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ar·夜读 |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

人民日报评论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2-08


      这是一条壮阔的道路,这是一段辉煌的征程。新中国70年的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首过去,70年的历程沉淀下怎样的发展智慧、凝聚起怎样的精神力量?展望未来,70年的经验如何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推动“中国号”巨轮继续前行?今天分享六篇文章,与您一起探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①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

  中国经历了多少曲折而终能转危为安、履险如夷,这恰恰说明,中国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

  

观察当今中国,可以看到“难”和“进”这两面。外部环境复杂,风险挑战严峻,是为“难”。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中国不仅宏观经济稳中有进,而且创新活力不断涌现,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跻身世界首位。在难中进、向高处行,把握“难”与“进”的辩证法,为理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犹记新中国成立初期,“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因为数量太少,几架飞机只好飞了两次。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我们还曾遭遇封锁与遏制,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面对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的挑战。但愈是艰险愈向前,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一路行进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在建设人类历史上规模最浩大、气势最雄伟的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新中国70年历史,就是把困难当阶梯、不断向上攀登的奋斗史诗。



  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正是对各种挑战的回应,唤醒了我们主宰自己命运的自我意识,激发起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豪迈情感,推动中国进入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动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世界的遏制与封锁,我们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未知风险,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正是在与困难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不断改革之路、不断学习之路、不断创新之路。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这样一种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经过70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道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定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为了赢得一时掌声,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的是耐力和韧劲。在现代化过程中,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停滞不前,这样的教训发人深省。在70年发展历程中,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中国经历了多少曲折而终能转危为安、履险如夷,这恰恰说明,中国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激荡着战胜前进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今天,我们确实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但70年来没有哪一天是容易的,新中国的发展成绩,哪一个不是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的?放在70年视野中看,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定信心、保持乐观?“涉深水者得蛟龙”,在70年的坐标中接续奋斗,我们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遇见更好的明天。


  保持向困难进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起点上,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我们将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在应势而动中日日常新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②



我们的制度具有应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政策,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正是“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方法论,让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中国的变革,总是能在短时间迸发巨大力量。去年,为企业减负成为共识,今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就落地生根,政策红利惠及无数市场主体;去年,中央决定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现在科创板已经在促进形成中国的“科技+资本”模式。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着一种强大的变革能力。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赓续着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社会主义中国,也让这样一种变革精神、变革能力贯穿于70年的奋斗征程。



  70年来,从探索建立公有制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学习苏联经验”到“走自己的路”,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变革的实践气势如虹。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气魄,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精神,再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变革的精神一以贯之。正是因为不断与时俱进、勇于推动变革,新中国虽历经沟坎,但始终能不断校准方向、调整政策,走出一条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应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政策,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世界形势,开始了推进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开启了用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历程。而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进程中,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再到今天的创新创业浪潮,每个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可以说都是我们顺应时代大势、适时推动变革的产物。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样一种因时为法、随事而制的变革能力,让中国能够始终踏准时代节拍、跟上时代变化。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正是将坚守道路与自我完善并举、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打破教条限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造独特的中国方案、形成丰富的中国智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更加注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活力的勃发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更加注重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改革方案。以土地制度为例,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的中国特色产权界定,有效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是“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方法论,让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新中国能够日日常新、其命维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用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用党的坚强领导引领国家发展进步,我们党勇立时代潮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我们这个国家始终激扬着善于变革的能力,始终在时间的坐标中不断前行。

  有人把中国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以变而在”,也就是说中国把应变求变、善于变革作为一种存在方式。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把这个“变革中国”的故事书写得更加精彩。



把握开放与自主的辩证法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③



对于优秀文明成果、国外先进经验,既要保持开放心态,同时也要有一个立足中国实际的消化吸收过程

把握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越是开放就越要自主,中国的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世界可以听见中国开放的铿锵之声,更能看见中国独立自主的身影。在6月的G20大阪峰会上,中国宣布将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既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窗口,更是一系列自主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这如同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开放是自主基础上的开放,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与世界互动。



