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青春!师大学子用爱和智慧守护儿童美好的明天
青春华章 谱写未来
今年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项目
荣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实现我校在该项大赛上特等奖零的突破
让我们走近这群师大学子
一起了解他们的故事
用爱和智慧守护儿童美好的明天
团队成员在国赛作品展区现场
经春历冬,打稳地基
2022年3月,乍暖还寒,希望和春意一起在师大校园萌动。一条“在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存在”的新闻,迅速引起了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王艳华副教授的关注。同时被吸引的,还有学院的几名本科生。
“奶瓶、奶嘴、吸管杯等塑料喂养器具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婴幼儿的微塑料摄入量”“要发挥我们的特长,将自然科学视角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初春的寒意挡不住团队的热情。初次“挑战杯”选题会上,经过热烈的头脑风暴和充分的借鉴学习,他们对选题一拍即合——“儿童塑料喂养器具的微塑料摄入风险及对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另一半的路仍然道阻且长。确定选题后,团队成员们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第一步——社会调查。历时半年,团队整理出30余万字的访谈记录。“前期调研和访谈是后期实验的基础,需要花时间和耐心一点一点做。”回忆起打地基的漫长过程,团队成员杨硕不止一次这样感叹道。
团队成员入户开展调研
百锤千炼,披荆斩棘
夜色沉沉,热闹的校园归于平静。但长安校区文汇楼B段104会议室依旧传出热烈的讨论声。“104会议室几乎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大家一有时间就聚在这里,一遍又一遍修改项目报告、展示PPT和陈述稿,一遍又一遍论证项目的科学性、设想答辩现场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张皓然回忆。
从三月校赛,到五月省赛,再到九月收到进入国赛路演的通知。团队闯过的每一关,似乎都是在给最后一次“大考”蓄力。十月,国赛近在眼前,这是团队迎接的最后一役。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给项目成果高效“催产”?团队想出的办法是——接力。王艳华习惯早睡早起,学生则大多习惯晚睡,利用作息时间差,师生们昼夜接力,为修改和打磨项目报告和材料挤出更多的时间。就这样,老师和同学们连轴转了快两周,终于赶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了满意的材料。
厚积薄发,云开月明
金秋的贵阳钟灵毓秀,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贵州大学举办。从西安去贵阳的高铁上,7个多小时的时间里,5分钟的答辩陈述内容,李楠茜练习了不下30遍。其他成员则各司其职,有人充当答辩评委提出难题,有人就同伴提出的问题查文献、想对策、组织回答方案。“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不厌其烦地反复问答,提问能想到的问题,讲解关注到的细节,同学们会有很多深入的思考,也会有新问题和新思路,在不断的质疑和探索中逐渐提高。”王艳华说,“孩子们体验过不遗余力去追逐梦想的过程,就已经成功地挑战了自我,领悟到了‘挑战杯’的意义。”
10月29日,张皓然和李楠茜赶赴国赛答辩现场。答辩场上,李楠茜的陈述自信从容,五分钟的答辩时间被一秒不多一秒不少地用到极致;两人不仅回答得诚恳切要,还以机敏的应变能力很好地回应了预料之外的问题。
登高自卑 陟遐自迩
无数的努力终将结出累累硕果
勇敢逐梦 未来可期
微尚工作室
文/ 周健 许黄一佳 王怡帆 吴与
编辑/ 刘书芳 呼轶丹 南雨笛
责任编辑/ 贾 举
审核/ 石 萍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