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夜读 | 思政课上,讲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我打开了这款游戏
思政课要怎么上才更有意思?
这恐怕是让很多思政老师想破头的问题。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全国思政老师上了一堂“思政课”。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在这些宏观的指导思想下,思政老师具体该怎么做呢?观察者网专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这位有着丰富思政课教学经验的副教授,曾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男神”,他对于高校思政课又有哪些独特体悟?
► 采访 观察者网 吴立群
观察者网: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从您的教学实践来说,您觉得“思维要新”这一点该如何解读?在突破“老一套”的同时,是否应该把握一些度?
曹东勃:我理解,思维要新,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基本状况和教学对象的基本特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80后读大学的时候,不论什么课程,尤其是思政课这类大课,都是倾向于当“后排议员”、躲着老师往后面坐的。那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也没有今天这样强调。而当下的95后、00后大学生,他们表面看似乎仍然跟我们近20年前差不多。但他们有着远为丰富的表达渠道,所以更可能是一种线上活跃、线下沉默、课上老实、课下积极的状态。那么,在大班教学一时无法改变,因而课堂互动短期内很难有更大改观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就要主动开辟第二战场,向课外延伸、向线上延伸,擅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在班级群、线上讨论中广泛参与。还可以参加学生的读书会活动、观影活动,开设专题性的讲座,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补充。
比如我基本上每一节课,必定要有至少一篇自己的研究文章,以二维码的方式穿插在课件的相关位置。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然后以这种方式推荐学生去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再比如在讲到文化的部分时,我会专门推荐学生去读路遥八十年代的小说《人生》,我会参加他们的线下读书会,和他们共同讨论小说的时代背景,延伸到整个八十年代关于人生观问题的几场大讨论。这样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几次往复,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对当下很多问题和处境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有更深的体会。
路遥的作品,曾对一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新时代的新青年,必须以诚相待、真诚交心。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真理在握,就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这样的老师,学生是不会买账的。
我始终认为,基本的理论框架是需要稳定的,这就是度。但是在理论框架稳定的基础上,外装修、内装修都大有文章可做,任何课程要让学生感兴趣,必须通过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实现某种“改造”,进而赋予授课教师自己的特色,东施效颦、亦步亦趋、照抄照搬都不会受到欢迎。
观察者网:“马原、毛中特背到海枯石烂,然后全部忘掉”是许多学生上完思政课后的吐槽。于是,近年来一些老师开始用歌曲说唱、角色扮演、拍抖音等形式上课。对于这些颇具个性的思政课形式,您觉得是否值得进行宣传、推广?是否会在无形中为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在教学中,您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增添思政课的趣味性?
曹东勃:我觉得大学思政课相对于中小学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条件更有利了。大学的任何课程,都并没有中考、高考那种指挥棒的效应,相应的,也就不会“自带”那种巨大的应试压力。当然,学生对于分数仍然是锱铢必较、寸土必争的,但毕竟与中考、高考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有利的条件下,教师完全可以用一种更远离说教灌输、让人昏昏欲睡的方式和远离死记硬背、以考试为目的的方式,探讨真学问、研究真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在没有应试压力或较少应试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来拓展自己的社会认知。因为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平时成绩比重最高都可以达到40%,我们一般都用这部分权重来调动学生深度阅读和社会调查的积极性。最终笔试成绩的60%,大家基本上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差异不大,起决定性作用的、能体现学生思维深度和闪光点的,往往都在平时成绩的40%之中。为什么我们不用好这一激励约束机制,而非要用那种传统的灌输方式把师生双方都搞得疲惫不堪呢?
