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滴向社会企业再迈一大步:未来1年,计划为千名大病儿童筹1亿医疗费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 2021-08-07




在2018年斩获“年度社会企业”奖的水滴公司在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在大病筹款领域承担更多公共责任。
 
11月1日,水滴公司举办第二届“111小善日”活动,他们以“向善而生”为主题,呼吁不同主体以不同方式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扩大向善网络。当天,水滴公司旗下两大业务版块,水滴筹、水滴公益联合发布“鲸鱼宝贝计划”、“啄木鸟计划”、“清流计划”三个公益项目,拟联合专业公益组织、新闻媒体、公安部门等不同的社会部门,以一种协商合作的方式解决大病筹款领域的种种问题。

 

鲸鱼宝贝计划:关注0-18岁大病儿童,拟联合儿慈会、中国福利基金会、红十字会等全国性公益机构,在未来一年(2020年)里为1000名困难大病儿童筹集1亿元医疗资金。 


啄木鸟计划:引入媒体监督,与媒体联合推动大病救助行业的“共建”。 


清流计划:联合多地公安启动专项合作反诈骗行动,加强对“骗捐”等不诚信行为的打击惩治力度。

目前,水滴筹是国内最重要的大病筹款平台之一。自2016年6月上线以来,截至2019年10月底,水滴筹已累计帮助大病家庭筹到超过235亿元的医疗费。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说,水滴公司是一家社会企业,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它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希望能够在良性盈利的情况下,更好地反哺社会,共同努力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图/沈鹏在第二届“111小善日”活动现场演讲
 
我们观察到,像水滴这样的新经济公司正在对低收入人群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最近几年,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公司发挥出“网络包容”的技术优势,他们让低收入人群在网络平台上低成本获取社会资源,并借助地方政府部门、其他NGO或其他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的资源配置的力量,让这一人数庞大、通常被认为是“金字塔底层”的人群焕发出显著的生机,这有别于过往由专业公益机构实施的“1对多”的救助,逐步形成了“多对多”的跨部门协同效应。

 


水滴公益属性增强



未来1年,为1000大病儿童筹1亿医疗费。水滴发布“鲸鱼宝贝计划”并不突兀,事实上,这家在大病筹款领域打出了名声的公司,并不仅仅是一个筹款平台,他们在公司内部孵化出了一个有着相当规模的公益部门。

2018年5月,水滴公益平台入选民政部第二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上线一年,筹得善款近2.8亿元,筹款额仅次于腾讯、阿里两大巨头的旗下公益平台。
 
困境儿童是水滴公益的主要救助对象:
在过去一年里,水滴有“心愿清单”( 帮助大病患儿在治病期间实现心愿。截至今年10月,已经帮助超过1000名大病患儿实现梦想)、“特困儿童助学”(帮助贫困地区儿童重新迈入校园,目前为全国多地400多名特困学生发放救助金)、“重症孤儿关怀项目”(目标是救助因患有先天疾病而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到现在一共救助了近200名孤儿)。

鲸鱼宝贝计划是上述儿童救助计划的一次系统升级。他们计划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福利基金会,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联合开发公益项目,同时联动媒体,让摄影师搜集弱势信息,让需要帮助的人能在网络发出声音。
 
从产品属性上看,“水滴筹”能让相对有社会资源的患病家庭在窘迫的时候把“人脉”转化为救命钱,水滴公益则是让缺乏社会资源的家庭也能筹到钱。



水滴的“集合影响力”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水滴在设计公益项目时候,并没有把自身视为独立的行动者,而尽可能地试图联动其他的社会部门,并用一种在社会创新领域称为“集合影响力”(Collective Impact)的方式。这是一种大范围的跨部门协作的工作方法,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在骨干组织的协调、支持下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并在互动协作与持续性的沟通中成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这一思路尤其反映在其“啄木鸟计划”、“清流计划”之中。
 
“啄木鸟计划”计划引入媒体监督,借新闻业之力为大病筹款行业提“诤言”。水滴公司合伙人、副总裁陈敏鸣说,水滴筹带着社会属性而生,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支持、监督和指正,只有全社会集思广益为大病救助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行业才有可能更加良性地发展,水滴筹平台也才有长大的可能。



 “清流计划”通过与公安部门联动,震慑筹款领域里的“骗捐”乱象。今年上半年,水滴筹上线“清流计划”,截至今年10月,已联合新疆、吉林、福建、云南等多地公安,共同调查不诚信筹款案例数起,打击不诚信筹款人5名。

我们观察到,无论是没有社会资源的弱势群体,还是筹款领域的“骗捐”等不诚信现象,都不是水滴公司作为一家企业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随着互联网平台兴起而出现的新问题,必须集合政策制定者、执法者、研究人员、新闻媒体、慈善组织等多个跨界部门的优势与影响力。
 
这是一个新兴的世界性的潮流。目前,大多数社会部门在探索怎样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时,往往专注于各自的“战场”,而忽略组织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而“集合影响力”的信奉者则主张:

1)联结各参与方,多向推动项目发展;2)用包容性的工作方式,寻找“最优解”;3)通过精妙元素的配合,建立跨部门合作。

水滴筹、水滴公益抛出的三大计划,呈现出“集合影响力”的若干特质,目前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跨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但前景是令人期待的,他们已经跨过了“集合影响力”最难的一点,既谁有足够的能力与意愿,联动各方去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从目前看来,由平台属性的新经济公司担任这一任务也许最好不过了。



水滴的“集合影响力”尝试对你有何启发?欢迎留言交流。







推荐阅读


区块链大热,这家公司却把区块链优先用于公益
一文读懂中国互联网公益进化史:“指尖公益”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
互联网正在改造中国落后的公益行业
美团大动作:全生态接入公益,美团真要做社会企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