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炳添的传奇里没有神奇

李勤余 光明日报 2022-06-29


文|李勤余


昨晚,苏炳添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在决赛赛场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在电视机前目睹这一壮举的亿万中国观众,沸腾了。在社交媒体上,无数网友为“中国速度”而倾倒,发出由衷的赞叹。

 

苏炳添确实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到什么样的赞誉,都不为过。更何况,和其他选手相比,苏炳添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田径圈公认短跑的黄金身高为1米80到1米85,牙买加闪电博尔特的身高就达到了1米95。而苏炳添和身边的选手比起来,只能算“小个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炳添还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怎能不令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过,我们不能光看到苏炳添“神奇”的一面。应该把鲜花和掌声献给可敬的中国运动员,但不能用唯心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成功。诚然,运动场上的意志品质很重要,然而单靠一个“拼”字,是不可能得到好成绩的。

 

有媒体观察到,苏炳添在备战2020东京奥运期间,与研究团队一起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近10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男子100米短跑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了未来发展措施以及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启示。

 

可见,苏炳添在奥运赛场上取得的佳绩,既得益于他多年训练比赛的宝贵经验,更要感谢他和他的团队对科学精神的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苏炳添的成功“秘诀”。


 

奥运赛场奇迹的背后,更有一位田径老将不断严苛训练,并且不断改进技术的职业精神。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苏炳添训练备战的视频——苏炳添从压腿、拉伸到高抬腿,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甚至在适应跑道的起跑训练中,他还拿着卷尺反复测量起跑器到起跑线之间的距离,要求精确到毫米。

 

成功没有捷径可以走,我们共同见证了苏炳添的辉煌,也不该忽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这个世界上不乏天才和智者,但不能持之以恒,注定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看到镜头里苏炳添壮硕的肌肉、健美的身材,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为自己的事业付出了多少。

 

或许,苏炳添很难得到奥运金牌,很难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但他通过努力和奋斗接近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极限。这种自我挑战的精神,是一位运动员留给后来者的宝贵财富。


 

在参加比赛之前,苏炳添对着镜头做出手势,表示自己“每次能进步一点点就好”。作为一位优秀的运动员,他深知自己到达一定水平后,再想往上攀登,可谓难上加难。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无论身处哪一个行业和岗位,只要我们能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进取,都有可能取得让自己和旁人意想不到的成绩。事在人为,这正是苏炳添的故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噪声污染,终于有赔偿了

张家界闭园海报,怎么就“破防”了?

万元买“内推”,求职新路径?

去一线救灾,量力而行

捐款要与咖位相符?逼捐就变味了




文字:李勤余
图片:新华社、新闻联播
朗诵:王茜
责编:王远方
编辑:张永群 孙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