  回首新中国70年奋斗征程,可以发现,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不断学习世界、不断融入世界,同时坚持以我为主,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既坚持扩大开放,又坚持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既坚持交流互鉴,又坚持独立自主。两者相辅相成,汇成新中国70年长河浩荡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结合,正是新中国70年能永远“面向未来”的关键。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如何实施开放,没有成功先例可循,因此必须立足国情,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开放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样的方法论启示我们,既要打开眼界更要立足自身,对于优秀文明成果、国外先进经验,要保持开放心态,同时也要有一个立足中国实际的消化吸收过程,坚持辩证取舍、洋为中用。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曾对中国广泛汲取外部经验和资源,同时又充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发展的方式给予高度评价。把握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越是开放就越要自主,中国的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由此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新中国70年的重要启示在于,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把握好中与西、内与外之间的内在张力,处理好借鉴与自立、开放与自主的辩证关系。在全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这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中,我们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之时,更需要独立自主,更需要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决心和定力。

  1988年,一位发展中国家的政要来到北京,希望邓小平同志能谈一谈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邓小平同志回答道:“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他还补充说:“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在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过程中,中国不仅没有失去自我,反而用自己的眼光冷静判断,进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这条宝贵的经验,对世界各国发展具有启发意义,足以沉淀为全人类的一笔财富。



把规模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④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与“10亿级人口规模”相结合,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绝无仅有的壮丽征程
“超大规模”既为我国抵御外部风险挑战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余地,也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力支撑
  中国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航者”和“主心骨”,能够把内部巨大的丰富性统一到国家的整体框架中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这个判断所彰显的中国之大,有着生动的呈现。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在继续巩固;在科技领域,“天眼”探空、“蛟龙”探海、“嫦娥”探月,国际媒体感叹“中国正在把科学‘超大化’”。走过70年风雨,中国以大国姿态屹立世界东方。

有人把中国之大概括为“四超”,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底蕴。19世纪,英法崛起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美日崛起时人口是上亿级的;而新中国70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与“10亿级人口规模”相结合,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绝无仅有的壮丽征程。大江大河、大潮奔涌,中国善谋善成,把后发劣势变成了后发优势,把规模优势转化成了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正是因为“大”,让我们有条件实现规模效应。一方面,亿万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断释放“人口红利”,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让中国形成了无可替代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形成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效率优势。这两者构成了规模效应的一体两面,成为7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学中,“雁阵模型”下的产业梯次转移常用来解释后发国家的发展。然而,正如学者所言,中国巨大的规模和体量,“内部就可以进行垂直分工”,内部就可以形成“雁阵”,实现分工合作和产业协同。改革开放初期,不同地方因地制宜进行探索,比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温州模式”、外贸加工出口导向的“珠江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放眼当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不同区域之间虽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协同性。这样的纵深,既为我国抵御外部风险挑战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余地,也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


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能够把亿万人民凝聚起来,激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规模优势不会自动变成发展优势,世界上不乏人口众多、面积广阔的国家,但却少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中国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航者”和“主心骨”,能够把内部巨大的丰富性统一到国家的整体框架中,能够把内在的力量凝聚到民族的共同目标上,形成整体效能。一方面,东、中、西三个地区按照发达程度不同,正处于前后相续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进行积极的发展探索;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体制又能够把差异性的发展探索纳入到整体框架内,让不同的地区相互借鉴、彼此激荡,形成整体力量。这就能够发挥整体与部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释放出整体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曾感叹:“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搞建设,很不容易。”他更豪迈地宣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新中国70年,“超大规模”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我们不惧风浪的底气所在。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我们的事业将一往无前,我们的未来将充满希望。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形成合力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⑤



善于把国家的引领作用与民众的自发创造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重要经验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既以基层探索实现试点风险可控,又能够依靠强大的国家能力,把基层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

在摸石过河中创造新事物、新经验,在顶层设计中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就能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双重动力

在脱贫攻坚这场人类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中,国家推动有力,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奔赴脱贫一线,同时贫困群众主动努力、积极探索,形成内生动力。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我们总能看见国家推动和群众自发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激荡,汇聚成了巨大发展合力。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人民的政党,必须激发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力。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的使命感,引领东方古国不断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意志坚定有力;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壮志,有“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大胆探索,群众自发的力量从大地上顽强生长起来。可以说,善于把国家的引领作用与民众的自发创造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重要经验。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用好这两种力量



