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师大 | 金秋到师大来看“她” !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9-04


唐碑英华  墨韵流芳

近日 由我校图书馆主办、教育博物馆协办的

2019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唐代碑刻精品拓片展

在教育博物馆开幕


清拓本 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作为“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读书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拓片展以“唐碑英华墨韵流芳”为主题,精选唐代碑刻拓片50种(156件)进行展出,展览分为四个主题展区:唐代书法名家及几位唐代帝王的书法作品;反映唐代宗教活动的碑刻拓本;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儒家典籍——开成石经拓本;全面反映唐人生活和唐代书法全貌的千唐志斋藏石拓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整拓柳公权《玄秘塔碑》,此拓本将螭首、碑额、碑阳、碑侧整裱为一轴,观之可得原碑原貌,可谓鸿篇巨制,世所罕见;清拓本《开成石经》是全国最权威的儒家典籍范本;明拓本《大智禅师碑》,钤有清代著名藏书家孙星衍及清末民初书法家张伯英的收藏印,碑侧图纹也达到了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顶峰;颜真卿书《殷府君夫人碑》、柳公权书《符璘碑》因碑石已毁,仅存拓本传世,尤显珍贵。此外《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阙特勤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中兴颂》《颜氏家庙碑》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金秋到师大来看“她”——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唐代碑刻精品拓片展回眸: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片历来美名远扬。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老西安:废都斜阳》曾提到“到陕西师大去看拓片”是古城文化人一大乐事。师大图书馆藏金石拓片有多少、有多好,一直是个美丽的传说。1979年,卫俊秀先生返回陕西师范大学;彼时,他已年逾七十、过了退休年龄,时任师大党委书记兼校长李绵同志破例安排他到图书馆工作,整理、研究馆藏碑帖拓本、组建校书画研究会。前前后后在图书馆的四五年间,他遍临名拓、在日记中做了大量的“校碑随笔”;他珍惜劫后余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临碑不辍,尤其是对石门颂、郑文公碑、霍扬碑等拓本用心甚多,魏碑拓本滋养了他的书法实践。


今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退休老专家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总书记希望图书馆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坚守图书馆人、博物馆人“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

 


名家刻石:荟萃唐代书法最高成就的碑刻拓本


向下滑动查看


此次展出从初唐大家欧阳询的楷书名碑《九成宫礼泉铭》《皇甫誕碑》隶书《房彦谦碑》、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及同州圣教序,到颜真卿的《多宝塔》《殷府君夫人碑》《元结碑》《臧怀恪碑》《颜勤礼碑》及《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徐浩、李邕等名垂书史的大家书丹的碑刻拓本。


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玄奘去西域求佛经的功德而亲自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传世拓本中,除王行满所书的《招提寺圣教序》未展出外,褚遂良所书的《雁塔圣教序》、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同州圣教序》以及弘福寺怀仁 和尚历时26年从王羲之书作中集字完成的《集王圣教序碑》拓本应有尽有。


公元518-907年的大唐王朝,经历289年、21朝皇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交响乐中一段华彩乐章。一千多年前,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万国来朝,丰仪万方。


睿宗书丹的《唐景龙观钟铭》


这次展出了唐代皇帝御书碑刻拓本包括睿宗李旦撰文并书丹的《唐景龙观钟铭》。有唐一代,道教盛行。李唐皇室不仅尊老子李耳为远祖,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于乾封元年(666)二月还为老子李耳追授谥号“太上玄元皇帝”。铸造于唐睿宗时期的景云钟即是唐代道教文化的重要物证。景云钟,因其铸于唐景云二年而得名,又因其最早悬挂于唐长安城景龙观钟楼上,故长期以来文献记载多称之为“景龙观钟”。


武则天与《升仙太子碑》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一代女皇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升仙太子碑(1)

升仙太子碑(2)

升仙太子碑(3)


升仙太子碑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矗立于河南偃师市缑山之巅,2006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方由武则天撰文书写的巨碑,彰显了一代女皇的雄才大略,书法神采飞扬,独具神韵,亦开唐代草书刊碑之先河,不失为女性书作之精品。尤以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隐十个鸟形笔划,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未几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


风流唐玄宗的两方名碑


石台孝经


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石台孝经》,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碑文隶书,十八行,行五十五字,书法工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原石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长方柱体,四面刻字,高620厘米,宽120厘米。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原石现位于西安碑林中心展区的碑厅中。

 

阙特勤碑


《阙特勤碑》碑圭首上镌刻"故阙特勤之碑"楷书汉字,碑文为唐玄宗御制御书,字体为隶书,十四行,行卅六字,工整而法度森严。碑石现存蒙古人民共和国。在碑文中,唐玄宗首先追述了唐与突厥历代的友好关系,然后强调双方自玄宗朝确定父子关系后,即呈现了新的和平。《阙特勤碑》的突厥和汉文的铭文前所未有的戏剧性对比,真实反映了当时突厥统治者与中原王朝和平时期的诡谲关系。


