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书房|甘枝茂先生和他的兰茂书斋
本期我们走进旅游与环境学院甘枝茂老师的家里,一起去参观他的“兰茂书斋”。“兰茂书斋”是甘老师书房的名字,取他和夫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合称“兰茂书斋”,图片中那几个字是老师的夫人所写。书房的名字就充满浓浓的伉俪之情,让前去采访的记者羡慕不已。
文 / 支丽蓉
记者 / 任欢
摄影 / 常宇波
甘老师拍摄的地形照片
▎书房主人
甘枝茂,陕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4月出生于陕西华县,196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后留校任教。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貌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及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顾问等职。四十多年来,甘枝茂教授主要从事地貌学、土壤侵蚀与防治、旅游资源开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的国家及部委重大项目10余项,主编、编写专著9部,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
▎先生的书房
“兰茂书斋”是甘老师书房的名字,取先生和夫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合称“兰茂书斋”,图片中那几个字是老师的夫人所写。不说别的,这书房的名字就充满浓浓的伉俪之情,让前去采访的记者羡慕不已。
甘老师说书房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具规模,之后不断扩充。环视书房,里有两张照片和三幅题词,一张照片是1995年去华山景区开办旅游培训班时登顶拍摄,另一张是2013年出书时所拍。题词有“业精于勤”,这是先生的一辈子的宗旨,先生自认为不是很聪明的人,智商也一般,但他相信业精于勤,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所以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努力。别人一周写一篇文章,他就用两周时间写一篇文章,别人可能工作到晚上十点就停下来了,但是甘老师说他五十岁之前通常十二点以后休息,有时候凌晨一两点才睡觉。退休前担任学院的行政工作,白天东跑西跑,只有在节假日和晚上加班、写文章、搞科研、写书。甘老师笑着说自己行政搞了17年,教学科研也没有落下,相对来说搞得还不错,大概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十几本书,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书房大概有3000余本书,专业类书籍大体有1500多册,杂志大体有1300多册,有些杂志还按年份做了装订。第三部分是地图册,各类地图册大体有50册,在旅环学院教师中找不出第二个有这么多地图册的人,相当多的地图册是很宝贵,有些是先生上大学时注意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是出版社送给先生的。还有各种工具书,普通的到新华字典、成语词典,还有专业词典、旅游词典、地理学词典等。
甘老师的藏书紧密结合自己教学科研需要,总体上关于自然地理,地貌,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旅游方面的书居多。从地区上,主要是西北地区,主要考虑黄土高原。一些杂志期刊,从第一版就收集了,一些好的旧教材也完整的保存着,研究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也保存了下来,大约有一百多份,由此可见,甘老师真是一个有心人。除了这些,政治方面的书也会接触,甘老师说自己虽然不是搞政治的,但是这些都是应该了解的,比如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等等。
▎读书有方
关于杂志和书,甘老师说:“杂志和书性的质不完全一样。书是长时间研究成果的一个汇总,从中可以系统性了解好多情况。但是杂志可以反映当前研究的状况,反映的是学术研究前沿的一些内容。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理论、基本的方法,还是学科的发展现状,都要给学生讲到,所以书和杂志要结合起来看。”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有那么多书,需要了去借,特别是近些年可以上网去查,何必去买那么多书和订那么多杂志呢?甘老师说:“这个想法我觉得是片面的,图书馆是有很多书,我们可以去借阅。但是有些基础性系统性的东西,你可能今天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过段时间又发现别的问题,为了这个今天跑一次明天跑一次,图书馆也是有借阅时间的。与自己专业紧密联系的书,有这个可能就把它买下来,用起来方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甘老师说:“每次买的新书,自己都要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先看目录。对于杂志文章,看题目、摘要,作者等。不是说每一本都细读,搞得研究多了,看题目摘要大致都能了解,对不熟悉的问题再拿来详读,所以读书也是有窍门。买书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发展自己专业,为教学科研提供方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时期要重视书本的学习,实践也是不可缺少的。西藏我去的不多,但是全国其他地方几乎都跑遍了,陕西只是个别乡镇没去过。”
▎乐在其中
除了阅读书,还要学会阅读大自然。作为地理学科,理论和实践总是密不可分的。甘老师回忆自己以前做关于黄土高原的考察报告,200多人参加了考察,他也是其中之一,三年的野外考察,之后又有两三年的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了一个系列的书。虽然只是参编部分书籍,但是成书以后,他还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对于甘老师来说,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读书经历,从书外到书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总结。
采访完甘老师回来,我们的记者很是感动,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这样的内容:“有些人说自己爱好这个,爱好那个,可又有几个人能随便一聊自己的爱好就聊几个小时,深深地感受到甘老师对地理学科的感情,要想做名人,先要学会做人。”
▎先生捐书
2014年10月,甘枝茂老师向教育博物馆捐赠了7件黄国璋先生使用过的杂志,其中有《地理知识》、《地理》、《地理教学》的创刊号,以及《地理学报》、《边政公论》等,有的杂志上还有黄国璋先生的亲笔签名。黄国璋先生是我国地学界泰斗级人物,又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我校地理系主任,文革期间含冤去世,因此,这批与黄国璋先生有关的教育文献资料非常珍贵。为了支持学校教育博物馆建设,甘枝茂老师还捐献了他的一些教育物品资料,包括《地貌学》课程的手写讲稿、50万比例的陕西地貌挂图原件等25件实物资料。
▎寄语
甘老师说:“人的一生除了受到老师、亲人言行的感染,社会的感染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读书去感受,吸取些东西,规范自己的言行,把握自己的方向。希望同学们,尊重老师,虚心学习,遵纪守法,按照要求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野外实践,出去实习,在车上不能睡觉,要观察。可能现在一些同学吃苦精神不如以前,以前我们背着被子去实习,天黑了就找地方歇,这种精神需要锻炼。以前参加南水北调调研时,咬着牙坚持,最终按计划到达,年轻的时候身体比较瘦弱,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要做专家做名人,先做好人。政治基础要有,政治品格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