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书房|林乐昌和他的“哲”味书屋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的林乐昌老师最爱读书,以书为友。从毕业留校任职起,林乐昌就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研书之旅。历经数十年的心血,他重新编校的《张子全书》问世,期间陆续发表各类文章,作品《正蒙合校集释》荣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就奖”。看到这里,你是否已迫不及待想要参观这位“中国传统哲学的耕耘者”的书房。
文案 / 支丽蓉 孙皓鹏 陈佳薪
记者 / 孙皓鹏
摄影 / 韩丹凤
责任编辑 / 张莹
▎书房主人
林乐昌,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工作,2000年任哲学系教授,2004年被聘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近世中西哲学会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哲学与文化》(台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参与《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哲学史》等多种学术著作的撰写。独立完成或主持完成了2项研究课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台北辅仁大学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研究计划1项);承担(主持或合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载《正蒙》集释及其研究”、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学思想史研究”,以及陕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陕西师大重点研究项目、台北辅仁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计划等多项研究课题。
▎先生的书房
紫黑色木质书柜,未经过多雕琢,整整齐齐陈列着一排排的书籍,大到厚重的竹帛书,小到各类文件摘要,都有自己的落脚处。林乐昌的书遍布了文史哲多个领域,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系列文册,至现代欧美、日本的哲学著作,古今中外名家的思想精髓都汇集在这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书柜里。书是按照专题来分类的,“天人合一”、“以易为宗”像这样的标签随处可见。除了两个较为正式的书房外,从客厅走廊的闲置处,到卧室阳台角落里,无不穿插着大大小小的书柜书架。“窗户被书遮住了半掩,灯的开关窝在书堆里,装饰柜变成了临时书柜,在家里是常有的事。”林乐昌的夫人打趣道。
林乐昌的书目皆有自己的标签,有的张贴在抽屉把手的凹陷处,更多的是做成一个个“标签簿”,方便检索。除了藏书之外,他对于期刊和论文也有保留的习惯,哪怕有一点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都会做成剪报,好好保存下来。林老师特有的“文件集”占去了整个桌面,里面是一些平日摘录的文献资料以及笔记总结,细致到各类问题分支,都囊括其中,大量的读书积累为老师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乐昌平日里没什么爱好,除了读书就是做研究。从毕业留校任职起,林昌华就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研书之旅。历经数十年的心血,他重新编校的《张子全书》问世,期间陆续发表各类文章,后来的作品《正蒙合校集释》荣获“国学成果奖”。林老师说:“做研究,尤其是做书的研究,一定是要建立在大量的积累下才能学有所成。所谓的论文,不应该是东拼西凑搬弄文献,只有通过思辨,融入自己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只是一篇读后感而已。”
▎读书有方
谈起读书箴言,林乐昌先生认为:“读书的六字箴言:兴趣、研究、方法。读书一定要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鼓励大家多花功夫、培养兴趣,如果确实觉得乏味,还是奉劝其早日改行。读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要深读,集百家精华深入挖掘,研究其精髓,才会有所增益。读书要有章法,我在读书几十年间一直得益于《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目录学的门径之一,其严密科学的分类,偌大的收纳书目总量,为研究提供了线索,方便检索相关书籍。此外,所涉猎的书籍应是有科学价值,有未来拓展性的,而不是急于求成,只想着面面俱到。”
谈起读书经历,林昌乐先生说:“读书是终生的,无论你的学识如何,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书本伴随左右。”引用林乐昌夫人说的一段话,“现代人就是想的太多,读的太少。就以手上这本书为例,前些天在机场读过的部分,昨晚在修改论文的时候就用到了。这种机缘巧合,谈何不是是书本的一番馈赠。再者,要提高对读书的重视度,在我修改研究生论文时,常常不是内容和论题的问题,而是基本的文字问题,对于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
▎寄语
对同学们的寄语:规范、思辨、求证。
读书需要保持初心。虽然现在很流行电子书、掌上阅读,但是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过回归专业,回归书本,多去读书馆。毕竟,纸质版阅读的体验会比网上阅读更加丰富,思想性、学术性也更深一些。
("先生的书房"专栏介绍:先生的书房 · 预告篇)
抱道不曲,拥书自雄,我们期待师大有更多的先生愿意分享书房与读书之乐,我们更欢迎同学们直接微信留言,推荐你所崇敬的老师和他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