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暴力到底有多常见?

祁诗 光明日报 2022-06-28


文|祁诗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在网暴漩涡中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且深刻。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7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这一数据引发关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有了在公共空间内表达的途径,作为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他们熟练地掌握和利用新兴技术在互联网上活跃,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让很多人一下子失去了应有的规范,这表现在对真相的漠视、盲目的道德冲动以及舆论的失范。可以说,互联网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弊端也在逐渐显现,网络暴力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


 
从中青报的这份调查来看,近年来,网络暴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常见,很多学生动辄会陷入到骂战之中,可以说,“一言不合就开骂、被骂”的现象比比皆是。虽说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其实都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人们都知道网络暴力不好,很多理性的声音也都在极力反对网络暴力,但这种现象就是很难禁绝。
 
而“超7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这个比例本身则说明了网络暴力的常见程度,这应该引起重视。试想,接受过相对完整教育的大学生群体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那么,那些话语权没有大学生群体大的人或许面临着更为糟糕的情况,只是他们不善表达,所以不曾被注意到。
 
从近几年发生的情况来看,网络暴力并非只发生在中国的互联网场域内,可以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很多国家的互联网上,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随处可见,尤其是在针对某一事情的观点发生分歧后,攻讦便随之而来。
 
究其根本在于,当不同圈层的网民打破壁垒,进入到对于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时,不同的认知维度催生了浮躁的互联网生态,进而使得制造情绪对立变得更为容易。而在很多公共事件中,一些网民的网络暴力行为看似是在维护社会正义和伦理纲常,但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宣泄。
 

就个体而言,这既源于人们对片面信息的获取与高度信任,也源于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当然,也有“法不责众”的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很多时候,一些参与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避开相应的责任,进而更加肆无忌惮。
 
与此同时,这背后也有着平台的责任。数据时代,平台掌握着流量密码,更容易通过具体的数据去揣摩用户心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其设置议题的能力更为强大,相关议题的设置权力也更多地由平台把控。这通常通过各种榜单表现出来,有时候,对于一件事情,可以有多个词条进入榜单,而基于网民的使用习惯,网民通常会通过榜单词条为切入口去参与相关议题的讨论,这个过程中,如果一旦平台引导失范,或者故意纵容,那无疑会使得整个互联网的环境与现代文明的风气渐行渐远。
 
一些参与网络暴力的人要明白,很多时候,网络暴力催生出来的社会环境最终也会伤害到自己,不妨多多善待他人,多点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在真相不明时便出言指责他人。要明晰的是,指责一个人往往很容易,但现实的复杂性,往往会导致自身看到的信息极为片面,因此基于片面信息发出的指责,往往是更不道德的行径。

 
有关方面要加强引导,对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必要时,要给予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帮助其维权;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案释法,最终形成更大的影响力,要让那些乐于参与网络暴力的人明白:伤害他人,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所造成的伤害。
 
说到底,不管是这份调查所呈现出的数据,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网络暴力行为,都表明,网络暴力已经是相当常见的现象,对此,要有更具针对性的举措进行规制。而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造成的后果也证明,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最终带来的,只有信任的破裂和理性的缺失。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年轻人患上“热度排斥症”?不奇怪

汉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该被看到

“想回来就回来吧”,为什么让网友破防?

补个课,就要进学生档案?

返乡过年,何“恶”之有?




文字:祁诗朗诵:王茜图片:网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孙岱 张雪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