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交新朋友 | 我校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携手,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更大贡献!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5-10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服务国家战略

助推地区发展




4月

4日上午,我校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举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副院长白宏、总工程师宁奎斌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我校校长游旭群、副校长杨祖培以及学校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西北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黄建军主持。


会上,白宏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的基本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三个方面介绍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基本情况,强调该院是站在服务国家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从“传统地质”向“大资源、大生态”的绿色调查转变,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宁奎斌介绍了双方合作相关事宜,他谈道,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方在中省地学领域全面合作,共同研究地质方面的问题很有意义。


杨祖培详细介绍了我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自然科学研究等基本情况。她希望我校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教育部联合开展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在学科互助、人才交流、实验室共建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


杨祖培和白宏分别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签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游旭群指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作为公益性研究机构,以国家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为己任,紧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陕西以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我校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地质调查、国土资源研究等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间,希望发挥彼此优势,携手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游旭群希望双方尽快做好对接,细化合作内容,抓好落实,早日结出合作硕果。



洪增林在讲话中指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陕西师大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这次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希望双方能够围绕重大课题合作、人才培训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旅游文化发展和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端人才、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一起励精图治,奋勇拼搏,深化合作,开拓创新,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简介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是陕西省地勘单位改革过程中组建的唯一一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成立于2010年8月,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地质调查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高级工程师32人,高级工程师119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国务院参事1名。目前建设有“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专家院士工作站。该院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助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日报 

(2015年8月11日第1版  有删减)

陕西师范大学被誉为“教师的摇篮”。近年来,学校在引领和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适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文社会科学、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人才及科研优势,以助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地方建设主战场,形成了校政校地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1

部校共建 为造就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搭建新平台


“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是适应时代形势发展,促进学界与业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举措,是学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14年12月,学校负责同志在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时如是说。根据共建协议,省委宣传部和学校共同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探索和实践部校联建联创的教育培训机制,推进陕西省新闻事业发展和学校学科建设。 


部校共建平台搭建后,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在建立人才交流互聘和教学科研合作长效机制,打造新闻传媒省部级精品课程、承担陕西省科研项目与人才培训、建设教学基地、建设一流新型智库等方面与省委宣传部共同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共建后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整合了陕西省内的各类媒体资源,有利于新闻教学、新闻研究与新闻事件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更加适应新闻事业发展,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新闻人才。”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教授说。他更期待通过这块“试验田”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术阵地。  


2

校企合作 为加快产学研融合构建新联盟


近年来,陕西师大高度重视与陕西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断挖掘自身特色,围绕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研发、土地开发与环境修复、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能源化工、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与省内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构筑科研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 


2015年4月22日,陕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刘阳带领10家省属大型国企走进师大,与学校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内容包括:支持学校创新智库建设;共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施人才战略联姻;共同构建研发平台。当天,10家国企的60余名技术人员与该校6个学院的科研人员进行了项目对接与座谈。


3

校地合作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2015年6月17日,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与陕西师大正式签订《杨凌示范区与陕西师范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书》。他表示,杨凌的六大中心优先向师大开放,希望师大在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领域的科研成果能优先落地杨凌高新产业园区。

 
近年来,陕西师大已先后与渭南市人民政府、汉中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安康市政府签订了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汉阴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佛坪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秦岭药谷项目协议,与镇安县生产力中心签订了合作完成2014年度陕西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协议,与曲江临潼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签订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等等。 


 “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仅仅是一个开始,最主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寻找合适的对接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该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喆之教授道出了校地合作的重点。该实验室以陕西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依托,在“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长期开展西北地区尤其是以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名优、道地、大宗和珍稀濒危中药材的规范化栽培,野生资源抚育研究与推广,珍稀濒危药材快速繁育,中药产品开发及应用及天然药物化学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仅在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该实验室就与佛坪县人民政府及陕南两家公司签订了3个与中药材有关的项目。

 
目前,该实验室已指导汉中、安康、商洛等地20余家企业,带动陕南3市10余个县,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生产、野生资源抚育等基地建设,已选育出山茱萸、黄姜等新品种8个;山茱萸、绞股蓝通过国家GAP认证;白及、黄姜、华中五味子、党参、黄芩、连翘、丹皮、银杏等多种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已覆盖西部多个地区,推广种植面积130多万亩,年均新增经济效益2.6亿元以上。 


4

省部共建 为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和建设新型智库探索新渠道


陕西省是全国8个创新型试点省份之一。为破解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科研和人才瓶颈,2014年12月,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陕西师大签署合作备忘录,围绕一流学科群、新型智库、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就业创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希望陕西师大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创新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三个陕西’地方发展战略,不断为陕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在签署合作备忘录时充满信心地说。


近期,省发改委向陕西师大划拨专项共建经费,用于丝绸之路研究院智库建设、省级工程中心(实验室)建设、实验动物饲养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内容。借助省部共建的支持,陕西师大的国际长安学研究院、西安学研究所、唐史研究所、回族——东干学研究所、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宗教研究中心、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丝绸之路经济、文化、民族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整合凝聚力量,争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族宗教、陕西文化资源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丝绸之路沿线商贸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我校正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通过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要动力,依靠坚持内涵发展提质量,大力推进政府主导、学科驱动和企业参与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力求在服务国家、区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刘书芳

图片/ 孔冬

责任编辑/ 张莹

内容来源于学校官网、《陕西日报》

大家都在看


师大宝藏|你愿意做咱教育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守护人吗?

用好“金钥匙”,振兴教师教育,陕师大这样做!

请回答,1988|这场毕业30年后的聚会,您约吗?

师大喵风|抱“宠”不松,拥猫自“萌”

必读|@全体师大人,这件大事与你息息相关,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了解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