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 光明夜读

全媒体总编室 光明日报 2021-01-27


文 | 张永群


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世界级的共鸣与哀叹。



看到视频中塔尖坍塌的那一刻,看到新闻报道中玫瑰花窗后标注着的“(1260-2019)”,许多人都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


巴黎圣母院著名的玫瑰花窗,在此次大火中也遭受损坏。


文明是坚韧的,但又是脆弱的,有时脆弱到一把火就能毁掉。


2004年,始建于元代的护国寺发生火灾,经历了700多年风雨的西配殿在大火中部分焚毁;2010年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中的清华学堂失火,东部楼顶和地板部分被烧塌;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大火,其中所藏的90%的文物悉数被毁。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日晚,巴西国家博物馆被火光笼罩

 

很多毁于一炬的文明悲剧还历历在目,而今天,大名鼎鼎的巴黎圣母院,在网络时代又让全世界人同时见证了文明瑰宝如何变得遍体鳞伤。


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任何一个文明古迹被毁,人们都会有发自本能的惋惜。加之对其文化价值的了解,这种惋惜会进一步演变为痛惜。对于包括文物在内一切文明成果的珍视,是跨越国界而存在的,也正是这种举世共情,不断加深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文明遗存的眷恋。


也有些网友由此联想到一百多年前同样毁于大火的圆明园。其实这样的联想也并非不可理解。看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产生痛感,是正常的。美好事物的毁灭,总是让人心痛。


而历史的教训,就是包括烧毁圆明园在内任何毁灭人类文明的行为,都被定义为“野蛮”,是历史中的污点,我们不能容忍任何毁灭。这种价值评判,不因国界而发生变化,是人类历史沉淀下来的认知。


我们铭记历史,正是为了更加珍视文明成果,为了让毁灭不再重现,无论发生在哪里。


“每一侧面、每块石头,都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和艺术史的一页。”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这样写道。无论巴黎圣母院还是圆明园,许多建筑、史料等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见证,彰显着艺术天才和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饱含着一个时代的凝结和世世代代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的财富,弥足珍贵。


大火前,夜幕下的巴黎圣母院


不管它们是毁于战火还是毁于意外,都是人类整体的伤疤,这一道道伤疤带来的痛苦是人同此心的。而在这些伤疤之后,保护文明、珍视文明,是不分国界的全人类共同的教训。


文明财富的创造往往需要长久的努力,悲剧的到来却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在一次次的悲剧中,我们一次次反思。就像此次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烧出来木质建筑防火灭火的难题,也烧出来用科技手段记录和重现文明的课题。我们痛惜一切关于文明的损失,而留住那些文明的见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人们忘不了文明遗迹的震撼,也忘不了烈火中的惨痛,无论身在哪个国家,守护人类文明,是共通的。


电梯上“左行右立”,就这么过时了?

坐上车顶的“女硕士”需要胜利,也需要体面

减肥成功就送学分?“别人的大学从没让我失望过”

“人生若只如初见”,与爱情无关

就会复制粘贴?小心学籍没了



文字:张永群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吴亚琦 邢妍妍 张永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