们基本都开了一年时间以上。


我们原本也觉得,这些门店面贴面的竞争,关系可能很难相处。结果一看,他们相互之间的“串门”很频繁,经常问各自的生意如何,每天的销售额如何,毛利情况如何。最有意思的是,它们相互之间很多也都是有问必答。没有秘密。


比如上海中远两湾城小区就是典型。这个小区是一个中大型社区。因城市化发展,在高线城市,这样的中大型小区大量出现,为社区商业提供了成长沃土。


这个小区,《商业观察家》于2020年下半年看到的情况是,有两家康品汇的门店,一家钱大妈,一家清美,一家百果园,一家苏宁小店。除了康品汇的一家门店面积过百平米外,其余都是几十平米的社区便利店形态。


小区一街之隔则还有社区超市、熟食店等。


销售数据上看,当时,清美食品日销在8000元左右,钱大妈的日销水平在9000-10000元左右,康品汇在这个小区做得相对早,小区门口几百平米左右大店做到了3万元左右日销。由于钱大妈等是后来者,直接将店开进了小区内。于是,康品汇也跟进在小区内再开了一家几十平米的生鲜便利店,据称也能做到1万元左右日销。


这些企业陆续进入,都能获得自己的客群,找到消费者进店理由。而新来者的不断进入,对之前老店的影响,也不是特别大,这说明整个社区生意因为这些玩家的进入而扩容了。


要么是创造了增量,要么抢了超市、大卖场、菜市场的生意。或者两者都有。


那么,它们为什么都能沉淀出自己的顾客呢?


钱大妈是因为它的猪肉品项建立了消费心智,品质好、新鲜。清美食品是因为豆制品,自产自销,上海消费者认清美这个牌子,清美为了养它的社区店,豆制品能多给出10个点左右毛利,加上搭售大量自有商品,构建了门店体系。百果园则是靠水果。等等。它们都在特定品类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化能力。


于是,就出现了有意思的情况,这个小区的消费者经常跑到钱大妈买猪肉,再跑到清美食品买豆制品,到百果园买水果,在康品汇买果菜、杂货。


所以,他们会相互告知销售毛利数据,因为优势品类都很强,他们并不担心客流会被抢走。


它们其实都是在做消费升级,因为专业化能力之下,他们供应的商品品质更高,百果园的水果品质要比超市大卖场好,钱大妈的猪肉品质也更好。清美豆制品在上海就不用多说了。


而一旦消费者发现并养成了这样的品质消费,消费者就很难再去使用低品质的东西。进而,它们能构建各自的消费心智与进店理由,截流超市需求,并做大社区生鲜市场。


在丰富度层面,它们也非常注重各自的差异化,钱大妈猪肉白条强,那康品汇就卖特种猪。百果园水果强,但是百果园有限的门店面积做不了丰富度,康品汇和清美食品就来补充水果丰富度。这也导致社区商业整体的商品更新很快,比如爱媛眼看着烂大街了,其中就会有企业马上引入新品种,反正要在彼此的优势核心品类之外,快速产生差异。


它们也很在意线上渠道,因为门店面积小,加上小区市场容量小必须做高渗透率,因此,它们都在通过线上来架构它们的商品丰富度和多元化扩张,以产生更多销售。像百果园就通过线上做过蔬菜,康品汇通过线上做预售。等等。



以上种种因素的叠加,导致社区生鲜的内涵被丰满了,一个相对过往更有活力的社区生鲜生态出现了。


相比超市、大卖场等中心化业态,这个生态的商品品质更好,各家企业的运营更专业更精细,服务更好,离消费者近就更方便,各家企业集合起来的生鲜商品丰富度也不一定比大卖场差,甚至更好。


