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人物:“红枣奶奶”陈锦屏
她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学位委批任的博导。数十载寒来暑往,她奔忙于贫困山乡,戈壁边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课堂到企业厂房,指导的红枣等农产品加工开发产业造福地方百姓。学生叫她“红枣奶奶”,近80岁的她说:一息尚存,快马加鞭。她叫陈锦屏,著名食品学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教授。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柿乡”,也是我校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陈锦屏教授科研团队的科技服务地区。日前,我校组织领导和专家赴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考察我校科技服务工作。在考察期间,桂林当地政府和桂林联发食品有限公司对我校陈教授等提供的柿子加工技术创新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在此支持下实现了柿饼工厂化、规范化生产,促进了柿子种植产业发展。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地企业专门提到,年近80的陈锦屏教授几年前还不辞辛苦,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吃、住、研都在厂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作为我国著名食品学家,陈锦屏教授的报道屡见不鲜。今天,我们特别选编了2012年陈教授应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邀请,在“陕西省2012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作的题为《这是一条宽阔的路》的报告,从中我们可以领略陈锦屏教授的科研信念、学术操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风格以及感人的精神风范。
这是一条宽阔的路
▎大地为板,树枝为笔
枣树原产中国,有近8000年的栽培历史。枣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当然,我国红枣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对象。中国枣树栽培面积2000多万亩,年产250多万吨,有800多个品种,特别是有一些有趣的观赏品种,如胎里红、茶壶枣、磨盘枣、蝴蝶枣等。陕北从府谷县到延川县有长400公里,宽10公里的枣树带。
但是每至鲜枣采收季节,往往秋雨连绵,常年损失率25%—30%,严重时颗粒无收。
上世纪60年代,因为觉得科研知识分子必须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否则将一事无成,我承担了商业部下达的“解决红枣霉烂,确保枣农丰产丰收”的科研项目。
当时,自己亲赴红枣种植区,从大荔县沿黄河北上至佳县,枣农的枣经国家统购统销,可丰衣足食,但霉烂令其难为;同时,商业部传来消息称,中国枣在国际市场又特别畅销。农民的期待令我心情万分沉重,深感责任无比重大。经过科研攻关,我解决了红枣霉烂问题。陕西省彬县姜渠公社姜渠大队布试验示范点,陕西省科协曹达主席主持了“红枣烘干技术”现场会,全省枣农代表欢聚一堂,看着一个多月才能晒干的枣,一昼夜就能烘干的“似锅里油炸出来的枣”,群众欢欣雀跃。
烘枣烘制成功的消息马上传开,各地枣农纷纷要请我做指导。
1975年春,我做了腹部肿瘤切除手术,本该卧床休息,但刚40多天,陕西省大荔县请我去检查烘房,二话不说,我扎紧腹部绷带就起程,走了4个公社,检查了一百多座烘房,当年该县烘制干枣100多万公斤。
1976年,山西省芮城县西陌公社夏阳大队,大雨烘灾,粮食几尽绝收。我和农民奋战十天十夜,盖起的烘房命名“胜天炉”以“龙口夺枣”,使农民赢得了“救命枣”。
巴蜀雨多,每年有千万斤的辣椒烂掉。1979年,我应四川省供销社邀请,在盐亭县工作连续3年,主持实施了一整套“辣椒人工干制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辣椒霉烂问题,获四川省重大科技奖。同年,应盛产黄花菜的江苏省邀请,在长江三角洲的镇江县黄墟镇布点,一干三年,才明白了“光化学问题”。
从60年代初至今,为解决红枣霉烂问题,自己也说不清办了多少个科技培训班,举行了多少次科技报告会。农家房舍,站着蹲着,说讲就讲,大地为板,树枝为笔,只要生产需要,就奔赴第一线。
▎“农民的心上人”
1984年1月13日中国食品报长篇以“农民的心上人”为题报道。(取其一段如下):
收获季节阴雨连绵,山东乐陵县的金丝小枣霉烂了,山西芮城县的中草药霉烂了,江苏丹徒县的黄花菜霉烂了,四川盐亭县的的辣椒霉烂了……烂掉的全是农民的汗水、心血、收入。二十年来,有一个人在为避免这些使人痛心的损失奔波着。她,就是陈锦屏。
该报编后记:一个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陈锦屏这样一个带着孩子的女同志,为了解决农民普遍遇到的产品霉烂问题,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图名利,分文不取,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奔波数十省,二十年如一日,令人佩服。