1892年,俄国出版了碑文图录照片。1894年,丹麦人汤姆森宣布释读出双碑,译文刊于《鄂尔浑和叶尼塞碑文的解读》中。此后,中国学者展开了对《阙特勤碑》的研究和拓印。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20《九姓回鹘可汗碑跋》中,对这个过程有详细记载。文中介绍了清驻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志锐,遣人赴现场拓印了《阙特勤碑》,其上有志锐将军的题跋,称这里的生活很豪迈,"短衣射猎,与蒙人为伍,毡房吃羊,均来得及。"此为《阙特勤碑》的第一份拓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宣统年间,清驻库伦(今乌兰巴托)大臣三多拓印200份《阙特勤碑》,分赠友好,并著长篇跋文发表,从此,深藏于草原的突厥名碑渐为世人知晓。1935年11月,中国蒙古史学者韩儒林先生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6卷第6期上,发表了《突厥文特勤碑译注》一文,使我国学术界知悉了《阙特勤碑》的突厥文内容。


岁月悠悠,一千多年过去了,中国文物专家以及自称突厥后裔土耳其国的专家,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阙特勤碑十分关注。  





开成石经: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图书、《十三经辞典》的滥觞


向下滑动查看


国宝级文物开成石经, 全称 《石刻十二经并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命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大约用了七年时间誊写完成。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初诏命经学大师贾公彦、孔颖达订正经籍。至文宗大和年间,在郑覃、唐玄度的建议下,依汉故事镌石太学。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郑覃传》记载:“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以正其阙。’从之。” 内容涵盖十三经中除《孟子》以外包括《周易》等12种经书。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共刻经文650252字。每碑经石高约1.8米,面宽0.8米。下设方座,中插经碑,上置碑额,通高约3米。1949年以前“碑林管理会”将碑石去额平列,成现存的形状。开成石经的版面格式与汉魏石经不同,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约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先表后里雕刻碑文。每一经篇的标题为隶书,经文为正书,刻字端正清晰,按经篇次序一气衔接,卷首篇题俱在其中,一石衔接一石,故不易凌乱。可见当年刻石是颇费一番构思的。



唐石经原来的排列状况,今不可考。自宋移置于今址,皆坐北朝南,中留缺口断开为东西两厢。东厢石经次序,由南至北,折向西行,旋向外侧,计57石,自《周易》卷一起,有《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至“五经文字序列”及“九经字样”。西厢的石经次序,亦如东厢,自《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至“呈进状子”等,亦57石,整齐有序。《开成石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石质出版物,可谓鸿篇巨制。此次展出我校图书馆藏有三套完整的开成石经拓本,其中两套为清代中晚期官府精拓。我校文学院迟铎教授领衔、耗时28年编纂的《十三经词典》所依的底本,即为此次展出的馆藏开成诗经清代拓本以及图书馆藏的明版《孟子》。这也算我校图书馆以馆藏资源服务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图书馆人践行“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与使命的一个具体体现。


千唐志拓:唐代墓志之集大成者


向下滑动查看


设在河南省新安铁门镇的“千唐志斋”,是中国最重要的以收藏墓志铭为特色的著名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今天的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张钫先生“蛰庐”的一部分,为中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8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墓志是记载死者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以及追悼赞颂死者之辞的一种方形石版,因随葬墓穴中,所以叫墓志铭。墓志之作,始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孝文帝下诏死不得还,就地安葬,是促成墓志之作的主要原因。及至唐代,流行一时,其后世袭代衍,遂使北邙墓冢累累,随葬志石难计其数。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自武德、贞观起,经盛中晚唐,历代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纷繁驳杂,涵盖三教九流,既有相国太尉、皇亲国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宫娥才女。这些人物的人生际遇,显示了公元六到九世纪唐代文治武功及社会百态,堪可证史、纠史、补史。千唐志斋实际上是一部石刻唐书,或可视作唐人档案馆,其对于唐史研究之价值,弥足珍贵。


唐人书法取士,凡士子书法皆楚楚可观。墓志意在传世,所以多仰名家动笔,其在文体及书法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千唐志斋唐志书法篆隶行楷,般般具备,诸家风格,应有尽有,或端庄典丽、块块晶莹,或遒劲隽秀、字字珠玑,无不显露书艺之美,留连在满壁志石的天井窑室里,犹如置身光彩夺目的艺术至境。唐代书法名家纷呈,流派迭起,于今稽古钩沉,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头,千唐志斋亦可称为一部唐代书法演变史。


 

