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最后一名,遭嘲笑劝退?
文 | 王远方
近日,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举行。赛后,一名赛事志愿者发布了一则视频,内容是在一辆大巴车里拍摄的赛道上的最后一名选手。视频的配文是,“包头首届马拉松赛最后一名,就要坚持走着回去,全市人民都在等着他解封道路。”
而在该视频的留言中,发布者表示先后有10人劝最后一名选手上车,“我困得睡了一觉,睁眼他还在走。”
据网友透露,最终这名参赛者还是选择了退出,但这则视频所展现出的嘲笑态度却在网络上发酵。发布者表示,当时还没有到关门时间,因此不能强制要求选手结束比赛,只能“劝退”。
随后,赛事主办方发布声明称,视频拍摄者本意没有嘲笑运动员的意思。包头马拉松赛组委会已对该名志愿者进行了批评教育,本人也通过电话的方式向该名运动员道歉。此外,组委会将加强对赛事志愿者的培训教育工作。
体育运动不仅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同样需要坚持和拼搏。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参赛者是胜利者,最后一个坚持到底的运动员某种层面也是胜利者。更何况是在马拉松这样极其考验参赛者意志的项目中,能够参与便是一种荣誉。
发布视频者对最后一名选手的不尊重,是与体育精神相违背的。没有哪个比赛不存在最后一名,只要站上赛场,他就有自己的尊严。
比如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女子万米决赛场上,一位佩戴“627”号码的姑娘,被领先者“扣”了将近3圈。当其余十名参赛选手都退场后,她还需要再跑两圈。她孤独但顽强地跑着,全场七万多观众送给她的掌声超过了冠军选手。
虽然包头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提到,拍视频是个人行为,但国内马拉松乱象近几年出现了不少。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平均每天3场。“抄近道”“替跑”“选手撞线后被拽停”……近年来,密集“爆发”的马拉松比赛中屡现“乱象”,如何管理也成了一个难题。
对于一个城市的主办方来说,马拉松不只是找出一段符合距离要求的路段就行了,关键是需要提升配套管理水平和理念。
如何保障赛事正常进行,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同时,花费不少人力、物力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究竟是为了展现体育精神,还只是一种跟风,这都应该是主办方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赛事数量爆发增长,体育精神和原则不能掉队。
在此前深圳举行的一次马拉松比赛中,一位年长的参赛者落到比较远的位置。此时,道路开始解封。为保障老人安全,交警用警车、护卫摩托车和救护车形成隔离带,护送至终点。对于这位老人来说,能够抵达终点便是成功。
在竞技场上,每一位参赛者的梦想和努力都应该被尊重,掌声不只属于第一名,也属于所有的参与者。
文字:王远方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吴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