经过了20多年将产、学、研一体化为国效劳、为民服务,我深深认识到:一个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应用的关键应该是能够为人民谋福利!也只有这样,你的科学事业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90年代的机遇和挑战
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而就在这个改革开放日渐深入人心、国家步入繁荣昌盛的市场经济年代,科学界频频出现科学道德问题,剽窃、抄袭、假冒、贿赂等等不良行为屡屡发生,社会公众对科技工作者群体的道德水平存在质疑和有着较高的要求。
我从自身做起。90年代以来,出远门传授技术,到山区科技扶贫,大多由老伴卢志正“保驾护航”,为了共同付诸心血的事业,青春焕发,老而弥坚,进入人生的又一个花季。
1993年,我帮助“中国红枣之乡”的清涧县,建立巨鹰红枣企业,传授红枣加工技术,亲自命名的“滩枣”一举成为全国名品,年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
在“陕北百万亩红枣商品化基地”,在我的技术支持下,榆林地区建成了20多个红枣为主的加工企业,130多个季节性加工点,从业人员上万人,为陕北红枣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9年,我荣获国家科技部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杰出贡献奖”。
2000年至2005年,受山西省吕梁地区邀请,每年暑假及节假日,我奋战在吕梁贫困山区,协助枣农修建1516座烘房,烘干枣8270多万斤,产值4.4亿多元,新增利润2.9亿多元,新增税收2700多万元。吕梁地委及行署授予我“科技突出贡献奖”。同时,协助吕梁、榆林、延安三市建造烘房4000多座,总产值达10.07亿元,新增利润6.67亿元,新增税收0.62亿元。共举行50人以上红枣科技报告会及培训班67期(次),达7300多人,印发资料6520多册(份)。
▎以诚信为基础的科研事业
现在与以往不同,责任与拼搏不可或缺,但诚信犹为重要。21世纪以来,通过亲自实践,我深深感悟到: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科学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应该而且必须是诚实!
2005年,我应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邀请,为其解决红枣商品化问题,时至今日,从西安到新疆和田,每年往返至少两次,一干就是7年,双方签订协议,以字为据以笃信实诚,我遵守协议中的承诺,以我的技术帮助农14师创建了国内首家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红枣加工企业—昆仑山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和田玉枣”名誉中外,供销商一枣难求,公司牛气十足,农14师2006年的枣林6万多亩到当今的近20万亩将发展到100万亩,兵团枣业欣欣向荣,浩瀚戈壁不再沉睡!下属的224团远近驰名,人人向往!国家林业总局和新疆政府召开的相关高峰论坛,我均被邀请为贵宾作大会报告。
正是以责任、拼搏为前提,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农3师的叶河源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农1师的大漠枣业、新疆冠农艾丽曼果业有限公司闻风而动,相继签订协议,许多援疆企业和当地企业如民丰县的天萌枣业有限公司、和田县的虹合圆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阿克苏地区的众信枣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亦纷纷签订合作协议。
信任,是对一个人莫大的鼓舞和崇高的评价!信任,是要以真实言行证实!
南疆一年一度的收获加工季节到了,今年我第3次赴疆是11月2日,我要去为协议实施终止了的3家企业继续进行帮助,我还要去为正在实施协议的5家企业履行诺言。
这一去的20天中,行程几千公里,有两天汽车行程都在12个小时以上,我的实践证实着我的诺言,赢得了对方的高度赞扬,兵团农14师给学校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表彰信:“陈教授不辞辛苦,服务兵团,倾其才干,支援边疆,体现出一代专家的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我们对陈教授给予高度评价和尊敬”。
汽车奔驰在沙漠公路上,我吟着自创的打油诗:茫茫戈壁,天地相连。心怀坦荡,志高路远。几载春秋,情深意绵。一息尚存,快马加鞭。
▎这是一条宽阔的路
数十年来,由我主持的农产品人工干制技术等科研项目,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五项。获山西吕梁地区授予的科技突出贡献奖和科技部扶贫办授予的杰出贡献奖。我本人也获得多种荣誉,6次获省(部)级优秀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不少同学问我是什么力量使你坚持科技兴国、支农、造福广大劳苦农民,付出大半辈子心血?
