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报国 奉献西部 | 把科技成果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5-10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习近平


陕南安康、汉中和商洛三市地处陕西广中平原以南,为秦岭、巴山腹地,同时也是陕西省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在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占到了24个,其中还包括全省所有11个深度贫困县。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校积极发挥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特色及人才优势,依托校内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国家级平台资源,在陕南贫困地区将发展濒危名贵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和野生抚育及相关产业开发作为推进科技惠民的重要途径。


“造血”五位一体,“输血”四级联动


陕西师范大学坚持以国家政策引导及产业发展为方向,以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技术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为支撑,以道地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为抓手,以技术培训教材编印为辅助的“五位一体”中药材产业扶贫新模式,强化特色、凝聚重点,先后扶持陕南百余家企业开展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大力推进科技转化与产业化推广,打通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关节点,带给企业及当地药农新增产值数百亿元,累计帮扶百余万百姓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学校技术支撑—企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产出—贫困户增收致富”四级联动的特色产业脱贫新路子,助推陕西省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作为陕西省科技特派员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团团长单位,我校长期为陕西省发改委、科技厅、林业厅等省直部门及陕南三市地区等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为陕西省制定省级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与全省各地科技部门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作为技术支撑,在陕西、云南、重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等地区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生产、野生资源抚育等基地建设,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22个贫困县以及陕南3市10余个县的中药产业发展;山茱萸、白及、华中五味子、党参、黄芩、连翘、丹皮、银杏等多种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已覆盖西部多个地区;先后选育陕西道地、大宗中药材新品系20余个,育成山茱萸新品种4个,编著培训教材并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研究制定规范化种植技术30余项,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27.89万亩,抚育野生药材50.85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22.7亿元,把学校的科技成果写在了祖国贫困地区“希望的田野”上。


桃李芬芳满处,科技之花遍野


以我校王喆之教授为核心及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坚守田野、心系三农。依托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立足西部,以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名优、道地、大宗和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为研究对象,从药用资源及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及调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功能等三个方向开展重点突出、相互关联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发改委秦巴山区珍稀植物繁育保护工程项目等二十余项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专著3部、教材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4项。王喆之教授团队也因此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王喆之教授本人被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并先后三次被评为陕西省产学研结合先进工作者。


作为已经在高教战线上耕耘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王喆之情注桃李,乐育英才,他为陕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指导和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奋战在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科研、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实现科技报国、奉献西部的理想。


言传身教、事必躬亲,他和团队的老师们在陕南贫困地区积极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规划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野生资源抚育示范基地,为当地贫困群众开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示范之路,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一个守土尽责的师大故事。


王喆之教授团队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作技术指导


▎产学研一体发展,产业扶贫成效突显


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十余个县,留下了师大人不辞劳苦的身影、不畏险远的脚步、不断进取的精神,不留姓名的事迹。


在我校“双百工程”扶贫点安康市岚皋县,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闫亚平教授多次带队赴原我校“两联一包”扶贫点二郎村开展产业扶贫调研。实验室根据气候、土地、适生药材、种植基础等现状,为当地制订中药种植“精准扶贫”规划。我校已帮扶二郎村建立了10亩白及示范种植基地并无偿提供价值15万元的白及种苗,以此带动当地中药种植业的发展,助力二郎村并带动毗邻村镇实现“精准脱贫”。白及为市场稀缺的名贵药材品种,目前每公斤干重价格达到600-800元,按目前价格计算,3年后10亩白及的产值超过200万元。


闫亚平教授赴岚皋县官元镇二郎村

作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


此外,陕西森海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从2015年起应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成果——“太白贝母种苗繁育及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在公司岚皋县生产基地开展太白贝母种苗繁育与规范化生产,共建立太白贝母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6000m2,繁育优质太白贝母种苗2500万株,预期经济效益600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强毅博士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户100人次以上,带动周边群众20余户用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强毅博士在我校岚皋县中药材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作技术指导


在安康市石泉县,王世强博士指导陕西乾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黄精种苗繁育、林下抚育、GAP种植等相关工作,培训药农500人次,建立育苗基地12500 m2,年育苗上亿株,并规模化规范化栽培。该成果有效地保护了黄精野生资源,解决了药材供应短缺问题并促进其深入开发与利用,年实现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起到重要作用,获得县政府的高度认可。


黄精林下种植及温室规范化种植


在安康市汉阴县,张华峰博士研究团队在2016年就帮助汉阴县建立了汉阴县富硒菊花规范化基地栽培基地,并相继成立了“汉阴县中药材、富硒食品实验站”、“安康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汉阴硒菊农科省级星创天地”,扶持发展安康聚源实业有限公司建成集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菊花产业园区1个,富硒菊花种植试验示范田500亩,组建菊花专业合作社1个,并建成初加工生产厂房3000余平米,生产线3条。在陕南地区依靠富硒菊花栽培、富硒食品加工和销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华峰博士在汉阴县指导菊花种植


