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8.8%一线公益机构收入减半:疫情过了,生存挑战也许才刚开始

黎宇琳、罗苑 共益资本论 2021-08-07

本以为疫情过了,公益行业会随着经济大势逐步回暖,但现在看来情况没那么乐观。

 

2021年4月,中国发展简报发布《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对来自全国范围内399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重在调查一线“执行型公益机构”在疫情下的最新困境与诉求。

 

《报告》指出,与去年同期相比,28.8%的一线公益机构的实际资金收入减少了50%以上,其中有11.3%的公益组织甚至减少了70%或更多。近50%的受访机构对今年的前景表示悲观,他们预期未来机构收入仍将进一步减少。

 

《报告》主创人员、中国发展简报执行主任刘忠亮说:“虽然最终关闭的(机构)只占少数,但社会组织面临的困难显然是很严峻的,这种影响长期来看会导致整个公益生态的恶化。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公益组织、企业和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改变这种困境。”


 
       形势不乐观

01

 

去年同期,中国发展简报就联合14家公益组织开展了一次线上调查,了解疫情给公益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的调查结果与去年的情况基本维持一致,我们猜测:一线公益机构尚未走出疫情的阴影。

 

"

更多公益机构仍深陷财务困境,他们在上半年里用尽办法修补断裂的现金流,并采取降薪、裁员、变“线下服务”为“网络化生存”等方式积极自救,但机构财务状况仍一步步滑向崩溃的边缘。《中国发展简报》的行业调查指出,有近15%的公益机构表示,“疫情影响很大,将使机构难以为继”。——《 疫情没完没了,一线公益机构撑不住了!》2020-07-13

"


疫情尤其对小微公益组织产生了较强的负面影响。这些公益组织的团队规模往往在10人以下,以直接面对社区的服务型公益机构为主。今年的《报告》显示,有15-20%的公益机构受到很大影响,将难以坚持下去,甚至有15.5%的机构表示已难以为继,面临关闭的可能。

 

尚不清楚今年15.5%难以为继的机构,与去年近15%难以为继的机构,是不是同一批机构,重合度有多高,如果基本是同一批机构,也许情况还不至于太糟糕。

 

这些机构的困难,还是难在了老三样:项目开展,资金收入,外部环境。



相对乐观的消息是,有80-85%的受访机构表示能挺过此次疫情。

 

 
       何以至此?

02

 

事实上,早在2020年中,就有熟悉基金会资助运作的人士指出,一线公益机构的真正的生存挑战会出现在2021年,因为“基金会的预算是上一年定的,2020年机构拿的是2019年申请下来的钱,2020年是疫情年,很多企业、基金会都资金紧张,他们会下调2021年的预算。”

 

在2020的疫情年里,许多公益机构的预期筹款额大幅跳水,不少已经获得了企业承诺的预期捐赠,因捐赠方现金流吃紧,也出现缩水或延期的现象。

 

刘忠亮说:“2021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捐赠的锐减,将在未来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公益产生‘波纹式打击’(指波纹效应,俗称“一石激起千层浪”)。”

 

正如《报告》所指出,“政府购买服务”和“国内公益机构资助”这两个来源在疫情期间仍然是执行型公益机构的主要来源。但这些资金的绝对值较上年有较大减少,而来自企业的收入无论是排位还是在绝对值方面都较大减少,这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收入的减少而较少对公益的资助有关。

 

传统筹款渠道受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公益机构就开始转变筹款方式,积极发展月捐。

 

2020年12月下旬,灵析发布《公益行业灵析月捐发展报告》,灵析所服务的163家公益机构月捐筹款额在2020年里迎来了大幅增长。2020年前10个月灵析月捐筹款总额突破3200万,超过历年(2016-2019)筹款总额的48%,预估全年月捐总捐赠额将达到4200万,相较于2019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如下图示)


 

乍一看,月捐量大涨似乎昭示着行业回暖。但实际上,正是因为经济下行,企业的预期捐赠量萎缩,许多公益机构才不得不转向成本更高、成效也更慢的月捐。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机构大力发展月捐,很难说得上是主动转型,更多的是被动求生。


 
       活着

03


关于一线公益机构的困难局面,网友“vim”很淡定地认为“消失不了的”:



机构会冬眠一大批,雨季来的时候会重新激活;人也会消声匿迹一大批,水草丰盛的时候他们也会回来的。这个领域要死不活的时间长了,不会因为这次疫情有大的变化。疫情只是让一些基础性问题呈现出来而已,症结不在疫情上。



我们认同这个判断,疫情是危机的诱因,但疫情不是危机的症结。

 

公益行业近年来貌似发展很快,但实际上泡沫很大,根基不稳,严重依赖政府与企业的输血,很少公益机构有自己坚实的基本盘,这从疫情来后许多机构急急忙忙地发展月捐中可以看出来。

 

《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特意指出,政府相关部门和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改善基层公益组织的资金困境极为重要。

 

参与调查者也普遍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增加购买公益服务的投入、出台更多的鼓励与优惠政策、资助方在资金使用方面给与更多的灵活性、基金会增加资助力度。

 

公益机构指望政府救场,这有无道理?


网友“没尾巴乐”认为:



在这个特殊的状态下,全世界的政府采用各种直接间接的方式救企、稳企,为什么就不能救社、稳社?


往大里说,社会组织也是国家经济组成部分,往小里说,社会组织也是提供就业的行业,怎么就不能让政府给政策支持呢?


80多万家社会组织就应该一起向政府呼吁,最起码能获得和中小企相同的政策度过难关才是!我们就是总习惯性先把自己跟政府分开,免得被指认有强权嫌疑。但别忘了,社会也是一个生态,我们跟政府无法割裂,必然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有可能期待更好的社会。



公益行业当然应该尽可能地争取政府资源,这既有用,也不可耻。但目前形势吃紧,国家说不定还想干点什么大事,手头不见得有多宽裕,给公益行业的支持估计会有,但不宜期待太高。打铁还须自身硬,公益机构要怎么活下去,还得靠自己。

 

展望未来一两年,在财务上精打细算将是许多公益机构的常态,一部分机构会重新思考自身的生态位,苦练内功,并开发出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从长期来看,未必是坏事。

 

 

推荐阅读疫情没完没了,一线公益机构撑不住了!
“很累,也没筹到多少钱”——马太效应下的公益机构
最不该内卷的公益界正在内卷
长期主义兴起,疫情下公益行业月捐量大涨
公益筹款内卷加剧!上游机构要负起责任,资源要向下沉
“马太效应”加剧!4家机构拿走99公益日总筹款三分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