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水路,一群“水上邻居”的气候行动与艺术共创
他们用潜入河涌寻得的“宝”,
做了个1m³艺术展览;
2024年5月11日,在接连的骤雨之后,广州海珠湿地水域终于迎来短暂的放晴。一艘载着青年人的大桨板徐徐在林荫下的水道穿行,不时传来惊喜的叫喊声。从岸边的过客,转而成为水上行者,视角的转换让大家看到许多平时不曾留意过的景致,带来一个个新奇的体验和发现。
“每段航程的地理景观和体验都不一样。”有参加者惊叹道,“深入海珠湿地后还能见到许多野生鸟类和植物:斑嘴鸭、夜鹭、鹊驹、白鹭苍鹭、乌鸫、暗绿绣眼、莲雾、蒲桃、黄皮、番石榴、莲雾、荔枝、甘蔗、香蕉,让人发自内心地觉得必须好好珍惜我们的生态系统。”
这是春潮Springflut“水上社区计划”的一场活动。在广州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里,泛舟碧波上的水乡生活早已远离人们的视野。该计划召唤海珠湿地附近的居民一起划桨板,在水上观鸟摸鱼、摄影、寻“宝”创作……
“我们练习走水路,成为两栖动物”
春潮Springflut是一家用参与式艺术厘清与回应社会议题的创意工作室。一直以来,气候变化议题作为全球性系统性问题,常常因其过于宏大让人望而却步。他们希望用轻松、好玩且门槛低方式,邀请人们走进来,有了切身体悟后,进而从参与者转变为行动者。
主理人CaiCai和大雁是居住在小洲村(广州市海珠区的一个传统村落、岭南水乡)的新村民。几年前第一次桨板体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觉得水上世界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工作领域。“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珠三角,本就是一个水域发达水系互通的地方,在过去水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繁荣,水上生活也很丰富。但随着城市化发展,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来说早已很陌生,大家习惯了走陆路,不再认为水是一条路,也就放弃了一种探索的空间。”
随着水上运动和水上休闲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营地在推广商业化课程,但人们更多是将之作为一项运动技能去学习,对水域的探索也比较窄。
CaiCai和大雁希望把可持续的理念融合到对水上运动的想象之中,链接到一些生活在海珠湿地附近的居民、大学生、桨板学员、户外爱好者等,从多元的视角、不同的生命经验出发,让社会议题的讨论嵌入到桨板活动中。
恰逢今年上半年,广东遭遇气候变化之下的强对流天气与长时间降雨。在“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行动小额资助计划”的支持下,春潮Springflut发起“水上社区计划”,以桨板作为探索水上社区、生态的工具,和招募到的“水上邻居”们用身体去感知在连续极端天气下,城市中央的海珠湿地正在遭遇什么,周边的自然环境、气候生态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探讨生活工作于此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他们邀请桨板教练员好友李铁四支持活动的桨板教学和安全保障。每天和水打交道的李铁四对海珠湿地水域有直接性的体悟,一起玩时,他常分享这几年观察到的水位变化和垃圾情况。
五六月期间,“水上社区计划”共发起3场活动。
“别人制造垃圾,我们用垃圾创造”
第一次划桨板的路线,从小洲生活区开始,途经海珠湿地三期和污水处理厂,全长2公里。参加者除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还要收集停靠在岸边、漂浮在水面的垃圾。大家惊叹于这么漂亮的地方也有很多垃圾,即便投入大量社会资源做水治理,即使每天有那么多环卫工人在付出劳动,垃圾依然存在。
海珠湿地水域的“宝藏”
大家把收集到这些在不同年代被丢弃到水中的垃圾送到岸边,由大雁带领进行艺术共创,一起造个1m³的“海珠湿地宝藏”再造展览。大家一边创作,一边聊沉入水底的垃圾为何会裹着这么多淤泥。生锈的共享单车,有点臭也很丑,给它上色后,有人说这个作品的名字叫《还原美貌》,后来有人提议说《还我押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在思考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活动结束后,很多人会把照片发上朋友圈或小红书,讨论垃圾到底从哪里来,我们每天生产那么多垃圾,可以怎么做才能减少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例如装饰家里时可以从垃圾里寻宝,自己动手创作出来,不一定要购买新的物件。
“在水上,我们看到被折叠的广州”
“水上社区计划”之所以选择海珠湿地水域作为集结地,不仅因为湿地生态与气候变化的强关联性,还因为它与珠江相汇注入南海,一同经受潮汐变化,这里既保留着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有古村落也有城中村,位于城市公园的边缘也毗邻世界工厂。
经过第一次的集体探索,CaiCai和大雁认为,事实上的海珠水域更复杂,应该更加打开做泛海珠湿地的水上田野观察。