被众多学生转发的马恩合影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赞成您提到的某些教学形式。在我看来,有些形式有作秀、夸张甚至庸俗媚俗的趋向,我并不赞同。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一场供给侧变革的强烈需要,应当允许教师因时、因地、因教学对象、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大胆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革新。
我这个人平时喜爱调研,也乐于动笔,有时是一种教师的职业病,看到哪个电视剧、纪录片、电影,我都会觉得是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讨论的素材。
比如我讲到三农问题的时候,我会推荐学生看《乡村爱情》,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直到2017年那一季都还没有出现农村电商,让他们思考为什么2019年最新一季象牙山村搞了十多年才出现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专业合作社会不会成功。
再比如我讲到道德的部分,我会推荐学生看《猩球崛起》三部曲,跟大家讨论“来自猩猩的人类”和“来自人类的猩猩”、“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
《猩球崛起2》剧照
又比如我讲到一国两制,我放一首八十年代的香港老歌,在课件上逐行显示歌词:“万水千山纵横,岂惧风急雨翻。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独闯高峰远滩,人生几多个关。却笑他世人,妄要将汉胡路来限。曾想痴爱相伴,一路相依往返。谁知心醉朱颜,消逝烟雨间。凭谁忆,意无限。别万山,不再返。”在他们惊讶于有如此美妙词曲的时候,告诉他们这是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让他们猜是哪一部、歌词描绘的是哪个主人公。由金庸展开整个香港文化背后血浓于水的中国根基。
还比如我讲到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离当下的学生太远了,怎么让学生有一种现场感,怎样带他们回到历史的“事发现场”?我会在课堂上,打开电脑,打开一款战略游戏《Superpower II》,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治理的游戏,我打开界面,选择中国,给学生演示不同的“玩法”反映的治理路径和政策选择,再引申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是如何走出来的。你一定要让学生有一种参与感,让他回到历史中去,作为决策者,通过模拟的场景看看有几种选择,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抑或是别无选择。
我经常到农村调研,住在农民家里有300多天。目前挂职云南省元阳县,深度参与脱贫攻坚,这也是一笔将来回到课堂上可以永远讲不完的宝贵经历。你要知道,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到工厂车间、田野村落,但他们恰恰对这些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最感兴趣,他们固然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也是对理解真实中国最有动力的一代新人。这就是我们应该在供给侧加大力度、提供高质量教学的动力。
观察者网:您在相关评论中写道:“思政课的教学与科研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桩事。好的教学一定是一种科研驱动式的教学,必须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您看来,当下有哪些“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在思政课上做出重点的阐释、回应?
曹东勃:这方面的问题俯拾即是,而且越是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这些问题越是萦绕在我们周围,在互联网时代的放大效应下加速传播,如果在课堂上完全避而不谈,既不诚实,也挫伤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
比如,怎样讲清在我们这样一个超大型社会实现社会放活、行政分权、政治强大三者的有机统一,我们的制度优势怎样确保这一点;如何阐释和回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的问题;怎样理解当下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及其背后的制度支撑与条件;怎样理解中学政治课本里就经常出现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和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的“饱暖思淫欲”“有钱就变坏”,怎么看待当下的道德状况……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都是学生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作为教师,不仅自身要全身投入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而且要乐于带动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这一广阔的天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融国情教育、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于一体,在阅读与实践的不断往返中讲清“轻舟已过万重山”背后的“事非经过不知难”。
观察者网:在您的课堂上,学生比较关心哪些社会问题?您是如何将这些兴趣点和思政课的教学结合起来的?