张钫先生在搜集镶嵌墓志铭的同时,兼收碑刻、石雕等,又将其平生所获名人书画,命工刻石,同存斋内,以备欣赏,借垂永久。现斋中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十五号窑洞里,有宋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号称神笔的王铎所书之大幅中轴《柳花》《柳条》诗,清代王弘撰、刘墉、陈鸿寿、邵瑛、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还有近人章太炎、李根源、戴传贤、靳志所书对联、条幅等。十一号窑室内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行草长卷,以及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由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署名,为张钫母亲王太夫人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同一室内还嵌有被称为"近代三绝"的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是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的罕有佳构。这些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使人观之留连不舍。


斋中所藏绘画石刻皆稀有珍品,第十一号室内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十五室内有汉武帝梦景图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态的屏扇和名曰"醒"竹的单条石刻,以及三天井西壁所嵌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它如隋唐时代的佛释造像,梵文经幢,都是艺术价值甚高的文物佳品。千唐志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灿然生辉。政要名流、专家学者、中外游客,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现已是洛阳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原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文物景点。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在千唐志斋1480多种石刻藏品中,我们馆藏1465种民国旧拓,几为全品,弥足珍贵。这是老一代师大领导和图书馆人具有远见卓识,在学校发展关键时期、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困窘中,斥资购得如此珍贵的馆藏金石拓本,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难以用金钱进行价值评价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图书馆人有理由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好这些特殊馆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应有的作用。




宗教胜迹:文化交流的物证


向下滑动查看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由波斯 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 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传拓,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武林韩泰华重造碑亭,但不久因战乱碑寺被焚毁,碑石暴呈荒郊。西方一些学者主张将此重要的景教文物运往欧洲保管。1891年欧洲某公使馆请求 总理衙门设法保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总理衙门汇出100两银子,但到陕西时只剩下5两,只能草草搭一小蓬遮盖。20世纪初, 丹麦人傅里茨·何尔谟出三千金买下此碑,准备运往伦敦。清廷得知,立刻通令陕西巡抚制止,陕西巡抚派陕西学堂 教务长 王献君与荷尔姆协商,最后何尔谟同意废除购买合同,但何尔谟获准复制一个大小相同的碑模带回伦敦。复制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模版,十分逼真,几可乱真。1907年陕西巡抚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入藏西安碑林(现 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何尔谟回伦敦后又依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模版,复制了一批,分派各国大学和朝鲜金刚山长安寺。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 《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 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 弥赛亚的降生、 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地点有两种说法,盩厔说和长安说,不管周至还是长安,都是唐代历史文化圣地。我们在一带一路的起点汉唐长安办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物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仅仅是以通碑石、一篇碑文的具体内涵和意义,更对我们勇于担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使命有所启迪。




几件代表性拓本与“她”的故事


向下滑动查看


1.大智禅师碑


《大智禅师碑》亦名《义福禅师碑》,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刻碑,身高二百零二厘米,宽一百一十二厘米。此碑大部分保存完好,碑阴碑阳泐字总计不过十字,现存西安碑林。碑阳严挺之撰文,史维则隶书并篆额,史子华刻字。阳三十二行,行六十一字。额三行九字。碑阴较碑阳后五年,即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刻。阳成伯撰文,亦史维则书,隶书二十七行,行九字。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真祜 、明弘治年间题名。此碑书法苍劲庄严、颇具骨力。清孙承泽等推为开元第一。此碑现存西安碑林。


史惟则(生卒年不详),名浩,字惟则。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玄宗时至殿中侍御史,人称史御史。宋陈思《书小史》称其隶书“迫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俊美亦为时重”。又善篆籀、飞白。传世有隶书《大智禅师碑》。


我们展出的唐大智禅师碑两侧线刻花鸟及人物纹饰拓本,美术学院师生观后叹为观止,起线描、刻石和拓制,皆尽善尽美。遗憾的是,我们馆藏没有此碑碑阳整拓,希望不远的将来能够成完璧之美。好在我们此次展出的唯一一件明中期拓本正是大智禅师碑碑阳剪裱本。


2.半截碑


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天灾人祸,历代流传下来的半截碑不可胜数,但是,金石收藏家所说的半截碑就是指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兴福寺半截碑》》。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该帖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兴福寺半截碑》为 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晋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721年( 开元九年)立于 长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为居士张爱造。因出土时仅存 下半截,故称“半截碑”,久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明万历间,王尧惠见之,语郡守移至西安泮宫,始显扬于世。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现存于 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碑身两侧浮雕阴文花朵,一凤立于花叶,叶两边各立一人,下一佛骑兽也立于花叶。左侧佛向后,右侧向前,刻艺精湛。 引王羲之(303—361),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 右将军,人称“ 王右军”、“王会稽”。其子 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 二王”。代表作品有楷书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 《十七帖》、行书 《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被后人誉为“书圣”。361年(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我们展出的半截碑为清代拓本,尤以两侧纹饰拓本难得。