在安康市石泉县、汉中市留坝县以及商洛市柞水县,我校建立了濒危药材白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种苗繁育与生产体系,目前可将白及种植成本从现在的20000元/亩降低至6000元/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材供应短缺与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带动了白及种植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校牛俊峰博士项目组积极解决企业及种植户值所缺,指导了多家企业对白及进行快速繁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石泉县乾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留坝县秦汉中药材贸易有限公司,洋县芸生白及种植基地等。通过“产、学、研”积极实施,鼓励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的模式进行白及产业推广,目前在该区域建立了标准化的白及直播育苗基地300余亩,规范化种植基地2000亩,结合大健康生态种植模式进行仿野生栽培推广5000余亩。项目实施周期内,解决了当地了劳动力富裕等问题,并积极相应政府脱贫攻坚号召,吸收了一大部分贫困家庭的劳力进入企业从事劳动,并积极通过种苗发放,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每年可为当地企业及农户带来1.2亿元的经济效益。


牛俊峰博士在陕南地区指导当地群众种植白及


在安康市旬阳县、汉中市城固县、商洛市山阳县,李向民教授、张延妮副教授牵头选育“安姜1、2、3号”黄姜品种在当地分别推广种植1.6万亩、3万亩、1万亩。采用课堂讲授和操作实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良种繁育基地所在行政村的技术人员和种植专业户举办黄姜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培训班、黄姜生产管理规程技术培训班、黄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技术培训班30余次,为参加人员发放《“安姜3号”黄姜良种栽培技术要点》(简易教材)5000份。通过培训,使所有基层技术人员掌握了黄姜标准化生产的管理要点和质量控制指标,所有专业户掌握了黄姜生产的关键技术,收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校技术人员编印的黄姜种植技术培训系列材料


在汉中市佛坪县,康杰芳副教授、白成科副教授团队从2008年开始就长期负责指导和培训当地企业及农民开展中药山茱萸高接换头、新品种(石磙枣1号、大红枣1号、秦丰、秦玉)推广、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规范化栽培。以“公司+农户+科技+政府”的运作模式,在陕西佛坪县长角坝、袁家庄、西岔河、十亩地、大河坝、石墩河、陈家坝和岳坝镇等地推广50000亩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在佛坪县长角坝镇和西岔河等镇建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500亩。显著提高了山茱萸产量和品质,使20000余农民从项目实施中受益。同时,通过实施山茱萸林下套种技术,种植天麻、猪苓、白及等适生中药材,使山茱萸园林有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综合收益达到3000万元以上,项目区年人均增收1000元。此外,我校还和佛坪县山茱萸酒厂开展前期合作,研究山茱萸鲜果发酵酿制保健酒工艺流程,提高药用活性成分和口感,从而解决当地“山茱萸丰产伤农”原材料价格持续低迷的问题。目前已推广和改良新品种3000余亩,每亩提高产量约15%,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每户农民年平均增收约1500元,为陕西南部山区开展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贡献了一份力量。


我校技术人员指导当地农户种植山茱萸


在汉中市镇巴县,李焘副教授团队指导镇巴县泰昌农牧有限公司进行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种植工作,开展镇巴县大池镇泰昌农牧业现代农业园建设,建设重楼、大黄、川乌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亩。该工作获得县发改委立项支持,并形成带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25万元,带动中药材种植户年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实现镇巴县大池镇201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李焘副教授交流指导重楼种植


在汉中市南郑县,崔浪军副教授项目组指导陕西华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在南郑县法镇、青树镇等地建立附子规范化栽培基地21505亩,良种繁育基地230亩,联合南郑县科技局合计培训药农与相关技术人员2500人次,合计产生经济效益约6451.5万元。不仅帮助了当地附子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其他药材的科学种植。


崔浪军副教授在附子规范化种植示范园指导种植户


在商洛市柞水县,顾蔚教授团队指导陕西盘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在柞水县开展了《十万亩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GAP基地建设》项目,已建成华中五味子种质资源圃50亩、华中五味子良种苗繁育基地200亩、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示范基地1000亩、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抚育基地100000亩。通过华中五味子种苗快速繁殖技术的推广,为秦岭山区农民种植药材提供种苗,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药材,同时对华中五味子遗传多样性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已形成“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模式,公司加工生产基地解决了200人就业,并带动当地5000农户参与基地野生抚育项目,增加了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百姓脱贫有促进作用,得到了政府、企业、农户的高度认可。


放眼未来,随着学校实验室科研成果的不断产出,西北濒危药材种质资源库的逐渐建立,我校将持续推进“四级联动”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扶植更多的企业,带动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个个濒危药材野生抚育示范基地

如雨后春笋般绽开在祖国的大地上

是辽阔夜空中的一颗颗明星

更是飘散在风中那一首首春天的赞歌

歌颂着中国反贫困斗争的史诗

歌颂着一群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

把科技成果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内容来源/ 科学技术处、校扶贫办 师大官网

编辑/ 张莹

大家都在看


西安军地高校联唱《我爱你中国》 | @陕西师范大学

嗯~奇妙教育博物馆之旅,带你探寻戏精文物师大宝藏

师大“声”活|“亭”下脚步读世界

小手抖一抖,师大专属高颜值ppt模板全拿走.ppt

澎湃的青春|闪Star首届启夏青年节开幕,走了一场最炫的传统民族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