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找空姐要一条毛毯,她被骂惨了 | 光明夜读
文|孙小婷
6月24日,有乘客在微博上@中国南方航空,讲述了自己在飞机上没有拿到毛毯的经历。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条吐槽微博居然招来了网络暴力,评论中包括400多条辱骂讽刺,自己还被扒出了学校等个人隐私。
通过这些网友评论,她发现是微信公众号“民航小报报姐”发表的文章引导网友对她进行网络暴力和言语攻击。
6月24日,该号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家快去给这位旅客发条毛毯》的文章,正文中放上了网友@西西269 的微博截图,并配上了“我好怕她快冻死了”的文字。
6月26日下午,微信公众号“民航小报报姐”发布道歉文《毛毯之争,是我的错》称:这件事情,与所有评论此事的乘务员无关,部分言论也不代表所有从业者的素质。
一条随手写下来的吐槽微博,却引发了一场网络暴力。源起就是乘客针对航空公司服务的一个简单问题:飞机上该不该每人一条毛毯?
以往,航空公司或许也接到过类似乘客的投诉或抱怨,但这种封闭的传播往往不会同时受到多方的审视和压力。
该乘客选择微博@航空公司,将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讨论,即使带有情绪,也本着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初衷。对航空公司而言,这本身也不失为一个了解客户需求的窗口。
然而,在开放包容的网络空间中,还未等航空公司回应,这样一条微博就失去了高效互动的沟通属性,反而被一场看来是“有组织的网络暴力”淹没。怎么就发生了这样的转向呢?
事实上,网络空间为一些情绪提供了出口,但若这个出口下站着孤立的个体,他往往就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平和与良性的讨论机制,也随之失调。
让我们看一下这次舆论发酵的路径。
第一次发生在《大家快去给这位旅客发条毛毯》文章体现的舆论导向上。用冷嘲热讽的语气,在字里行间充满戾气,“以抱怨止抱怨”很容易就引发了“以暴制暴”。
由于该公众号的主要订阅者是乘务员,此类有关毛毯数量不够的投诉可能让乘务员积攒了不少怨气,这样的文章话语一出,便能轻易引发一个群体的共鸣。而据该乘客称,自己正是遭受了“一群空乘”的网络暴力。
舆论导向是第一层,把关人缺失是第二层。在这篇微信文章的下面,有“我想给她发个裹尸袋”、“我在评论区等你们”等留言,而这些激烈言论都是被公众号运营者精选出来的。
在信息混杂的网络社会,公众号作为传播者,在决定将怎样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是发挥着重要的取舍、过滤、疏导作用的,影响把关人决策的,往往是社会伦理、法规、基本价值,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而无论从怎样的标准来看,以上带有人身攻击、煽动情绪的评论,都是不适宜被筛选出来的。
一句“我在评论区等你们”,仿佛吹响了一个集结号,既然网络是公开、透明、联结的,这就为一些言语施暴者提供了精准的靶心、隐形的外衣,和无所畏惧的同伙。
更进一步地看这篇道歉文《毛毯之争,是我的错》:“公司或许应该要么配齐毛毯人手一条;要么都不发;要么按照现有规定,优先老弱病残。”
或许,这并非是经过严肃论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反而有失此次网络暴力事件焦点之嫌,这样的道歉内容,更进一步引发了当事乘客的不满。
事实上,网络媒体,相较于网络用户,已然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更需要慎言,维护健康有序的讨论环境。否则操控舆论、煽动网络暴力,这样的行为是在触碰法律的红线,也是在伤害无辜的个体。
互联网本是张有弹性的网,当不同言论汇聚时,它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但前提是,参与者能时刻保持警惕,别做了那个被人提线的木偶,亦或施暴于人的键盘侠。
文字:孙小婷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岱 宗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