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理解腾讯的“公益数字化”?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 2021-08-07
419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发布题为《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致员工信,普遍被认为是腾讯战略的全面升级,聚焦“公益数字化、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等方面,首期将投入 500 亿元,用于模式探索与试点打造。
 
在这其中,腾讯提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公益数字化”,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体现腾讯哪些新思路?这与公益界此前用得较多的“公益信息化”有什么不同?
 
业界对此有不少讨论,有人认为“信息化是管理思维模式,而数字化要转化用户模式。信息化的路上公益行业已经落后了,好多还是手工作坊,数字化可能带来模式和产业的变革”。也有人认为,数字化未必就比信息化高级。信息化强调的是数据的有序性,数字化则强调把信息扫描进电脑里;还有人认为,这不过就是个造词运动,实质上没什么不同。
 
“共益资本论”的主业是解读公益慈善领域,今天我们来说说,怎么理解腾讯提出的“公益数字化”。
 
按一位内部人员的说法,数字化的思路是腾讯一以贯之的,腾讯用产业思维来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公益,而公益是这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数字化”被腾讯公益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支点,目前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在往这个方向调整,这是有一番大动作的,并不仅是说说而已。
 
这从腾讯520互联网公益峰会的议程设置就可以看出来,基本是ALL IN。
 


插播一个广告:在这两天的峰会里,除了本人担任主持的“可持续捐赠平行论坛”外,完全不提数字化的议程不多了,但即便是这一场,更多谈论的也是互联网公益捐赠,跟数字化也大有渊源。
 
言归正传,要搞明白腾讯“公益数字化”的所指,首先要搞清楚腾讯过去这些年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有一说一,我们不干强行解读的买卖。
 
“共益资本论”团队翻查腾讯自2013年至今共5份(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查阅腾讯3位高管共15篇致辞,发现其中最高频的关键词是“连接”,共出现了41次,其次是“数字化”36次,“生态”36次。
 
马化腾在《2013-2014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做连接,是腾讯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


2013—2014 年,腾讯的整体战略发生了很大变化,修身养性,回归初心。我们羽翼渐丰却希望收起锋芒,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通讯与社交上来——做连接,这已成为腾讯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
 

事实上,腾讯早在PC时代就希望通过数字技术“连接一切”,只不过那时还做不到。
 

原来在 PC 的时候很为难,通讯、社交仅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讯大有可为。手机是一个天然的通讯工具,大量以通讯和社交提供底层服务的机会诞生了。所以,我们不仅要把人连接起来,还要把服务和设备也连接起来。


“连接”具体要怎么做?
 

把自己做成一个零部件,作为一个开放接口提供给很多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把账户关系链、社交广告能力、支付能力作为最原始的工具开放给合作伙伴,至于搭成什么样的模型,做成什么样的事情,我有时候真想象不到,但我相信你们可以做出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


三年之后,马化腾把“零部件、开放接口”说法升级为“数字化助手”,并在2018年明确提出要做各行各业“数字化助手”的使命。
 
腾讯这家公司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他们会承认自己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所以腾讯的战略在很多时候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在具体布局上会有很多“留白”,这些留白有时候会显得腾讯没什么想法,尤其是这些留白并没有被“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填补的时候,但这同时也是腾讯很有活力的一点,他邀请用户和合作伙伴来共创,并赋予参与者很大的自由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今日的繁荣肯定不是谁“计划”出来的 ,而是自由生发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的背后,腾讯强调的“连接”,不是点对点的连接,而是“点对群”的连接,每一个被赋能的点,就是一个连接者(微信号),再把这些连接者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数字生态”(朋友圈)。

(网络图片)


马化腾在《2017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里提出了“数字生态共同体”的概念:
 

我们深深地植根于数字生态共同体,我们有责任呵护整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数字生态的绿水青山。
 


简而言之:用数字技术“连接一切”,进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我们再来看看腾讯公益这些年来具体干了啥:
 
