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打伤学生道歉反被家长安慰,引发两点思考

小亢 光明日报 2023-06-22
文|小亢

近日,浙江义乌有网友发截图称一小学老师体罚学生,照片中的学生上臂淤青。该老师在班群内承认自己打了学生,并向学生和家长道歉,随后群内多位家长发言感谢老师认真负责,引起被打女生家长不满和质疑,引发热议。针对此事,浙江义乌市教育局6月13日中午发布通报:责令学校解聘该教师。

老师体罚学生,一些家长却感谢老师认真负责,显得格外别扭。网友们认为这种“拍马屁”“打圆场”的行为太不感同身受,也在争议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

老师在班群道歉,网络截图
就此事而言,从网上曝出的照片来看,女孩上臂淤青的样子着实令人心疼,其胳膊受伤颇为严重,皮肤已经变色,加上家长解释女孩是因为来例假做动作不便、没完成动作而被体罚,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这样的惩戒确实过度了

现在很多人觉得孩子不好管,体罚也许是个有效的方式,班级群里有些家长如此回应就也不奇怪。当然,另一种可能是,家长群附着了争取老师关注度、为孩子挣表现的特性,群内互动的别扭和不适当然也会屡屡出现,如果家长们是抱着这种心态去安慰老师,那么也说明了家长和老师的角色之间确实边界模糊、缺乏平等对话。

因而如此一个舆论事件曝出,可以引发我们两个思考:一个是家长和老师这种关系到底有没有摆正,家校共育中是否存在边界不明、地位不平等的问题?而还有一个,则是家长、老师对于体罚、惩戒的情绪,依旧是比较复杂的,那么惩戒的边界又在哪?

几位家长安慰、感恩老师,网络截图
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明确了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我们每个人上学时期都亲历或者见到过老师体罚学生,一度是习以为常的,且大多事出有因,直到一些不好事件的曝出,人们才开始反思教育惩戒的尺度该怎么掌握。此事中,本身学生的违规违纪就情节轻微,而且情有可原,再施以过度的体罚显然脱离了惩戒教育的初衷。

且不说此次情节是不该处罚的,即便真的遇到顽劣不化的学生,老师也完全可以有更好更合理的方式惩戒学生,比如点名批评、让其做口头或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这些程度的惩戒也能起到管教学生的作用,还很少会引起学生身体上的伤害或心灵上的羞辱感。

被打学生家长表示不满和质疑,网络截图
对于事件中的其他家长来说,遇到了别的学生被体罚的情形,处理方式须更成熟,了解事情的原委再做评价,不能一味去“站队”老师。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平日的认真负责与这次的体罚孩子过度,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况且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一道歉 家长即支持”的情境一旦设定,对老师后续教学方法的改进一定是无益的,也代表家长视自家孩子在内的所有学生的身心安全于不顾。长久发展下去,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角色定位只能是越来越不平等。

至于体罚,既然这么容易令人谈之色变,那么触及它的所有言语和行为,都更应该是三思而后行的。刚性教育的度的把握,也是对家长和老师教育能力的考量。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村超”为啥火出圈?

下班后的团建,是不是“变相的加班”?

AI高考作文火了,该思考些什么?

被年轻人喜爱的“剩菜盲盒”,能走得更远吗?

对空姐“限重”,人们似乎不买账?



字:小亢图片:网络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编辑:张雪瑜 朱晓帆 范天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