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过的不要”,必须停止

汪灿 光明日报 2022-09-22
文|汪灿

前段时间,发生在招聘市场上的“阳过的不要”现象引发关注。部分企业对求职的新冠肺炎康复人员表示明确拒绝,让当事群体无奈、无助,也引起了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7月11日,上海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一视同仁地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不得歧视,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严禁歧视曾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康复者。


在杜绝歧视、保障新冠康复者求职权成为共识的背景下,“阳过的不要”现象是否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近日媒体的探访来看,现状难言让人满意。

据报道,在上海,多家劳务中介机构表示提供给新冠康复者的岗位不多,部分企业在实际招聘时仍表示“阳过的不要”。不同的是,更多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学“聪明”了,歧视从明面上的区别对待转为了隐蔽的、口头的、求职者很难保留证据的。更让人担忧的是,歧视从新冠康复者,延伸到了曾在方舱医院和小区做过志愿者的人群。

国家和地方明确表态,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却“顶风作案”,不惜动用各种明里暗里的操作“劝退”新冠康复者,原因不难理解:怕他们“复阳”。尽管从科学和现实来看,“复阳”都是极小概率事件,但对于开工不易、尽快恢复正常运转成为当下头等大事的企业来说,需要尽最大努力将风险和潜在风险排除,在成本和效益的权衡下,为新冠康复者“松绑”的意愿尚显不足。

新华社发 梁子栋 摄

因此,要杜绝对新冠康复者的歧视,从根本上说,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更主动作为,既要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引导,以更科学精准的防控思路和措施打消企业招聘过程中的顾虑;也要积极帮助新冠康复者重返岗位,协调做好法律政策普及和服务保障工作。尤其要看到的是,眼下不少企业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期,设置合情合理的招聘门槛,让符合条件的求职者尽可能入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各方都卸下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去除不必要的限制,携手同行。

当然,改变观念和治理思路需要时间和过程,也需要一起起具体的案例去推动。实际上,对新冠康复者的歧视从明转暗,就与劳动监察部门积极介入、主动作为对相关企业形成的有力震慑直接相关。那么,在当下,劳动监察部门更需要具备高度警觉、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针对新冠康复者的歧视行为。这也离不开求职者在遭遇歧视时,勇于动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利益。

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歧视乃至最终将新冠康复者阻挡在求职门槛之外,关键在于其可以较随意地查看求职者的相关信息,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企业屏蔽符合条件的康复人员的阳性记录,从机制上规避企业的歧视行为。这一建议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尝试。

时至今日,我们仍要强调一个基本道理: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新冠患者和康复者。新冠患者和康复者是病毒的受害者,他们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病毒侵袭,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不给他们贴标签、不对他们有任何隐性显性的歧视、不给他们的工作生活设槛,不是多高的要求,而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后备厢集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落户政策再放宽,大城市准备好了吗?

高温津贴,不是可发可不发的“福利”

工位安装“1对1”摄像头?大可不必

名人名言是真是假,不妨多一点较真



文字汪灿朗诵:王茜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吴亚琦 常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