进而,它们一起做大了社区生鲜市场,并截流了超市生鲜需求。它们联合成为了升级版的菜市场。




原因



目前来看,社区生鲜的内涵是在持续丰富的。内涵丰富的推动因子则可能来自于四个层面。



一、物业供给。


房东为了提升租金回报率,都在将商铺分割出租。把一个百平米的商铺分割成三四个几十平米的商铺对外出租,从而在整体上提升租金回报率。


但社区场景能做什么生意?主要就是生鲜等消费者的日常所需,居家过日子的需求。社区卖不了服装和电器等。餐饮也做不大,因为餐饮需要大流量。


这样一来,社区生鲜的生意模型就变了。


“赢者通吃”很难了,竞争增多了。


更小的面积,一家店的商品不会太丰富,只能往更专业的方向走。导致社区生鲜变得更专业了。


商铺的供给从一个变成多个,那单个企业就无法通过盘下稀缺的铺位来“垄断”一个社区市场。进而竞争主体增多了,社区生鲜整体上就会呈现更多的差异化、更多的精细化、更多的专业化、更具效率、更丰富性的形态。


生鲜便利店因此迎来机会,小商铺供给增多,它们的开店机会就多,商铺分割后的单个小商铺的租金也更节省。



二、消费细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呈现出更细分化的特征。导致市场也出现了多品牌发展机会。因为一家企业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细分化需求。


随着市场总盘的扩大,社区生鲜也会朝更细分化的方向走。


反过来,多玩家的进入,满足了社区的细分化需求,它们也能持续做大社区市场。



三、专业化能力沉淀。


随着社区生鲜市场这么多年的持续发展与沉淀,市场中的各个玩家积累了更好的专业化能力。


尤其是几十平米的生鲜便利店,它们很多只做几百个、几十个品项,在单个品项聚集起的专业化能力就更强。


生鲜市场很难做,非常不标准。如果摊大肯定是无法做得太专业,太深的。聚焦少数品项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沉淀,反而做得很深,不断地在叠加门槛。


像百果园在水果品项就做得很深,做到了源头直供,能向源头输出供应标准,甚至介入到了农资领域,这些让百果园做出了高品质,让它无论是与大卖场,还是街边摊贩比,都能区别开来。门槛也叠加得越来越高,其他企业短期内都实现不了这样的专业度。


钱大妈在猪肉品项也做得很深,能做到源头直供。它在云南等地构建了自己的基地,在叠加它的门槛。


当这些专业化的生鲜品牌企业出现、全国复制,并能聚集到一个小区时,那么,就带来了社区生鲜整体的升级。


相比社区市场过往的“杂乱”形态,它们更专业。相比菜市场等形态,它们有品牌价值。



四、效率化水平提升。


当社区生鲜朝着小店化发展,朝着几十平米的生鲜便利店方向发展时,它们的效率化水平也在提升。


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个是门店运营层面。


社区更小面积的门店,租金成本更低。


由于社区场景下,销量大的生鲜品项主要就集中在100-200支左右,缩小面积如果有精细化能力,对坪效的影响并不大,也能做得更高。


过去社区生鲜存在面积浪费的情况,因为面积很大,有几百平米,单个社区市场的容量又小,导致堆积了很多销售不足的品项,业务精准性反而不足,产生了浪费。很多企业其实也是做商业地产生意,在社区场景内把面积出租来获得回报。但这一块越来越难,因为生鲜便利店供给增多,房东可以直接分割面积出租“独赚”。


在人效层面,面积小、品项少,需要的员工也少。


面积如果增大,店长就会抱怨劳动量增大,要求增雇员工,但是增雇后,坪效、人效很多并没有提升,有时还因为管理不善,下降了。


康品汇在上海就在缩减门店面积,开更小的生鲜便利店。从它们的一些试验来看,小店的人效、坪效更高。


比如,有店长抱怨面积大,缺人手,康品汇就直接把门店“隔断”,只用一部分面积,也不增雇员工,结果来看,人效和坪效是更高的。


另一个效率化水平提升是在供应链层面。


聚焦少数生鲜品项,更容易构建源头供应链能力。


而只要能做源头,就能做出更好的商品品质,做出加工化能力,毛利也更高。也能更好控损,提升商品周转效率。


所以,当下社区生鲜的小型化趋势,其实也在倒逼行业提升效率化、精细化水平。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生鲜毛利下滑,3月龙头超市亏损,行业洗牌或开启


狙击拼多多


社区团购分化,美团拼多多滴滴兴盛分道扬镳


社区团购会走向新型连锁化?





投资消费零售    必看商业观察家

实名添加微信sygcj2020加入交流群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长按二维码 关注商业观察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