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家长群,有必要存在吗?
文|邢妍妍
此前,一则武汉大学某重点班多名家长在家长群中就保研条件向校方提诉求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而这也引发了舆论关于“大学是否有必要存在家长群”的讨论。
这并不是此话题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了。近两年,高校将学生出勤情况通过家长群告知家长、辅导员在群中向家长训话、大学生家长自发建群交流孩子学习生活等相关内容就时常冲上热议话题。
有学校认为,家长群可以方便学校重要事务的通知,是家校沟通的平台之一。有部分家长也认为,家长群可以方便及时获取孩子在学校的动态。
但本质上来说,大学建立家长群,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中小学管理模式的延续,认为大学生依然要在“被监护”中才能健康成长。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大学教育理念的弱化。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也正在于要教会大学生在无严格约束的情况下,依然学会对自我的约束。
按说如今想建一个群非常容易,建一个家长群也只是件小事,可舆论为什么还如此关注大学里存在的家长群呢?试想下,如果现在工作单位要求组建一个员工家长群,将你在单位的某些情况不定时发送给家长,或是家长们在群里交流着一些与你有关的日常,你会不会觉得很匪夷所思,甚至是感到窒息?
那大学家长群也一样。只不过由于大学生年龄较小,往往会让人们忽略了他们已经是独立的成年人这个事实。大学里的家长群,也无非是强行延长了他们的受监护状态。
在此前有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发布的《关于大学生对大学家长群的态度》的问卷调查中,有57.14%的同学选择了“反对大学家长群”,35.71%的同学保持中立态度。“不自由”“已成年”等选项成为多数参与调查的学生“反对建立大学家长群的原因”的主要原因。
新华网 王智超摄
既已是成年人,那自己就是自己的监护人,许多行为都要自己为自己负责了。相比于只专注学习的高中阶段,学生们在大学就应该要接受学业之外的更多锻炼。比如要学会独立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甚至是学会将自己的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必要的成长都需要时间来过渡。
而这种过渡,需要的是家校两方在成长教育与适度放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实有些家长群,也不过是家长不愿放手、心疼孩子的一个缩影。但离开父母的注视,其实往往能激发学生们更多的潜能。
当然也没必要因为某所大学有家长群,就着急给学生们贴上“巨婴”的标签。如今的年轻人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和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家长、老师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适时的退出、远远的观望,其实往往比事无巨细替他们考虑,更能帮助他们成长。让学生们学会独立,学会高质量掌控自己的人生,本就是大学很重要的一课。
探讨大学是否该有家长群,其实也是在探讨大学阶段家校两方的责任边界问题。但至少,在探寻家校关系的优化与创新方面,公众对于家长群的讨论或许是一个提醒:一些适度的空间,需要留给那些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
“职业打假”争议,法律要拿出精准的手术
图书馆13岁借阅门槛,该重新审视了
走红的文旅局长们,为何“叫好又叫座”?阻拦导盲犬进入商场,背后藏着哪些问题?公务员省考逐步打破“35岁门槛”,是个积极信号文字:邢妍妍图片:新华社、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