  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不断提供宽容的社会环境和有利的政策空间,为民众自发创造提供了优渥土壤。以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利于民企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民营企业也从无到有生长起来;到1992年之后,“春天的故事”传遍中国,“下海”“承包”“股份制合作”等成为热词;今天,减税降费、简政放权让创新创业热潮涌动,点燃亿万人民的奋斗热情。蓄积已久的激情、活力与创造力,随着制度大门徐徐打开喷涌而出,多少无名山丘崛起为时代巨峰,多少蜿蜒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国家自上而下的引导和鼓励,点燃了蕴藏在民间的创新引擎,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


  中国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全社会的改革智慧和基层探索的积极性。在基层探索之后,中央可以对局部经验进行总结评价,这就形成了一种基于实践探索而且风险可控、成本较小的试点机制。比如说,农村能不能搞大包干?国企股份制改造好不好?土地流转采用什么方式?面对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我们始终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尝试,在这样一个“先行先试—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开辟出一条风险最小但效率最高的发展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再比如创办经济特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先行先试作为经济特区的一项重要职责,目的就是探索改革开放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样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的发展方法论,正是中国独有的试点推广机制。“试点”就是小范围的基层探索,“推广”则是中央在基层探索基础上的顶层设计。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以基层探索实现试点风险可控,又能够依靠强大的国家能力,把基层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我国改革开放就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就是要更好激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动力。今天,从经济社会发展、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到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改革,再到脱贫攻坚、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都需要更加注重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自发创造,就能自我迭代;有顶层设计,就有发展航向。在摸石过河中创造新事物、新经验,在顶层设计中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就能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双重动力,推动中国号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⑥



注重各个领域、各个区域之间的统筹兼顾,使得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耦合,在协调均衡中形成整体效能,这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必须做好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纵观今日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大潮涌动。雄安新区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贯通东西如长箭入海,粤港澳大湾区矢志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协同并进……下好发展一盘棋,这种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方法论,贯穿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提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在建设时期,我们避免了苏联重工业一枝独大、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问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时期,我们注重经济建设与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自觉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可以说,注重各个领域、各个区域之间的统筹兼顾,使得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耦合,在协调均衡中形成整体效能,这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是重要内容。“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一方面,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是为了补足短板、避免“木桶效应”;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制度安排紧密相连,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必须做好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正因此,“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需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对空间维度的统筹兼顾。典型的体现,就是既推进城乡融合,又统筹区域协调。就拿城乡关系来说,在经济起飞阶段,更多强调农业补贴工业;在发展起来以后,则更加注重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一直发挥着现代化的“火车头”功能,而农村则扮演着中国发展的“蓄水池”角色。进入新时代,我们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更好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形成各司其职而又彼此支撑的整体效能。


  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对时间坐标的统筹兼顾。70年风雨兼程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聚精会神走好脚下的路,未雨绸缪谋划未来的路。70年来,中国已经从当年的“一五”计划延续到今天的“十三五”规划,在长时间段上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和长远性。中国不仅有放眼长远的规划,也有聚焦当前的目标,确保每一步都能稳扎稳打。既能仰望星空看长远,又能脚踏实地抓当前,让中国的发展不断延伸到未来。

  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对发展全局的统筹兼顾。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这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一种系统思维。比如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统筹兼顾其他各项建设,让经济发展更有效率。中国为什么能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工厂?除了坚持开放政策,还有在政治建设中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在社会建设中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文化建设中倡导艰苦奋斗,这些因素相辅相成,才推动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讲究重点突破,又注重整体推进,我们就能在统筹兼顾中纲举目张,在总览全局中齐头并进。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着眼全国一盘棋,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协调联动,我们就能让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各项政策之间相互协调,汇聚成推动中国发展的综合优势。

(文章原标题为:《人民日报六篇文章,为您解读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
  


「师大夜读」



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能够让师大人通过文字激励前行,通过思考启迪人生。欢迎师生、校友及网友们分享那些感动过自己、激励过自己、影响过自己的文章,深度阅读,思考人生,做一个向阳而生的闪Star。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要求:提供图文、作者简介以及联系方式。


微尚工作室

编辑/ 韩晓晴

责任编辑/ 张莹

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大家都在看

《光明日报》:我志愿成为“西部红烛”

男女生比例、最萌年龄差…… 陕师大2019级萌新大数据来啦!

今天我们来追“星”……

征稿 |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来啦!

欢迎你,新师大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