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不买,是个问题

汪灿 光明日报 2022-08-04
文 | 汪灿


今天是双十一的“正日子”。今年,你“剁手”了吗?

 

昨天,我大学室友群里,几个人还在谈论今年要不要买、有没有“作业”可以抄、有哪些雷要避。毕业十余年,我们分散在上广深宁四座城市,有了还算不错的工作和收入,但很神奇,我们还保留了大学时节约朴素的消费观。有人提醒大家只买必需品,用多少买多少,别囤货,容易过期、变质;有人经过反复比价和计算,晒出了真正优惠的商品;有人吐槽去年买的哪些东西,现在还没用完……

 

可别以为我们这些“中年阿姨”总是这么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陷入“买不买”的纠结。除了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和自己是否需要,更多的,是徘徊在“买了会给我带来快乐”和“不买我感到委屈了自己”这种感性的考量当中。这大概也是很多都市人沉迷“买买买”无法自拔的一个深层原因,正如那句广告语所说的:这个年纪,遇到喜欢的人已经很难了,遇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了吧。鸡汤虽“毒”,但暖心呐!


工作人员在顺丰速运海口美兰中转场进行快递分拣作业。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不能完全归罪于商家和平台狂轰滥炸式的营销,及似是而非的各种打折优惠,身处快节奏、压力大的生活工作环境中,人内心的疲惫感和挫败感很容易被拉满,通过“买买买”释放内心的丧,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对很多人来说,是“虽可耻但有用”的途径。

 

所以,在看到豆瓣上有个近30万成员的“消费主义逆行者”(也称“不买组”)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届年轻人真”清醒“了。他们对消费主义的反抗,自觉又彻底。

 

具体地看,这种“不买”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届大学毕业生面临一定的求职压力。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一代每月储蓄金额均值为1624元,创3年来新高,就是一个例证。双十一少买乃至不买,很正常。

 

二则,是双十一本身的游戏规则,和年复一年未能解决的消费陷阱,让人厌烦。比如,付尾款必须要0点以后,被吐槽:“是怕白天我们都清醒了就不买吗?”(别说,这可能还真有点道理);比如,各种复杂的凑单、减免、预售规则,大有把消费者逼成福尔摩斯的架势;还有假货、发货慢、快递单泄露消费者信息、快递不送上门……今年还有一些新出现但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优惠幅度较往年大幅下降,甚至有假优惠真涨价套路。各种信息轰炸、品控泥沙俱下、优惠规则复杂看不懂,让一些人条件反射般选择拒绝,求个清静。

 

其实,在豆瓣、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反消费早在前几年就成为了一种新思潮,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区别在于,有些人是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出发,自我践行和提醒他人“按需购买”的朴素消费观;有些人更为激进,走上了“不买立省100%”的“抠学”一途。


 

我倒觉得,理性的态度应在买与不买之间,找到自己的那个平衡点,不必为了抵制而抵制,正如不必为了过节而购买。自己用得上的生活必需品,如果双十一确实有价格优势,是可以买的。当然,即便是真需要,发现商品质量或价格有问题时,也不要怕麻烦,该退的退,该投诉的投诉。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严格的监管,也需要我们每一名消费者勇于维护。

 

有意思的是,除了相当多的网友宣布“不过节”,今年还有一些品牌商家表示“撤了”。一些平台也表示,今年不会发布实时成交额数据。这或许说明,更理性的消费观,正从消费端逆溯到供给端和中间环节,进而,更多人受消费气氛裹挟的影响也将变小。这是个好现象。


考古盲盒怎么火了?

上万应届生报考故宫,文保成了热门行业吗?

“废话文学”,或许无用但有趣

听有声书算阅读吗?他绕不开鲁迅,我们都绕不开


文字:汪灿
栏目主持人:张永群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吴亚琦 朱晓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