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种地也能评职称,让农民更有干劲儿

默城 光明日报 2022-11-10

文|默城
近日,石家庄两位农民李永平和于江通过职称评审,成为了全市最先取得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李永平和于江,分别经营着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李永平的农场有1200多亩,带动了500多户农户创收。于江的合作社有3000多亩地,辐射56个村,让102个参股农民每年增收3万多元。
农民也能像大学老师一样,靠在农村种地就可以评职称,确实打破了社会上很多人对农民的刻板印象。但这事只是看着新鲜,其实已经探索好几年了。早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之后多地陆续启动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到了今天,农民种地评职称这事,已经遍地开花。
就以山东为例,截至2021年1月,全省已有2224名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评审取得职称,其中高级41人、中级626人、初级1557人。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不少农民评上了“正高级”。农民评职称,这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正在走进千村万户,并推进着“三农”发展,助力着乡村振兴。
刘玉东(左)、刘奎甲展示《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证书》和《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对于农民种地评职称,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理解偏差和认知误区。比如,就有人说,就种个地而已,为啥还要评职称?是不是在搞噱头,搞形式主义?
面对这个疑惑,我们还是要先普及一下最新的情况。首先评职称这事,面向的是农村地区拥有一定技能和学历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说白了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给新型职业农民,搞出一个完整的自成一体的社会评价体系,是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体现,且能助力他们把自己在农村的事业做大做强。
有了职称的激励机制,还能更好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中的“头雁作用”,有利于激励他们在农村大有作为同时,带动其他农民增收,带领农村社会向好发展。再说,农民的职称也不是空有一个证书,也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和一系列政策倾斜。所以说这是很务实的改变和创新,不是什么噱头和形式主义。
刘玉东(前)在梨园对工人进行技术指导。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还有人说,评职称都是有硬杠杠的,是需要搞研究、写论文和出科研成果的,这些和农民有关系吗?有几个农民能做到这些?对于这一说法,我们要看到,由于“三农”的特殊情况,把事业单位用的评定职称办法那一套生搬硬套到农民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会水土不服。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评职称,注重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实际传授带动能力,以实绩论英雄,便成了各地为农民评职称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这就很符合实际,也很接地气。
给农民评职称,不仅仅是对农民的一种认可和尊重,也是让“三农”更规范更有序和实现持续良性发展的一种探索。要想让农民实现专业化、技术化、知识化、职业化,让农业实现现代化,让乡村实现振兴,关键还是要激励农民。增加农民社会认同感的同时,也能更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农民的主体意识如果能够觉醒,那就意味着农业农村发展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现实动力。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一位年轻的“新农人”在大棚内采摘兰考蜜瓜。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过去,我们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农民,一方面表达的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但另一方面,也不乏有“农民被困在土地上”的忧虑。
时代发展到今天,土地不是农民的枷锁,而要成为农民获得价值和尊严的重要工具。不过,要想在农村实现这一点,不能只有“评职称”这种激励举措,更重要的是,要将更多更实在的优质资源倾斜给农村农业,使城市反哺农村。只有农民种地有奔头,农民在农村有事业,且能在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和城里人享受同样待遇,农业农村才能真的有前景有价值,农民才真的有干劲有尊严。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学习困难门诊,为何如此火爆?

宝妈带2岁男婴进女厕被骂,问题在哪?你有“职场失语症”吗?
业主和物业的矛盾,到底该怎么解?
心理治疗入医保,精神健康应该被重视


文字:默城图片:新华社、红星新闻
朗诵:王茜责编:王远方
编辑:孙小婷 邢妍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