第二次的水上活动从小洲村到土华村,全长8公里。一路上,从果树野地、人造湿地、污水处理厂、水边的城市建设工地、小学、居民生活区到服装制衣厂,城市的肌理显露于水波中。丰富的景观变化像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印证着广州的城市变迁与治理,给人一种“广州折叠”的感觉。通过体验不同天气下的水位、水质以及两岸景观的变化,参加者观察气候变化之下依水而居的人和动植物的生活状态,感知局部气候与生态如何形塑水边生活。
有参加者感慨道,“在河涌连接的各个角落,不时偶遇榕树下打牌的阿公阿婆、水路演习的消防员、工种细分的制衣厂、撒网捕鱼的人、课间休息透过栏杆好奇张望的小学生、居民们晾在岸边花花绿绿的被子、村民在附近的自留地耕种、家庭作坊、水厂、消防基地……让人感受到这片水系对不同生活形态的承载力。”
大桨板吸引了岸边人们的目光,大家互相观察,交谈也自然而然发生。一位在小洲村土生土长的参加者分享了她与海珠湿地水域相关的家庭记忆和地方记忆,激发了大家对小洲村过去的想象。
尽管人们不再像老一辈那样跟水域有频繁的互动,但现今在水上还能看到本地的生活传统。正值端午过后,在小洲村果园的水边,几位阿叔正在埋龙船。他们说村里会划龙船的人越来越少了,还严肃地提醒桨板上的小朋友要当心,“欺山莫欺水”。对于水,他们亲近又敬畏。
大家用手机摄像头捕捉观察到的事物,回到岸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这些收集到照片,被加上文字,成为水上社区1m³展览的水上摄影展,让人们借助图像看到水上社区的真实情况。
“气候变化本身是个交叉议题”
第三次的活动是参观水上社区1m³展览。展览的logo墙是从桨板基地菠萝蜜树修剪下来的树枝拼接而成,横幅来自工厂的边角料,树叶是CaiCai在可食用菜园里收集到的果树树叶、艾草、紫苏。活动当天,经历连续的降水,摄影展照片上的文字有的消失了,一些粘贴在一起的物件被分开了。这个探讨气候变化的展览本身也在不断受气候、风吹日晒的影响。
就像展览所传递的气候信息一样,“水上社区计划”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也是自然发生的。
在CaiCai看来,气候变化不是工厂污染、垃圾、农药等单一因素形成,而是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要看到它跟其他议题的交叉性。她认为,公共传播要突破影响的圈层,实现跨领域倡导,就需要讨论的话题足够交叉足够多元,才有可能形成社区。如果话题很单一,就只能吸引单一的人,势必会变成很少数人愿意参与的事情。“气候变化本来就很复杂。公众能理解捡垃圾的意义,但如何让对方知道除了捡垃圾,还可以做什么?”
春潮Springflut回应社会议题的方式,是自己把爱玩和关注的事情纳入工作中,去创造更多可能性,让参与者了解到议题当中的复杂性,梳理出跟个人工作和生活结合的思路,而不是停留在对宏大议题的讨论上。
CaiCai觉得他们在做的,是营造自由的环境,和参与者们共探索海珠湿地水域。这个过程没有权威和专家,也不是正儿八经地探讨严肃议题和学习知识,而是通过微小的事物一起学习和交流。
就比如,这种植物为什么会生活在这里,需要怎样的生存环境?这类鸟为什么会选择来这里?当桨板划过工厂时,大家为何会不由加快速度?为什么看起来很干净的水域会有这么多垃圾?为什么有些地方的草都枯黄了?除草剂的使用为何这么频繁,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参加者们在水上看到立体的广州的一个切面,从这些小细节里去感知,反思个人生活行为。
“做了就是行动,鼓励参与者成为行动者”
虽然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大家将在户外活动中对环境和气候问题的敏感度带回生活中去,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譬如,在发现水上的情况是这样之后,如果进行水上运动,可以做什么?他们建立了微信群组,作为水上社区的雏形,也从参与者中发掘积极的行动者,鼓励更多的人去行动、去传播:
在小洲村长大的参与者想通过社区调研和地图去深入了解小洲的社区现况,经过探索水域的情况去认识社区成为她计划的一部分;
做生态产品的伙伴从水上运动、水生植物获得灵感,她结合环保材料,将水草元素融入自己的产品设计中;
从事摄影的参与者自发制作“水上社区计划”短视频进行传播,并带领孩子参与气候行动;
来自教育行业的参与者把活动分享给学生,有的用音乐表达对气候变化的思考,有的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
关注可持续和生态议题的高中生参与者向同学分享他观察到的情况,将之纳入自己的创作中。
“重新定义水上社区”
在工作之余,CaiCai和大雁会在桨板基地为感兴趣的伙伴导览水上社区1m³展览。由于桨板基地具有营业性质,有一定封闭性,无法作为社区公共空间长期开放,水上社区1m³将维持到8月份。
相比于基地,小洲和海珠湿地的水上空间更具公共性。与此同时,从更大的地域范围来看,海珠湿地从属于珠江水系,水上社区或许可以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是像水一样流动。在海珠湿地水域结成的水上邻居,也可以离开这里,去其他水域,比如韶关的水域、顺德水乡、生态农场等水边的地方聚会。
这样一来,“水上社区”就有更大的吸纳性,吸引更多依水而居、跟水有很多联系或对水域感兴趣的伙伴,将自己关心的议题带进来,链接到多元背景伙伴,在不同水域一起去做更多的事情。
“水上社区计划”让春潮Springflut看到通过搭建水上社区推动议题的可能性。由此看来,这个项目仅仅是联结和行动的开始。
接下来的8月24日,春潮Springflut将在顺德左滩村做“从划桨板出发!广州水上社区的人造景观与生态剧场”的主题分享,欢迎感兴趣的伙伴关注!
项目背景