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10TB!汽车数据如何规范?
文|邢妍妍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正在获得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先进高效的新兴汽车体系在重塑着物联网技术的同时,也正在挑战着汽车数据管理的安全。由国家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在今天(10月1日)正式施行。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规定》在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保护个人及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标准。《规定》倡导,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坚持“车内处理”“默认不收集”“精度范围适用”“脱敏处理”等原则,减少对汽车数据的无序收集和违规滥用。
《规定》明确,汽车数据处理者具有增强行车安全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收集指纹、声纹、人脸、心律等生物识别特征信息。《规定》强调,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遵守依法在境内存储的规定,加强重要数据安全保护。
《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汽车信息安全的立法空白,也在极大程度上破除了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数据管理方面的疑虑。在新兴领域,技术更新带来了诸多便捷,也同样夹杂着些许未知。要打破“越智能越危险”的魔咒,无疑是要依靠一个足够细致完善和长远的规范标准。让谋划和规定跑在技术的高歌猛进之前,将新技术约束在安全的藩篱之内,本就应该成为市场发展的关键逻辑。
汽车数据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组数据或许能直观表明其重要性:据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为303.2万辆,同比增长107%。预计到2025年,我国L2、L3级(在特定环境中实现部分自动驾驶的操作)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50%。
而据报道,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能至少收集10TB的数据,其中包含驾乘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声音数据,以及车辆地理位置、车内及车外环境数据、车联网使用数据等。
工作人员在大会上演示5G远程驾驶。新华社发(任超 摄)
这庞大的数据量,是否都有被汽车收集的权利?而收集上来的信息是否有被滥用的风险?这又会对个人信息隐私安全、公共安全有何影响?诸多的问号,正在《规定》出台的一系列标准中被逐一拉直。其明确了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对汽车数据中的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重要数据的含义和类型均进行了明确界定,这无论是对消费者个人的隐私安全方面,还是对运营方合理使用数据的权利义务方面,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稳定作用。
毋庸置疑,汽车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汽车产业更是将与交通运输、生活消费、装备制造等诸多领域产生千丝万缕的数据关联。规避数据泄露可能会带来的风险,保障个人的隐私利益不受损害,应该成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