腾讯公益2007-2019年的大事记:
(据《中国互联网公益》(陈一丹著)一书及“共益资本论”对腾讯公益跟踪报道整理)
 

2007年6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同年推出腾讯公益平台。

2009年5月,腾讯月捐上线。

2009年6月,腾讯公益基金会发起“腾讯新乡村行动”,为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支持。

2012年,腾讯“筑梦新乡村”项目启动,计划5年投入5千万。

2013年1月,腾讯公益平台捐赠总额突破1个亿。

2014年8月,腾讯公益微信平台“一起捐”上线。

2014年11月,腾讯“为村”移动互联网乡村计划出炉。

2015年8月,腾讯公益推出“运动捐步”。

2015年9月,首届99公益日举行。

2017年3月,腾讯公益推出“透明组件”,并依据“透明组件”制定了“99公益日”准入规则。

2017年5月,腾讯可信区块链方案落地“公益寻人链”,连接腾讯内部多个寻人平台。

2018年3月,对2017年“透明组件”进行了大幅升级,并推出捐赠“冷静器”功能。

2018年4月,腾讯公益发起首个“行为公益季”,首届主题为“走路就是公益”。

2018年6月,2018年99公益日“共建”游戏规则,近80位学者、专家、媒体、律师等参与建言。

2019年4月,腾讯公益自己定位为公益慈善领域的“工具箱、连接器、生态共建者”。



乍一看有点乱,捋一下就不乱了。事实上,腾讯公益10余年来一直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透明化建设;让公益“出圈”;促行业共建;助乡村振兴。
 
其他几个逻辑比较简单,我们挑“透明化”说说好了。
 
透明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腾讯公益反复强调的重点。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腾讯公益发力自2009年,真正想明白要干什么大概是在2012年左右,期间中国公益界最大的新闻是“郭美美事件”,那时候,几乎所有人在第一次接触公益项目时都会询问对方透明度的问题。
 
至少在2013年之后(也许更早),腾讯公益一直把推动公益行业“透明化”视为己任,这体现在对腾讯公益平台的运营中,无论月捐、一起捐,数字技术逻辑下的公开透明都是硬性要求。
 
但在2015、2016两年中,99公益日带来的除了高歌猛进的公益筹款数据,也曾引发公众对某些公益机构善款去处和进度披露问题的更高级别的关注,腾讯由是在2017年推出了 “透明组件”,并在2018年对“透明组件”进行大幅升级,逐年加码,越来越严。不符合规定的机构,腾讯公益拒绝其参与99公益日活动。
 
我一度认为,在这样严进严出的机制之下,透明度应该不是个问题了,但目前的问题是,公益项目的透明化进度似乎跟不上吃瓜群众日益增长的透明度要求,也许区块链技术能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
 
综上,数字化是一种手段,“数字化助手”是腾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在这背后,腾讯希望“连接一切”,构建一个“数字生态共同体”,在过去几年,主要回应透明化、公益“出圈”、行业共建、乡村振兴等公益议题。
 
形势一直在发展变化,许多新的议题也正在兴起,公益行业正告别从一个跑马圈地、野蛮生长的发展阶段,小而美的公益项目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各种多元化的,根植于不同地方文化的社会组织也在兴起,作为一个平台型组织,腾讯公益想必会因应形势调整自己关注的议题,但“数字化助手”的定位大概率是不会改变的,这将一直是腾讯最核心的优势。


推荐阅读“诱导性募捐”或被钳制,腾讯推“冷静器”让网民捐前再想想
腾讯公益的新思路:时间拉长,盘子扩大,出圈加速
要破圈!腾讯组100+自媒体大号助公益机构99搞大事
腾讯确认99公益日存在“机器刷单”,警惕“黑科技”入侵公益筹款领域
警惕99公益日的“刷单”风潮,隐秘“套捐”恐透支社会信任
前方高能!这些项目可能参加不了99公益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