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 ┊ 为你读师:《我的大学》

2月18日,《朗读者》上线,

豆瓣评分9.4



许多人说它是综艺节目的又一股清流。

第一期节目结束后,

获得无数网友的好评


朗读者、书和书架,

没有炫目的舞台,

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

相比其它娱乐综艺而言,

这样一个看似“冷淡”的节目

却把万千网友圈粉


无论《朗读者》的音律,还是前些日子风靡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的韵脚,都让人看到汉语的出尘之美,在“蓝瘦香菇”刷屏的多元时代,或许一生亲切母语,一句应景诗词,能让我们脱口而出“最美是中文”的感慨,奏响心灵深处的共鸣,回归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其实,与《朗读者》类似,官微也有一个这样的栏目,叫《为你读师》,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能够让师大人通过文字记录生活,通过朗读和聆听来享受生活。欢迎师生、校友及网友们朗读一些感动过自己、影响过自己、希望和大家分享的文章、诗词,讲述自己的故事,做一个诗意栖居的朗读者。


我们的投稿方式是:

投稿邮箱:weshare2013@qq.com

要求:提供图文、音频以及联系方式


望你的每一次的真情流露都得到唯美对待。


附上第三期的唯美链接~


师大 ┊ “为你读师”


今天我们为你带来《为你读师》的第四期:《我的大学》









文 / 朱鸿

朗读者 / 晓河

剪辑 / 张卓



我的大学



命中注定,我只有一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我生长在乡下,小学为邻,中学离村子也不出三里,但大学却很是遥远,因为它当时中止了招生工作,上大学是要推荐的,其当然遥远而且渺茫。
    


中学的班主任是一个活跃的人,有一天,他得意地决定,要率自己的几十个乡下孩子见识一下大学,便是陕西师范大学。步行几十里,进入一个幽美的园,穿梭花木之间,仰望图书馆爬着青藤的红窗,踏了踏明亮宽敞的教室的台阶,竟对斯大学产生了深度喜欢,并暗中向往。
  

几个春秋以后,乾坤扭转,大学之门骤然打开,似乎到处都在招手。不过陕西师范大学古朴的图书馆及其周边的垂柳昂杉,曲槐直松,反复挠我的心。别无所念,惟思斯校,从而毅然择之。我一直不敢骄傲地认为此乃缘分,因为缘分便把我和我的大学对等了。我有种种理由证明,当它的学生属于我的幸运。它给我的多,我报它的少,这笔帐我还是清楚的。
  


哲学是我的专业,但作家却是我的理想,要兼顾显然不易。然而在斯校数年,我不但收获了一种哲学思维,而且还得以发表作品,真是有福了。其气氛宽松,老师慷慨给予,确实是求智得智,求道得道。阎景翰老师、刘路老师、刘明琪老师,指导过我的写作。循循善诱,诲而不倦。曹冷泉老师和畅广元老师,评点过我的文章。所圈所批,久而弥新。他们的故事,我曾经一再说起,因为扬其善就是扬斯校之美,就是颂斯校之风。他们无一是我所修专业的老师,不过待我无一不是喜悦的,扶我以诚的,对我有启示的,甚至以肩膀让我站立的。
  


毕业之后,我在社会上闯荡,难免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陕西师范大学始终是我的后盾和平台。出版了一点著作,产生了一点影响,我的大学都关注着,并给以鼓励。我的作品的第一个讨论会,是母校的学弟学妹们自发组织的,我的关于文学的第一个讲座,是母校的张国俊老师邀请的。2002年春日,陕西省作家协会主持讨论我的一部散文集,裴亚莉老师发言说:“朱鸿虽然是一家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不过我觉得他一直就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人。”这是我和裴老师第一次见面,我觉得她透露了一种信息,它使我感到母校的仁爱和温暖。
  


忽然有意回到我的大学执教,便投书时任校长的赵世超先生。之前我并不认识他,此举显然是冒昧的,不料赵校长的支持坚定而有力,于是我就成了斯校的一位老师。教学自有其秩序,作为新手,我确实还有些许陌生,鲍海波老师和王敏芝老师便帮助我,甚至代劳计量和填表之类的琐事。想从新闻与传播学院转到文学院,李西建院长和傅功振书记便大度接纳,使我归位于文学岗位。张宗涛老师安排的课程,为我留下游刃有余的空间,以方便写作。
  


从1999年起,我便收集陕西的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包括一些历史人物的资料,艰难之极,又不清楚怎么筹措经费,遂在外地调查之际,总是寻找朋友,希望旅馆能够打折,难免尴尬,甚至狼狈。回到斯校以后,我仍在悄悄做这件事情。主管人事的张建祥副校长发现了我的窘境,立即通知我使用科研启动费,河水便奔流了。我尤其感动的是,现任校长房喻先生在百忙之中专门约我,认为我的资料收集是抢救工作,有意义,建议我申请科研经费,并说:“出门在外,也不能太艰苦,不能住的太差!”我不知道房校长从哪里获悉了我的状况,然而我知道有一次,他到文学院去考察,还提到学术要包容,要尊重个性,给了我准备之中的研究以肯定。
 

 

也许有人以为我是在发布感恩榜。有这样的意思,我不会掩饰。在世间,即使助我一臂之力,我对他的谢忱也永无止境。一张感恩榜根本不能尽我之意。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究竟凭什么得到这所大学如此之久且重的支持呢?我究竟为它做了什么呢?我何德之有,何能之有,何功之有?遂感到十分渐愧和歉疚。有时候便安慰自己,认为斯校固有其厚德载物之品质,人文主义之蕴含,所以凡是它的学生,都会得到支持的。然而我仍觉得自己幸运之极,它给予我的多,我回报它的少。
  


我偶尔会想应该以什么方式给我的大学一些贡献。我有瓦当收藏的兴趣,也收藏了几个好的瓦当,我愿意在合适的时候捐出来,充实斯校的博物馆,以表达我的感情。然而大学博大的仁爱,显然不是为了得到几个瓦当,而且瓦当也担不起,遂觉得自己的所想有一点荒诞和可笑。
  


也许这所大学支持我,根本就没有任何要求,它仅仅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操守办事。只要它的学生有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意志,它对谁都是支持的,这是它的传统。一旦在斯校浸染,它的传统便要渗进你的血液。我以为,感恩榜上的那些人,都是这种传统的担当者和发扬者。不过我还是一直在提醒自己,必须加紧努力,争取有大的作为,否则就辜负了我的大学。
  

我只有一所大学,但它的激励却是强劲的,这就够了。我喜欢我的大学。


     (2008.12.15,原载于《陕西师大报》第422期  本文略有删节)



作者朱鸿简介

作者简介


朗读者晓河介绍

晓河,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新闻广播新闻主播,陕西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委员会顾问,全国第五届小说演播艺术家,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歌剧舞剧院朗诵考级委员会陕西主任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生指导老师。



微刊发布:每周日晚发布最新一期《微享周刊》,敬请留意微信提醒。


查阅往期:回复对应期号(阿拉伯数字)即可获取相应微刊。如输入数字【155】,将会收到第155期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