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餐厅吃“预制菜”,消费者理应知情

孙小婷 光明日报 2022-09-22

文|孙小婷

在餐厅点餐后得知自己点的是预制菜,而非“新鲜热炒”,你会怎么想?

8月2日,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2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主要包括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消费者的不满,是伴随着预制菜被大众熟知所引发的。羊蝎子火锅、红烧大黄鱼、土豆牛腩、宫保鸡丁……一些曾经以为制作流程复杂、下馆子才能吃到的菜肴,如今,在手机App上一键下单预制菜,轻松烹饪就能吃上。也因此,不少人觉得在餐厅吃预制菜不仅不太值,也失去了曾经的仪式感和对美食文化的体验感。

浙江一超市售卖的预制菜。唐小沛 摄
事实上,在餐厅食用预制菜,不必然导致美食体验感的下降。预制菜兴起的背后,涉及到了速冻锁鲜、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等技术应用和设施配套不断成熟,也体现了餐饮行业集约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北极贝刺身就是捕捉后即在捕捞船上加工烫熟并急冻,解冻就能上桌;还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风味,比如杭州酱鸭、云南鲜菌,也是外地制作后空运到餐厅再深加热烹饪的。在某种程度上,预制菜正在丰富和满足着人们的味蕾。
而伴随着预制菜从幕后走向台前,餐厅的供应链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若餐厅对此闭口不谈且仍想以寻常预制菜获取较大利润的话,显然难以让消费者满意,餐厅也需要在这一市场转变中重新寻找自身定位。
比如,在褪去“新鲜热炒”的手工作坊模式后,一部分餐厅越来越充当起了预制菜批发商的角色。他们的作用在于用餐厅的信誉对预制菜的质量和口感进行筛选、把关,并提供售后保障,同时可以督促预制菜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
从行业发展来看,一方面能够促进小散食品单位形成规模效应,向品牌餐厅稳定输送可靠食材;另一方面,餐厅也可以专注于根据食客的口味和需要调节上游食材供应。有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品牌自建了中央厨房,且头部品牌的预制菜使用比例更高,销售自身品牌的预制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餐饮企业的这一转型。
益阳世林食品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对预制菜进行包装。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同时,消费者对餐厅并未告知是否使用预制菜感到不满的投诉,显然需要得到整个餐饮行业的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这显然包含知晓自己面前热气腾腾的一桌美食,在上桌之前经历了多少道工序、用了保存多久的食材。同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在于让人“吃得放心”,也在于通过消费者的偏好,进一步指导和促进餐饮行业细分,让讲究新鲜、爱吃手艺菜的,和追求快捷、口味稳定的每一位食客,都能做出明确的选择。
因而,餐厅不必对是否采用预制菜讳莫如深,认为消费者一旦得知自己吃的不是大厨的手艺,就会转身而去,那是低估了消费者的判断力和选择力,低估了食客为餐厅品控、服务和环境买单的意愿,这也是缺乏对餐厅经营之道深刻理解的一种体现。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白领至少消费8000”,旅游还有最低消费?

超一本线42分或无大学可上?努力不该被辜负“学习困难”为何一号难求?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合法上路,未来已来?

智能笔监控学生写作业,边界在哪?



文字:孙小婷图片:中新网、新华网、新华社朗诵:王茜责编:张永群
编辑:孙小婷 邢妍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