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考、包过、包高薪”?别让培训陷阱毁了“整理收纳师”

汪灿 光明日报 2023-03-25

文 | 汪灿

整理收纳师作为近几年涌现出的新职业之一,一直热度不减。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刷到这样的视频:几名整理收纳师们一通专业利落的收拾、归类、整理,瞬间让房屋内堆积如山的凌乱物品各归各位、整洁有序。即便没有尝试过整理收纳师的服务,很多人也能感受到这一职业的实用性和前景,包括它提供的“让强迫症患者感到舒适”的情绪价值。一些有兴趣、有意愿的人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普通人可以从事这一职业吗?我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整理收纳师?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市场供给侧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需求,但遗憾的是,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中,乱象不少。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培训机构打着整理收纳行业“有证才能上岗”的幌子,以“参加培训包过考试”“就业包分配”“轻松月入上万”等为诱饵,制造培训陷阱,引发大量投诉纠纷。很多人为此花费几千甚至上万,但等来的结局是需要多次交钱才能勉强通过考试、证书不被认可、拿到证书都接不到订单等窘境。

老实说,培训机构的一套操作并不算多高明。比如,关于执业资格认证,是有明确的规范依据的,即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其中并无“整理收纳师”的相关信息。按照要求,不在这一目录之内的职业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再比如,对于正规的培训考试,培训机构一般不会承诺“包过”“包分配”——这本身就是一种屡见不鲜的营销套路,它拿捏的是部分消费者的两种心理,一是想通过花钱“走捷径”快速通过考试,二是即便一次考不过也会因为对于沉没成本的顾及心理重蹈覆撤,轻易陷入培训机构“加钱包过”的二次陷阱。如果消费者具备一定的警惕性和信息核查能力,要想识破这两点是可以做到的。

央广网 韩雪莹 摄
但显然,面对上当受骗者不是个例而是群体,面对培训机构的任性而为甚至“空手套白狼”,不能完全苛责一些消费者“太过好骗”,正如要杜绝乱象不能完全靠培训机构的自觉自省和行业自我净化一样。站在培育和保护一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角度,相关制度设计和监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要尽快补上各个环节领域的空白,织牢织密相关防护网络。从完善整理收纳师的技能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到规范培训机构的教材和课程;从提高从业者的理论实践水平,到提升社会大众对这一行业及其从业者的理性认知等,都应当尽早安排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对整理收纳师行业及从业者立足标准化、常态化、法治化的制度和监管安排,并不意味着对当前出现的培训乱象就可以无视或纵容。相反,对每一件投诉举报、每一起纠纷认真对待、依法严肃处理,本就是实现保护这一新职业终极目标的必要途径。

央广网 韩雪莹 摄

有必要提醒求职者对“包考、包过、有高薪”之类的营销话术提高警惕,一旦遇到骗局陷阱时多点不怕麻烦的较真劲、善于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即便只是疑似被骗,也要敢于求证。相关执法更要加强日常监管,提升对消费者投诉举报的反应灵敏性,对存在虚假宣传等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培训机构,充分动用约谈、立案查处、曝光问题、信用惩戒等综合措施,依法惩处破坏游戏规则者、震慑蠢蠢欲动者,倒逼各责任主体守住法律红线,逐步消除职业培训乱象,让广大有志于从事整理收纳师的人员安心放心地参加培训和从事喜欢的职业。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被侵权了自认倒霉?要给消费者维权的底气

校园欺凌,如何被“看见”?

给客户倒水太满被开除?“职场规矩”不能任性

高学历选择家政,是大材小用吗?

女性不适合科学?扭转刻板印象要下大力气




字:汪灿

图片:新华社、央广网

朗诵:王茜

责编:王远方

编辑:朱晓帆 范天培 孙小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