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选择断亲”,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亲情

小亢 光明日报 2023-03-25
文|小亢

每逢过年,比起到处串门走亲戚、饭桌上“尬聊”敬酒,年轻人似乎更愿意宅家,这是近年出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最近,南京大学副教授胡小武研究了年轻人“断亲”现象,并认为“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

他指出,在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缺失,很多家庭需要依托家族、宗族来获取谋生的资源或抵抗风险。当核心家庭实现经济独立,加之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得到银行贷款等工具的帮助,便会减少对堂表兄弟以及舅、叔、姑、姨等亲戚的需要。

1月21日,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一户居民在家里吃年夜饭。新华社发(赵永章 摄)
年轻人选择“断亲”,也许是受不了长辈“催婚催生”的压力,不想面对家人对自己学业、事业的过分“干涉”,亦或者早已厌倦了不熟亲戚的尴尬三连问——工作、对象、车房,不愿意成为长辈眼中的“问题焦点”,时不时被拉出来评头品足。

与过去追求血缘亲情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追求交往的自由和随心,不失为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也可见他们处理社会关系时极力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思考,对此,我们应该尊重。

年轻人的这种思考,来源于维系以往亲情关系和适应新的社会变化之间的矛盾,这背后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与胡教授所提到的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关。在市场经济社会,不依靠谁有时也能过得很好,年轻人能得到银行贷款等经济帮助,经济更加独立,减少了对亲人帮助的需要,可能就会减少一些走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现在很多年轻人离开家去大城市打拼,大城市生活的运行依托的是道德、法治、规则和契约精神等要素组成的社交纽带,而非过去的“熟人关系社会”,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社会法则。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一年到头回家次数有限,人们回了家只想好好休息,与亲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逐渐增加了心理距离,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血浓于水”的亲情终究是不可取代的。尤其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阅历丰富,相信人们会更加认同这一点。相信在很多真正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刻,最终是我们的亲人依然愿意伸手帮助我们,无条件信任我们,且不求回报。

随着成长,年轻人可能慢慢会意识到,亲情虽有不太舒适的一面,比如管束、攀比、竞争,但也有温暖的一面,亲属总是给予我们情感、物质支持最多的人。

大学生和父母的聊天截图走红
亲情不易,那些曾经饭桌上的“尬问”“尬聊”,看似“越界”的关心和交流,只是因为年轻人与亲戚们的生活很少有交集,彼此的共同话题变少了。长辈们也会逐渐意识到,年轻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与过去大不一样了。两种不同文化发生的碰撞,总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相互理解。

因此,我更愿意认为年轻人“断亲”只是他们心理上的一个适应变化期。选择“断亲”的年轻人并不是冷漠的,相反,他们可能对情感有着更高的需求。慢慢地,等他们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会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终究会找到一种与亲戚的相处之道,建立一种新型亲情关系模式,比如互联网时代的相互点赞、发红包、语音聊天、表情包聊天等等。年轻人亲情观的树立,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

在当下的社会讨论中,“年轻人”之所以容易成为一个话题,因为他们是“值得被凝视”的对象,我们从他们的行为中可以了解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真实情感需要。就像年轻人选择“断亲”的现象,引起我们对当下人们亲情观树立的探讨,这个探讨确实是值得正视的社会话题。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说句“家长又有作业了”被踢出群聊,是谁的问题?甲骨文毕业生自嘲“最冷专业”,为何走红?设“办不成事”窗口,更要研究“事为何办不成”“包考、包过、包高薪”?别让培训陷阱毁了“整理收纳师”

被侵权了自认倒霉?要给消费者维权的底气




字:小亢

图片: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雪瑜 王远方 吴亚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