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头像,我失去了一个‘脱单’的机会”

复旦人周报 复旦人周报 2021-12-11

表情包、自拍、萌宠……每一个新潮流的产生,都为社交软件的头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斟酌再三,但头像早已成为社交软件中的“头等大事”。

信息时代来临,微信等新型网络社交平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社交模式,为自己选择头像成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

然而,这小小一张图片的作用,远比它本身更丰富。


 “再也不敢乱用头像了” 


这年头,选个好头像,有时候比出门化妆还重要。


17级英语系的小晗已经深谙此理。她说,要不是因为微信头像,自己可能已经脱单了。


回忆起往事,小晗不胜感慨。数月前的一节七模晚课上,一个陌生的男生突然前来要小晗的微信,她欣然应允。


过后几天,两人在微信上相谈甚欢,男生还邀请小晗周末去滑雪。小晗内心窃喜。


对了,那时候她的头像是这样的。



可小晗是个很喜欢换头像的女生。还不到两三天,天性爱好制造和收藏表情包的她,就和同学晓君开玩笑般地都把头像换成了对方的精彩表情包。于是小晗的头像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列表的很多熟人纷纷向小晗致意。有的表示惊恐,也有人感谢她提供表情包。但也许是这个头像风格太过强烈,换过之后,小晗觉得搭讪她的男生和自己的交谈似乎少了些,相约滑雪也没再提起。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列表里再也找不到这个人的影子。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小晗同学这样有些“凄凉”的经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交软件重度使用的今天,头像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聊天时给对方带来的印象。美国一项对推特用户的研究表明,在18到23岁的网络使用者中,他们对账户头像的关注远高于账户资料。


当朋友心情不好向你寻求安慰时,虽然你很真诚地开导他,但你的大号滑稽表情头像总让他觉得在被嘲讽。


把头像换成吴彦祖,别人也许真的会有种在跟吴彦祖聊天的感觉。


一个高冷的背影也许就会在聊天中增加距离感。


而自己笑容满面的照片也许会在不觉间给别人带来亲切感。


或者是“欠打”的观感。



从这个层面来讲,一个人的头像在网络社交中的地位,就像是外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一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给人的印象。


而头像对印象的影响,也在陌生人和不大熟悉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这其实很好理解。在刚刚添加一个人的微信或者其他社交账号的时候,头像也许是对方能看到的关于你的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内容,因此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对方对你印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名词叫首因效应,即在印象的形成中第一出现的刺激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总体印象的形成。而在与陌生人的交往过程中,微信头像显然就是社交网络中首先出现的刺激。


而即使是已经很熟悉的人之间,头像给对方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心理学的层面上讲,随着在微信上与对方沟通的次数逐渐增多,自己的头像也更加频繁地“强制曝光”在对方的眼前,对方根据头像而对你做出的判断也在不断加深,久而久之,你的头像风格和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捆绑在一起,难以分离了。


一些个性很强的头像,有时就像奇装异服一样,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不礼貌,不得体的,尤其是在不同年龄段的交流之间。一些年轻人认为有趣的头像,在老一辈人看来可能是一种不尊敬。



甚至,在一些需要与陌生人交流的网络社交情境下,头像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方对你的信任程度。


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真人头像受到的信任度要大于卡通头像,而无头像则者极少被信任。



同时,头像决定信任的程度受个体影响也很大。例如,研究发现,有些男性会偏好信任动物、卡通等虚拟头像。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导致。真人头像反而会让他们感到不适,而猫猫狗狗、卡通动漫的头像却会让他们觉得有亲切感。


猫猫狗狗的头像让一些人感到亲切与安全


 “小心露出真面目” 


“这年头,看了一个人的头像,对他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这个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自有它的道理。也许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头像已经暴露了很多关于你的信息

 

头像会在不经意间暴露一个人的年龄。

 

很多年轻人开玩笑说,60、70后的头像,不是风景就是植物。现在看到有人用风景做头像的,聊天时不自觉就会恭敬三分。


长辈们常用的头像


也许在自己还不自觉的时候,头像已经鲜明地向别人展现出了某个特定年龄段的群体烙印。

 