3.玄秘塔朱拓标本及全品整拓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因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有“柳骨”之称。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玄秘塔为大达法师所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碑本在长乐南原,后移西安府学,即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邮政为之发行过特种邮票的国宝级文物,唐以后的金石史多有记述。此碑习者众多,视为柳体的代表作。

        

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最著名的书法家,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



柳公权书风奇特,清新劲健,世有“颜筋柳骨”之誉。《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运笔遒劲有力,字体学颜出欧,别构新意。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 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或以为筋骨特露,虽遒媚劲健,然晋法至此大变矣。明王世贞《池北偶谈》:“玄秘塔铭,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清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碑帖是柳公权楷书中的代表作,用笔刚劲中含秀润,圆厚中见锋利,结体森严中见开阔,平稳中有生动,气象雍容,劲健清新。苍劲浑穆,爽爽有神,把楷书推向精整化的高峰,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楷书的最佳范本。历代好评如云。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由此可看出他学颜出欧,别构新意。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韝,不足喻其驾意。”颜、柳结体用笔差别显然,颜书平和,柳书险劲,然都不失端庄沉着之态。故历来学大楷的人,往往以此碑和欧书《九成宫碑》、颜书《多宝塔碑》为入门典范。明代董其昌根据自己学习书法的体会说:“柳公权对右军之法加以改造,是要写出新意。一般人学字,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此次我们展出的柳公权《玄秘塔碑》拓本有两件,均为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


一张清代整拓,世所罕见。历史时期纸张稀缺,一般用于临帖习字,完整地捶拓一幅碑阳已足以书香门第,再配全碑额堪称完美,遑论玄秘塔这通“碑高一丈五寸,宽五尺一寸。字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四字”的丰碑大碣。我们展出的这幅玄秘塔整拓包括螭龙纹饰的碑首、碑额、完整的碑阳以及左右碑侧花卉纹饰,一应俱全。应邀莅馆指导遴选展品的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与碑帖专业委员会主任宗鸣安先生表示,自己从事碑帖收藏、鉴定与研究几十年来,像这样完美无缺、硕大无朋的玄秘塔整拓,此前未有所闻,此番也是首次目睹,饱了眼福。


另一件为朱砂拓玄秘塔碑碑阳及碑额剪裱本。同样因为朱砂较墨锭的相对稀缺和更为珍贵,除过清洗碑刻字口中的墨渍,朱砂拓费工费时,历代金石拓本除唐景龙观钟铭等少数情况外,朱拓的存世量远远少于墨拓本。陈根远研究员认为,有一百本墨拓也难以遇见一件朱拓,说百里挑一一点都不过分。前来参观的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李欣宇甚至认为,具体到玄秘塔这个碑,也许见过五百件墨拓,都不一定能遇见一件朱拓,仅他个人经手的玄秘塔碑拓本数百件,此为仅见之朱拓本。


4.颜勤礼碑与我校图书馆馆名用字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德州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被李希烈缢杀。


明·天然《历代人物像赞》中的颜真卿像



颜勤礼碑阳


《颜勤礼碑》,全名“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颜真卿71岁时撰文并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朴茂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颜勤礼碑》全面地体现了颜真卿的书法造诣,整篇文字纵横成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在布局上显示出了颜体的气势美,创造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二王”的字体。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民国重见天日。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1922年10月,何梦庚得颜勤礼碑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我校图书馆馆名用字均集自颜勤礼碑阳,其中“圖”出自自右向左第25行自上而下第25字“太宗甞圖畵崇賢諸學士”,“書”出自第4行第33字“司經局校書東宫”,“館”则选自第12行“弘文館學士”……



一次有意义的唐代文化之旅



11月18日,来校讲学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先生、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女士一行参观唐代碑精品拓片展,对展览的展品以及由此所反映的陕西师范大学的文化底蕴赞叹不已,并题词“留住唐风”。


展出期间,学校党政领导以及部分职能部门、二级单位负责人参观了碑拓展,对展览落实习总书记“让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祖国大地上的遗址、写在古籍里的字活起来”的讲话精神,体现大学文化特点以及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给予了充分肯定。




拓,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她”,是一缕秋天里的春风……终南幽幽,雁塔相伴,我们不仅有繁华锦簇的美丽校园,有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中国的主人,更有承载我们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文化情怀、文化担当和“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的文化追求!每一个秋天,师大校园银杏树叶一派金黄,金石拓片展也会如约而至。金秋到师大来看“她”,美景和佳拓!


(文章有删改)


微尚工作室

/ 李卫东 图书馆

编辑/ 陈恬 李静雯

摄影/ 王瑞瑄 徐雨雨

责任编辑/ 张莹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来陕师大调研

陕西师范大学2位校友新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要!告!诉!你:这!里!太!棒!了!

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陕师大调研

今天星期六,你有课吗?


进入师大文创小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