曹东勃:学生除了关心上面谈到的一些问题之外,也很关心跟他们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及涉及自身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
有上过我课的学生,面临是否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个人选择时犹豫不决,在我的公众号留言,征询我的意见。我给他们讲了自己往年作为面试官参加学校志愿者选拔时的见闻:“让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成绩很好,绩点很高,甚至直接保送研究生也是有绝对的把握和很强的竞争力,但他们就是希望先去边远地区和农村服务一年,再继续自己的学业。一个报名西部计划的小姑娘,已经考上研究生,但还是决定先去西藏做一年志愿服务,家里也很支持,非常纯粹,没有半点功利性的东西。这一代年轻人很少束缚,有闯劲,更敢于和乐于追随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内生兴趣,更可爱,更让人佩服。”
也有学生问我对大学生应征入伍怎么看,我告诉他:“你是什么样子,不是他人所能框限的,是你自己活出来的。我们完全可以反问一句,谁规定的上财毕业生就应该是‘某种样子’?就一定要去某一类行业甚至某‘几大’公司呢?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说支持,我就明确告诉你。只要这种家国情怀是你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召,我绝对支持!”现在这几个学生已经服役两年,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了,我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其实学生关心的这些兴趣点,无论是对个人自身的困扰,还是对社会问题的困惑,都完全可以纳入现有的这几门庞大的思政课体系之中加以消化和应对。思政课这个体系是个无底洞:“毛中特”我讲了四年,这个课程体系最为庞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无所不包,几乎可以囊括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域,我个人的研究兴趣完全不受限制,总是飞不出这个五位一体的“五指山”,有的是问题可以研究;“思修”我也讲过五年,大量阅读文献、与人讨论,花了三年时间改造成一个十二个关键词的基本框架——理想与信念、国家与民族、人心与人生、道德与社会、职业与家庭、法治与政制;“近纲”、“马原”,一个讲史、一个论理,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有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哲学史论辩作为滋养课程的质料。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实际上已经网罗了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绝大部分命题,只要用心投入,扎实研究,不可能没有吸引力。
观察者网:当下高校思政教育还有哪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曹东勃: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思政课、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是三个不同的范畴。思政课仅仅只是一种课堂教学,诚然这种课堂教学要有所改进,也必须如我前面所讲的,向课堂之外甚至学校之外延伸,但是其主要战场毕竟就在课堂。
就课堂教学而言,不仅需要思政课程,也需要课程思政,这是上海近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也就是挖掘其他各门课程、各个教师的育人功能,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比如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史中就有丰富的德育元素,我们中学的数理化教材里往往只会给出一个直接的定理结论,而以这个科学家个人姓名命名的这个定理,其探索的艰辛过程、回应的时代问题、同时代的其他技术路线等等这些丰富的科技史内容,都被裁剪了。实际上了解这些方面,是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再比如很多社会科学自身就有很强的道德属性,会计学的诚信、管理学中的企业伦理等相关内容,都是天然的德育素材。当然这种课程思政绝不是反客为主,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如盐融水,而不是直接喂盐。
超出课堂教学之外,高校思政教育更重要的责任主要落在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身上。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最常打交道的是这个群体。但是长期以来,这个群体承载了太多超出其自身初始功能定位的繁重任务,往往在一个辅导员面对上百个学生的同时,还要承担学院安排的很多事务性工作。这就极大影响了这支队伍做好学生思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学院的专业教师也绝非可有可无、有课则来、无课则宅的一个群体。学生是把专业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们非常希望这些老师能够在课堂之外给予更多的学业指点和帮助,在他们遇到选择困惑的时候也非常希望听到作为“过来人”的这些专业老师,在他们的大学时代是如何规划和选择的。然而当下更多的专业课教师,仅仅把责任限于每周一两次的课堂,有些多校区办学的学校,老师们急匆匆坐班车去上课,下课了急匆匆出教室赶回城的班车,跑来跑去跑得比谁都快。这是不行的!
长此以往,责任和重担都压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身上,当然不堪重负,也差强人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2016年高校思政工作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这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都提到一个“三全育人”的概念: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有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聚焦到人才培养、教书育人这个本份上来,以本为本,才能搞好高校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四年大学毕业之时,仍能保有一份赤子之心,保有对未来的希望并以之为动力,担当起对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正直、果敢、理性、慎独。
「师大夜读」
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能够让师大人通过文字激励前行,通过思考启迪人生。欢迎师生、校友及网友们分享那些感动过自己、激励过自己、影响过自己的文章,深度阅读,思考人生,做一个向阳而生的闪Star。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要求:提供图文、作者简介以及联系方式。
希望每一次思考人生都能照亮你前行的路。
微尚工作室
作者/ 曹东勃
编辑/ 王怡宁
责任编辑/ 张莹
本文转载于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 已获得转载权
大家都在看
陕西师范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陕师大位居第53位|2019-2020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公布!
嗨,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