然而,90后的头像却是五花八门,难以将其归类。有人用自己的照片;有人用偶像的照片;有人用各种奇葩的表情包;也有人用一个狗头做头像,无声地表明自己的情感状况……


90后大学生群体五花八门的头像


一方面,相比60、70年代出生的人,90后所受的教育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成就了这个群体更倾向于表达个性的特质,所以他们选择的头像题材和展现的审美倾向也更加多样化。但退回一步,人则终究是时代的人。20年之后,如果头像这个概念还存在,10后、20后想必也能很容易的看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头像风格。

 

然而,抛开年龄、爱好等因素不谈,性格,大概是头像所能反映的关于一个人最深层的信息了。一切外相都是内心的投影,而头像作为个体社交软件上的门面,则更不例外。

 

关于头像与性格的关系,坊间一度流传很多神奇的说法。2018年1月,新浪微博网络票选出了9大“渣男”微信常用头像,登上了热搜排行榜。一时间,很多男性网友纷纷中枪,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评选结果“很准”。


微博网络票选出的9大“渣男”最常用微信头像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头像的男生就有更大可能是“渣男”,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解释。又或许这次票选只是网络文化传播大众性的集中体现,而结果并没有什么逻辑和事理上的必然性。


然而在这些江湖传说之外,头像与性格的关联,却有心理学上的更深层意义。


例如,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的人,往往有更加强烈的个体意识。


心理学研究通过对使用真实头像与不使用的用户在自我呈现的动机的均值上比较,发现使用个人头像的用户在自我呈现动机上表现更为强烈。也就是说,使用自己照片做头像的用户,往往更希望向他人展现自己想塑造的个人形象。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递增,真实头像的用户比例也逐渐增加,而学生群体使用真实头像的比例远远低于职业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这似乎也显示了自我呈现动机并非是决定用户是否釆用真实头像的唯一因素。


研究还发现,国内目前使用自己真实照片做头像的人占比仅研究样本总体的22%左右[1]在一定程度上,这似乎是一种与欧美截然不同的中国式文化心理的写照,也为虚拟头像、像素头像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土壤。


像素头像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与性格相关的远不止选择的头像本身。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翻看列表或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一个眼生的头像,仔细一看,不禁感慨:他/她怎么又换头像了?



频繁更换头像,甚至风格多变,很可能是一种性格不稳定的表现。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外向有外向的好处,内向也有内向的优点,而性格不稳定本身就是一种性格,也就是多变的性格。


当然,短期内经常换头像,也许表明头像主人在某段时间情绪不太稳定。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频繁换头像可能代表了人格中的完美主义。对于这一类人来说,找到一个让他们完全满意的头像,真的太难了。


不过,关于头像与性格关联的种种说法虽有道理,却也并不值得迷信。人的心理机制是复杂的,并不可能简化到头像与性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上。事实上,性别,头像的更换频率,社交软件的好友范围等种种因素都影响了一个人头像的最终选择。


但抛开这些不谈,从头像选择最根本的心理动机来看,一个人的头像所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希望在别人眼中展现出的形象,和对自身形象的认知的结合与平衡。在表达个性的同时,头像也在向别人发出一种潜在的信号,尝试引导他人对自我的认知


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头像为例。



这张头像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深邃?沉稳?凝重?


显然,这与特朗普平时的风格并不完全相符。



但作为美国总统,这个头像却塑造了更为合适的公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民众对他的认知。


在这个社交网络飞速发展并逐渐取代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时代,头像,作为网络社交个体的门面,其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


但即使如此,迷信于头像的作用也是不必要的。就像外貌并不能决定一切一样,某种程度上,头像对第一印象的形成或许有较大的影响,但在人与人逐渐熟悉的过程中,这种影响却会逐渐消退。其实人们心底都明白——真正的感情,建立在性格,品质等更珍贵的因素上,不会被一个头像所换来,也不会因一个头像而失去。


而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头像更为真实的意义,其实反而是在于它给生活带来的那一丝趣味,和给同质化的网络社交模式里添上的那一抹属于自己的色彩。


外文学院朱凌皓同学不同季节的不同头像


参考文献:

[1]刘丹. 社会化媒体头像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感谢冯雨菡,傅之君,丁一凡,朱凌皓等同学为本文所提供的图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 | 李文欣

编辑 | 甘磊




往期精彩  


复旦远游人:(别人家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复旦医学生:读八年大学是怎样的体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