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周边线下书店式微,坚守与改变谁占上风?
“两本王后雄、一本五三,一共98。”
书店老板边说话,边递过装着书的袋子——这是张筱雨脑海中对书店最深的印象。高中的时候,她三天两头往学校对面的书店跑,买试卷、买试题集的同时,还会买一两次《青年文摘》,这是她用来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踏出高考考场后,堆满教辅与试卷的高中书店一下子离大学生们远去。
“高中毕业,就再也没去过书店了。”张筱雨说。
复旦邯郸校区部分书店分布图
面对冲击,反应不一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线下书店:有以专售二手教材、教辅的书呆子书店,有专攻文史哲的鹿鸣书店,有藏于市井的复旦旧书店,也有国权路上的经世书局和志达图书……
把书店开在高校周边,正是看中了学生群体消费能力强这个优势。但随着网购的普及、网上购书的高便捷度和高优惠,加之电子书的阅读体验的优化,线下书店的优势显得越来越微弱。同时,娱乐消遣手段的爆炸式增长也挤压了阅读原来在人们生活中的部分。书店还是以前的书店,但在市场这把大手面前,早已苟延残喘。
位于正大体育馆对面的鹿鸣书店,平常遇到生活较为困难的学生过来买书,书店常常给予很低的折扣甚至赊账。在线下书店集体走下坡路的形势下,不断抬升的场地和人力成本压力并没有改变传统,鹿鸣书店还是一直坚持低价卖书和允许赊账。
鹿鸣书店内景
相反,经世书局几乎没有经济上的困扰。书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开学时有不少同学来买教材,学期中还常常有培训的人来买书。隔壁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新书,会在这里立刻上架。也正因为书局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所以销售盈利上没有什么压力,本来就不靠这个赚钱……要是我们是自负盈亏的话,书店早就做不下去了。”
在线下实体书店找不到盈利机会的时候,市场推着人们走向可以赚钱的地方,要么是成本更低,要么是利润更高,复旦旧书店就是一个完全依靠网上书店盈利的模式。“我现在实体店是不亏本,靠网上的店拿利润。有的时候经常卖书给我的老乡拿来的书比较多,我的利润可能就会高一点。”复旦旧书店的老板说。
因“店”而异的困扰
没有盈利压力的经世书局,在现有的市场上有着不一样的定位——书店当然是专注于“书”,让读者爱上读书,而不是为了卖书而运营书店。但是书局的工作人员也透露说,之前也尝试过在内部开过咖啡馆,效果不好就放弃了。“书店归根结底是看书卖书的地方,读者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选书的便捷和看书的氛围。在网店买书,大多数时候只能看到一个目录前言,哪有书店选书好呢?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世书局内景
现在大家看到的经世书局是2015年装修后的样貌,暖黄色的灯光、安静的环境、还有可供读者阅读休息的沙发和椅子,人性化的设计适合读者在其中选书看书购书。但书局却不得不面临着将被拆除的命运,而下一步的搬迁计划却没有消息。“书局不知道还能陪伴大家多久,希望大家能趁它还在这里的时候多来看看书。走进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你之前并不知道、但其实非常精彩的书。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说不定会有很多收获。”书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因线上运营的资金不足,与规模较大的线上书店相比缺乏竞争力,我们不得不把重心放在线下实体书店,线上书店则作为补充而存在。”鹿鸣书店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说。以文史哲书籍为优势的鹿鸣书店多是面向专业性的受众,而这也决定了鹿鸣对普通读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鹿鸣会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和其他读书交流活动,其中专业讲座因受众较为狭窄会出现听众寥寥无几的情况,不过这也是鹿鸣本身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决定的,具体参与人数、反响因活动主题而异,比如去年举办的一系列“佛教梵文”的活动,到场的观众人数就没有达到预期。
从摆地摊起家的复旦旧书店老板上个世纪就在国年路上卖书,他介绍说,当时从文图开始,一直到现在全家那个位置,短短的一段路有好几十家这样摆着摊的书店,而现在一家都没有了。当年复旦最繁华的就是国年路,而国年路上最繁华的就是遍地的书店。“那时候我用以前那种大的自行车,拿个蛇皮袋子,拉三袋蛇皮袋子到这里来,几百本书,一个晚上就基本卖得差不多了。”复旦旧书店的老板边比划,边回忆着过去。
现在的国年路
在旧书店老板看来,书店之所以可以“撑”到现在,离不开最关键的因素——书源。“当然这个书源其实也算是我个人给相处出来,以前我在外面摆地摊的时候,有些复旦老师会去我那里去淘书,淘到自己比较喜欢的书,就会记住我这个人,而下次想要处理书了,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我,一来二去也就积累下来好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华师大、上师大的一些师生会每周末来旧书店淘书。“书源多了,来的人也就多了。口口相传,自然而然就会比其他的店能够撑得久一些。”。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随着老先生们的过世,高质量的书源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另外,书店房租合同也从过去十年一签、五年一签到现在一年都不签的尴尬境地。“就是随时可以涨房租的意思”,旧书店老板叹气道。而旧书店的面积早已从鼎盛时期的六百多平方米,缩减到现在的一百平方米。
在国权路,经过数月改造后重新开张的志达书店让读者眼前一亮,考虑到国权路的资源劣势和鹿鸣的良好口碑,志达书店改造的目标就是做一家单纯的书店,氛围简单轻松,而在细节上体现出个性。加之书店夫妇改造意见出入,于是“做两个书店”的方案得以呈现——文史哲书店和通识书店兼得。进门直走的较大的腹地是敞亮的通识书店,进入巷道则是严肃的文史哲书店。因为有着十分成功的网店作为支撑,国权路门店事实上充当着网上书店的体验店和客户信息收集点。如此改造带来的效益不仅改善了读者的体验,也达到了打造特有招牌的目的。
志达图书改造后内景
近期,志达再次变身,与天猫合作共同打造的“全国首家天猫无人书店”问世,从刷脸进入到无感支付结账,全程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无人书店不久之后将实行24小时营业制。
读书不应该有功利心
读书是为了什么?
“为了兴趣、为了满足感、为了获取知识,这些都有可能。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不管是开始读一本书还是读完一本书。”张筱雨说。
“因为现在的人第一个是功利了……”、“希望大家不要太功利了……”,“功利”一词成了书店老板们口中的一个关键词,也是他们给现在大部分学生和读者贴的一个标签。读书没有方向、没有老师开的书单就不会读书、买书不是先比较内容而是价格、没有兴趣读书等等,这些都是“功利”一词的表现。
复旦旧书店内景
在感叹读者集体功利的之余,这些书店老板们依旧不得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焦头烂额。改变装修风格或许是顺应潮流,但也有“原地踏步”坚守初心,线下书店走向网店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线下书店为什么还得到了保留,甚至出现了局部短暂的复兴?一部分原因离不开书店人的坚持,另一方面就是实体书店不可代替的特质。
不论是坚守还是改变,线下书店存在的价值都是一致的——服务那些真正爱书爱读书的人,只要这群人还在,最后一家线下书店永远不会关门。
有人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希望、也不敢相信有一天一座城市没有了灵魂,而手机屏幕前的你,有多久没有去过书店了?
文中所涉人名为化名
记者 | 陈靛靛 朱安迪
沈新湜 钟晨洲
文 | 钟晨洲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