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夜读丨“严”字当头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 2024-03-31

“严”字当头

文/ 张新科

霍松林先生

我是1995年至1998年在霍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寒暑,弹指一挥间,但获益匪浅。能跟随名师学习,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要说感受,当然很多。最深的一点就是:“严”。

严谨。到先生门下学习之前,我久仰先生大名,学习了先生的《文艺学简论》、《唐宋诗文鉴赏举隅》等著作,先生渊博的知识、透彻的分析、精彩的语言,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而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清楚地记得,在读到先生对杜甫的《石壕吏》分析时,我曾拍案惊叹。因为中学时学习过这首诗,但知大意而已。而先生在讲析时,结合时代背景,字斟句酌,非常细腻。特别是“藏问于答”手法的独特分析,一下子解决了我原来所有的疑问,令人茅塞顿开。

先生治学严谨,在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细细挖掘,真可谓一丝不苟。到先生门下后,对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体会更深。先生多次教诲我们,做学问首先要端正学风,科学是讲求实际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捷径可走,不能偷懒,必须扎扎实实,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多读原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厚积而薄发。

记得我在写毕业论文时,清人汪中关于《左传》的一段评论引起我的注意,于是就从别的书上转录过来。先生审阅时一眼看出我用的不是第一手资料,让我再找原著对照。我从线装书库找到汪中的原著,果然发现转录的资料有漏字。此事对我教育很深,后来写论文,引用资料就再也不敢马虎了。有时自己觉得对问题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上,不够深刻。先生指出,这是由于读书太少的缘故,建议将原著多读几遍,并要读一些与原著有关的作品,融会贯通。按照先生的指点,我试着做了,果然灵验。此后我坚持这样做,效果不错。

通过这些事情,我深深体会到,严谨是治学的法宝。严谨是建立在可靠的资料之上,这样就能避免穿凿附会和空发议论,写出的论文就显得扎实,有厚重感。先生还常常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指导我们,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要一边读,一边体会,一边思考,如果死读书,就不会有收获;但是,只空想而不踏实读书,也会无所得。通过三年的学习,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此话的含义。没有严谨的学风,一切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1998年张新科博士毕业与导师霍松林先生合影


严格。先生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想在这里混个文凭,对不起,请提早打消这个念头。博士,既要广泛掌握古今中外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拿平时的作业来说,有《〈论语〉、〈孟子〉研究》、《老庄研究》等多门课程,先生要求每门课程写一篇论文,达到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程度,不能草率,不能应付差事。每次看完作业,先生都仔细指出我们文章的不足之处,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毕业论文是考验学生的关键环节,先生的要求更严格。

第一步:选题。先生要求我们站在学术发展的最前沿,选题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要适合自己的学术特点。有时为了一个选题,要反复琢磨推敲。像我的论文选题,开始想写《“天人思想”与汉代散文》,由于题目太大而且涉及文史哲诸多领域,不好把握。先生启发我说,你的长处在于《史记》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后,我的论文定为《唐前史传散文研究》。论文题目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术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

第二步:查阅资料,理清学术史。题目确定后,先生要求我们广泛搜集资料,对本选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总结,找到研究的突破口,这样就能为自己的论文定位,看出自己论文的价值所在。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前最艰苦的一段工作,有时为了一个资料要花几天的功夫。

第三步:作开题报告,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论文的构思。开题报告会上,先生听了学生的陈述后,再予以细心指导,要求写出详细的写作提纲,审阅过关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

第四步:动笔写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先生要求每写完一部分,就交给他看,并仔细批阅,大到论文的立意构思、框架结构,小到炼句修辞、资料引用等都提出修改意见。博士论文的字数一般都在20万左右,有的甚至30万、40万,但先生都一字不漏地予以审阅。

第五步:反复修改,拿出精品。先生对论文初稿批阅后,让学生修改,然后再审阅,直到满意为止。即使在论文答辩通过后,还要求学生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再加以充实修改。这样的严格训练,严格把关,保证了论文的质量。

 青年时代的张新科


除毕业论文外,先生还要求我们在三年的学习中,结合专业学习,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先生还常常要求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实践,如写诗填词等,从中体会文学创作的甘苦,更好地分析文学作品。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此话有一定道理,但还应再加一句:“严师出高徒”,才更符合实际。

正是“严”字当头,先生所带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出版社颇受欢迎。全国重要学术刊物如《文学遗产》《历史研究》《学术月刊》等,都有霍先生学生的论文发表,许多论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出版了学术专著,并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事实证明,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论文出现。

  张新科研读书籍


严肃。博士,是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时代的使命。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学问,而且必须要有高素质。要做文,先做人。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学习和工作是艰苦的,生活中酸甜苦辣都是有的,因此,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必须严肃、认真。先生常常结合专业特点,用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要有“先忧后乐”的思想,要在“德”的方面起表率作用。他还教育我们,人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崇高的目标,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决心;如果没有使命感,没有健康的心理,玩世不恭,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

我深深地感到,先生不只是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而且是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正因此,先生对学生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及时而且得法,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做太严肃了,没必要,但我体会到,这是先生对学生一生的负责,是对国家负责,是导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博士不是小学生,但如果有缺点和错误,也应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严肃认真。“科技以人为本”,这个“人”,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当然,先生又是非常宽和的,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不搞一言堂。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为学生们的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学生们取得成就时,先生也连连称赞,并鼓励其继续努力。我每次去家里,先生和师母都是问寒问暖。虽然我已经毕业,但先生和师母对我的学业、工作、生活仍十分关心。我也常常从内心感激地说:“霍先生,我的恩师,我永远的导师!”

(本文选自《为山集》,有删改)



「师大夜读」



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能够让师大人通过文字激励前行,通过思考启迪人生。欢迎师生、校友及网友们分享那些感动过自己、激励过自己、影响过自己的文章,深度阅读,思考人生。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要求:提供图文、作者简介以及联系方式。

微尚工作室

编辑/ 刘书芳 唐欣雨

责任编辑/ 贾 举

审核/ 石 

内容来源/ 《为山集》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师大夜读 | 半生学术路,一部为山集

师大夜读 | 导师栗洪武教授的育人之道

师大夜读 | 感恩牛致功老师

师大夜读 | 难忘那八年岁月

师大夜读 | 魏庚人教授二三事

师恩难忘!我的老师霍松林先生

师大夜读 | “金杯”诞生记

史念海先生的人格魅力

在师大上学的日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