记得1991年,我作为全国十名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之一,在清华大学作报告时说过这样的话:祖国和人民给予了我学习机会,创造了使我施展力量和智慧的环境,我从内心热爱祖国和人民。多少年来,我以一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心,走着一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走着一条肩负责任、努力拼搏、坚守诚信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是一条越走越宽阔的路。
陈锦屏自述:自强自立 有益于人
(写于2006年)
我自幼接受母亲教诲,决心做一个自强自立、有益于人民的人。大学阶段又受到路广明、周山涛两位老师的深远影响,路广明教授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周山涛教授教书育人,作风凌厉,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治学和如何做人的双重道理,更加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培养自己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本领。
调入陕西师大后,除讲授专业课外,还为博士生、硕士生主讲“果蔬现代加工工艺学”“食品Seminar”“食品酶学”等课程。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教书更重视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另一方面,把教学过程当作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我的学习过程,在研究、实施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在教学相长中不断积累能量。
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对我来说是密不可分的。面对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自己在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方面的特长,倾心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与发展,这是我一生的愿望,也是我几十年来的行动。我团结和带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先后主持完成了18项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陕西省下达的及食品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其中“果品蔬菜人工干制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在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四川、湖南等15个省市推广,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红枣、辣椒、黄花菜的干制理论和干制工艺方面有独特见解,创造性地研究实施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干制设施,确立和实施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指标、温度和通风面积等工艺参数,科学地阐明了红枣、辣椒、黄花菜的人工干制理论和操作规程。相关理论和工艺参数被多种书刊资料引用,多次在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上交流,学术上完善并丰富了果品蔬菜干制的理论与实践,受到学术界同行的公认和赞誉,并应邀赴日本进行专题学术交流。
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多年来,我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四项,厅(局、地)级一等奖五项。1990年我获得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颁发的“科技兴陕先进工作者一等奖”,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得科技部“振华扶贫支农杰出贡献奖”,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我主编出版的教材、著作、科普图书共10部,参编5部,共计撰写了150多万字。其中主编的54万多字的《果品蔬菜加工学》,1991年获西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同年获得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我主讲的《果品蔬菜加工学》于1992年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我还担任全国统编教材《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副主编。
1986年任硕士生导师以来,共招收、培养了26名硕士生,其中8人攻读博士学位,11人晋升副高以上职称,2人赴国外留学。自1993年开始,指导博士生6名,均获高级职称,成为单位骨干。我也先后6次获得农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及院校授予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2年、1993年由农业部和人事部分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目前,除了继续招收食品科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外,我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有结合陕北的主导产业——“百万亩红枣商品化基地”和“百万亩山杏商品化基地”的建设、由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省下达的“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红枣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等多项红枣研究课题,以及“山杏系列产品加工工艺研究”“山萸肉功能成分研究与产品开发”等项目。我现在主攻红枣这一中国特色功能食品的加工工艺研究及其功能评价。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食品的功能由过去单一的提供生存必需的营养而迅速地转变到保健、强身、美容、延寿等功效上,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现在,也已成为食品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对这一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充满信心,并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为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国人的健康造福。
工作朝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为人要诚挚,工作需勤奋。这是我数十年遵循的信律。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感谢信
▎网友热评
@verna_青鸟:很多年前上过陈老师的课,应该是八大菜系鉴赏之类。吃大当年就这么霸气开这种课。陈老师上课太有意思了。
@米哈里琴科-拉赫玛尼诺娃:对对对,八大菜系鉴赏,俄罗斯战略学,女性健康之路堪称三大神选!
@阿西吧的人生不需要好脾气:还记得七十年校庆的时候,她刚刚拔了牙要换假牙,那天她捂着嘴巴笑着说“啊呀没牙不好看,不过明天就装新牙了” ,我记得她虽然普通话不标准可是仍然很努力的在读那句“曾经昆明湖畔的蛙声阵阵”。
@我恶魔的青春:充满活力的她总是能感染别人,让人丝毫感觉不出岁月的痕迹。
@yiguokafei:回回上课都要感叹陕西大枣大好。
@西安米兰卡卡他爹:这样才是大学女神代表。
@心汐1985:上过陈老师的选修,特别精神特别有意思的可爱老太太。
@芥momo末:陈奶奶还于1984年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食品学院,是我的祖师奶奶啊。
@苏帆_Sue:她是西农和陕师食品学院创始人,依旧在工作岗位奋斗不止!
@口罩先生:奶奶,我想你了。
▎介绍
陈锦屏,女,汉族,1937年8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益阳县人。195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蔬菜专业,1991年任教授,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现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一直从事果品蔬菜贮藏加工学科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