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变人们对气候变化看法的六种方法(三) |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关心气候变化的 千禾社区基金会
2024-09-08



导语

本指南提出了六条建议来建立气候变化的框架,以提高公众理解,激励行动。通过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建议,我们希望帮助气候变化传播者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气候变化,深化我们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建立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本指南基于FrameWorks Institute的Rose Hendricks和Nicky Hawkins的科学传播研究,是On Road Media战略传播项目的重要产出。

本推送将详细介绍六条气候传播建议中的最后两条,Tip5和Tip6。

机构介绍

FrameWorks Institute是一家非营利性智库,旨在帮助组织和机构建公共话语,沟通社会问题,以推动渐进性改革。

On Road Media是一家慈善机构,帮助个人和媒体创造改变世界的内容。它将生活经验的个人、活动家和记者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能够改变人心的对话。


Tip5:强调我们对未来世代承担的共同责任

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在全球拥有众多粉丝,这不仅是因为她善于表达、充满激情,而是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强有力的理念——我们对后代的责任。在谈论气候变化时,这一观点比事实论据更有效。

谈一谈我们对子孙后代承担的责任——关心和保护地球。将这种观点融入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和故事中。用它来介绍事实和统计数据。

使用“我们”“我们的”这样的词语来帮助建立集体思维,将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人联系起来。展示你占据了道德的共同领地,而不是道德高地。

唤起我们共同的责任感,有助于人们将气候变化与自己的情感、身份和价值观联系起来。如此,则新的信息不容易被认为与已有信念、思维方式相互冲突,从而帮助个人更有效地利用新信息。

大量研究表明,仅凭事实并不足以改变人们的想法或鼓励采取行动,比如那些基于科学证据的一般问题,以及具体的环境问题。

事实本身并不能激励人们。想要鼓舞居民,科学推理必须与情感、身份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我们珍视的东西。当气候事实与其他强大的潜意识相冲突时,人们很可能拒绝接受新信息。

试想你看到这则信息:

科学研究清晰地表明,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正在发生。所以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再看看这则消息:

我们都希望把一个健康宜居的地球传给子孙后代。我们有能力,而且必须立即行动,保护和修复我们的星球。

小蘑菇的感受

前者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来让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给人一种压力感。而后者,则相对积极向上、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我们是出于给我们子孙后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星球(一个很美好的未来),来采取行动修复我们的地球。虽然都是号召人们采取行动,但是侧重点偏积极正向,宣传的效果也会相对更好。


Tip6:脚 踏 实 地

脚踏实地,直截了当的信息最有效。过于复杂的话语和信息会破坏我们的事业。

晦涩的行话无法吸引人们参与,反而容易将潜在的参与者推远。行话会让人感到“这不是我的工作”,无法制造出参与其中的感觉。

“使经济脱碳”和“净零”等术语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那些简写表达,比如“化石燃料行业”或“否认气候变化”。我们需要解释为什么特定行动会造成伤害,而不能假设人们是受其驱动的。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气候变化是抽象的、理论的、遥远的。这就造成了“心理距离”,在地理上感觉很遥远,好像气候变化只会在遥远的未来产生影响,好像它只会影响我们不认识的人、与我们极为不同的人。

然而,气候变化的许多迹象是可见可感的,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就在此时此地,可以减少心理距离。这有助于人们对气候变化进行更具体的思考,将它从一个模糊抽象的、可以忽略的问题,转变为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和立即行动的问题。

强调第一手的经验,这会帮助我们切身地理解环境问题。从大的图景开始,同时把它与具体的在地影响联系起来。相较于统计数字,人们更青睐个人经历和故事。在沟通中,回忆和强调个人经验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气候变化已经造成大规模气候移民和流离失所。可悲的是,随着气候危机的恶化,我们将看到越发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在世界各地见证肆虐的洪水、干旱和火灾悲剧。这提醒我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非常迫切。

修改一下措辞和内容,请看:

气候变化意味着我们必须立即应对更多极端天气。我们在自己家门口和世界各地目睹更频繁的洪水、干旱和火灾。为了保护地球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茉莉的感受:

两段文字都突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但是前者在表述上强调的地理范围是“世界各地”,而后者的表述中,强调的地理范围是“自己家门口和世界各地”。当只突出“世界各地”时,大家可能会将其看作客体事件,忽略了自身在气候变化影响中的主体性。但是后者突出“家门口”该地理范围时,会让大家缩小与气候变化的心理距离,建立起气候变化与自身主体的联系。


编译者:

砖头 中山大学人类学在读,将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读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千禾社区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